【安顺梅氏六百年】梅月双清哪可得?

余慈姚江 2024-08-06 13:06:40

梅月

双清哪可得

梅月,字双清,梅纪之子,安顺梅氏第五代。明清两朝,安顺梅氏一族共出四名进士。梅月首开科第之门。

《梅氏宗谱·遗迹》记载一侧"梦月降兆"的故事,讲的是梅月出生之前,母亲熊氏得一梦,梦见天上的月亮落入自家马厩之中,第二天早上叫人往马厩一看,是一枚红鸡蛋,即捡回来,便将红鸡蛋煮给梅月的母亲吃下,之后生了梅月。因此"梦月降兆"之故,父母为之取名为梅月。

康熙《贵州通志·人物志》:

梅月,普定人,嘉靖丙戌(1526年)进士。历官川南道宪副。民间有"梅月双清"之谣。生平持恭谦让,人称长者。

梅月从小失去父亲,家境十分困窘。庆幸的是,虽然失去父亲,却有一位疼他、爱他、教育他的好母亲。在母的精心培养下,梅月从小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常常语出惊人。

据说某一天,有一客人到家中做客,家人献上瓜果招待,客人见梅月聪慧可爱,一把抱入怀中,想考考他。随手拿一个核桃给梅月,以逗着乐的口气问他:"汝能以此破题否?"破题是八股文中的第一股,是文章的开头,须用几句话点破标题要义。梅月接过核桃在手里端详片刻,然后不慌不忙地说:"此物圆如太极,太极分两仪,两仪生四象,天地分而万物生焉。"客人满意地笑了,连连夸赞:"王勃再生也。"

旧时,读书人首先要通过县、府、院三次考试合格以后,才能成为童生,取得童生资格以后,就开始了读书士子的晋升之路。

还有一个梅月初应童试的故事:梅月考童生时,身高还不能越过门槛(旧时大门门槛较高),考官见他小,搂着他问:"尔小子,来何事?"梅月答:"应试也。"考官又将梅月放下,问道:"尔读否?"答:"熟读十三经。""十三经"是指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穀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考官又说:"尔诵之。"听了考官的话,梅月没有回答,默不作声地站着。此时考官不高兴了,以生气的口吻说道:"尔诈我乎?"梅月回答:"经籍浩浩,诵无从。"意思是说十三经篇目众多,不知道要背诵哪篇。考官随手从书架上抽出几卷让背诵,梅月背诵如流。在场的人非常吃惊,考官也改变了态度,微笑着说:"此神童也,免试",并授以梅月"童生第一"称号。

青年时期的梅月风华正茂,已经做好准备,去迎接他人生中的第一次重要检验——参加乡试。

乡试可说是明清科举最重要也最艰巨的一关。考取举人即具备做官资格,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作学官、当知县的机会。实际上,在明清时代的安顺,选择科考入仕是一条"自讨苦吃"的艰难之路。就算自己有恒心、有毅力去克服"十年寒窗"之苦,还要通过层层选拔,要"过五关斩六将",科考之路"难于上青天"。在这条不归路上,多少学子早年为之含辛茹苦,最后却望洋兴叹,成功者却如凤毛麟角。

特别是明朝时代的安顺,生员考试何等艰辛。就算是取得正式考试资格后,参加乡试要去外省去考,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每次赶考,都是一次远行的考验。

贵州虽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省,但是未能独立开科,考生乡试只能是附湖广、云贵合科。直到嘉靖十四年(1535年)贵州才"恩准"独立开科。

据《贵州六百年史事纵览》,明洪熙元年(1425年)九月十一日,礼部拟定贵州赴湖广就试名额,令"贵州所以考属有愿试湖广者,湖广就试。"宣德二年(1427年),贵州布政司针对省境通往邻省交通情况向明政府提出贵州士子参加科举考试"缘去湖广甚远,于云南省为近为便"的请求获得批准。从宣德四年(1429年)起,改为云贵两省合试。就在这一年贵州普安州人刘瑄考上举人,成为贵州历史上第一位举人。

由于贵州不能独立开科,名额只有大省的一半,特别是进士名额少之又少。以贵州建省的八十年后的"弘治七年(1494年)论,云贵合科名额50名,云南29,贵州21,同期浙江为90名,江西95名,四川70名,山西、陕西各为65名。"又以贵州建省的一百一十三年后的嘉靖五年(1526年)梅月以第三甲第207名考进士的当年为例,据《续修安顺府志辑稿.选举志》记载,"明嘉靖五年丙戌科、龚明卿榜(原注:是科取中三百一名、贵州一名)",也即是梅月是贵州仅有的一名进士。

从这些不难看出,当时地处偏远的贵州科举之路如此艰难,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贵州士子每考一位举人或是进士,都比他省付出要多得多,能坚持到底的功成名就的可谓寥若晨星。

《贵州六百年史事纵览》记载:弘治七年(1494年)十月,贵州守臣以"布政司生员旧于云南布政司分试,其试录止名云南乡试所录取,举人数通四十五名。今请本处开科,以免合试增减额以激人心。"礼部以"旧制不可改"为由,否定贵州独立开科。

省外赴考,交通不便是小,匪盗横行、虎狼出没,有时性命难保。《贵州六百年史事纵览》记载:"嘉靖十四年(1535年)八月,因贵州乡试赴云南,路途远而名额少,殊为不便,经巡抚贵州御史王杏堪议,认为两省宜为分科设考,明政府遂决定云贵科额分开。先是嘉靖九年给事中田秋曾奏请贵州单独开科,明廷令下巡抚议决。至此时,始批准。从此以后贵州考试名额增加,科举人才辈出。"

梅月乡试时,贵州还未独立开科,明朝政府规定,贵州士子只能按远赴云南参加乡试。

明朝正德十四年(1518年),年纪轻轻的梅月远赴云南乡试,考中乙卯科第十四名举人。

在《梅氏宗谱·遗迹》里记载这样一则"乙卯奇遇"的故事。讲的是与梅月同时中举的一位考生,已是胡须花白,面容苍老,当见梅月时,拱手曰:"我候梅公久也。"梅月不知其故,便问缘由,才知道是他屡试不中,便请术士为其乩卜,乩曰:"要得汝名登金榜,等待梅稍月上时。"考生听了此话,却不解其意,甚为疑惑。还是继续不懈努力,尽管榜上无名,但每次科考都参加,时间长了,人也渐渐老了,胡须白了,还是无缘在榜,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不放弃,直到正德乙卯科才与梅月同榜被录取,当见到梅月时,才想到那句话。两人都很吃惊,因为他乩卜那年,梅月居然还没有出世。这一老一少的举人,后来因此结为知交成为佳话。

中举之后,梅月继续寒窗苦读。终于在八年之后的嘉靖五年(1526年)考中进士。

据《续修安顺府志辑稿·选举志》记载,"明嘉靖五年丙戌科、龚明卿榜(原注:是科取中三百一名,贵州一名)"由此可以看出,当年贵州参加考进士的举子中只有梅月一人被录取。

可想贵州士子的科考之路如此艰难,"安顺府至京城四千九百四十里"之遥,会试三年一次,每到会试之年,举子们常常是提前半年或一年就出门踏上赶考路途。

庆幸的是,举子赴京参加会试,朝廷对参加科举的士子有特殊政策加以保护。有送盘缠、有车船接送考生,在考生所乘的车子或船只的前面挑出一面黄旗,上面书写"奉旨会试"四个大字,有了这个招牌,沿途土匪见了会避让。他们知道,打劫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后果很严重。为此,考生一路上可以畅通无阻,即便是遇到关卡水闸,当地官员也会设法放行。成为进士的梅月,被安排在朝廷任户部郎中(正五品)。

他赶上这个新兴时代,可以展现自己的才华,他认真履职,努力做事,一心报效朝廷,成为官员中之佼佼者,深受宠爱。后来,由于牵挂年迈的母亲,觉得京城离家太远不便侍奉,宁愿放弃户部郎中职务奏请离京。"百善孝为先"朝廷知情后准奏,安排他在离家较近一点的云南,转任云南府知府(正四品)。任期满后,升四川分巡川南道按察副使(按察使,管理一省监察、司法的长官)驻雅州府(治今雅安市)辖雅州、嘉定、宁远三府,眉、邛两直隶州,相当今四川省西南部地区。梅月后授奉直大夫,累授中宪大夫。

梅月一身学识渊博,制艺古文诗词兼工。遗憾的是屡经兵燹,生平著述散佚无存。

梅月在朝为官时,正是民族英雄戚继光领兵抗倭的日子。大明朝廷攘外安内,需要英雄,更要清官。

"官清民自安"。梅月为官一身,克己奉公,清正廉洁。无论是在朝中任户部郎中,还是在云南任知府,后任四川分巡川南道按察副使,他都恪守职责,风清气正,做好官,做清官,深得百姓拥戴。由于关于他的历史资料已经缺失,目前没有实际事例证明梅月的业绩。

迄今为止,仅有被《梅氏宗谱》《安顺府志》《贵州通志》分别记载的一首民谣为证:操如梅,明如月,双清那(哪)可得?

这首只有短短十一个字的民谣,巧妙地将姓和名联系在一起,其中的"双清"是指梅月的字。民谣以物喻人,寓意深刻,广为传颂。它肯定地褒奖梅月为官之政绩,由此可窥一斑而知全豹。

无独有偶,在安顺,也出现另一个人的名字编进民谣。他是民国初年走进安顺做县官的凌云,也被安顺人将他的名和姓一起编进民谣:"县官本姓凌,下雨反得晴,推开窗户望,满天是凌云。"梅月与凌云,一个是异地的安顺人,一个是安顺的异地人,两人皆被赠予民谣,既巧妙,又巧合。这是老百姓对清官的认可,也是历史的安排。

梅月从举人至进士,从朝廷到地方为官,留给后人的仅仅就是这首民谣,弥足珍贵。用现在的话来讲,那就是"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首民谣和梅月的名字被记入梅姓历史,也载入安顺历史,也载入《中华名人词典》,梅月成为历史名人。

关于梅月的信息,在五百多年后的今天,有一个新的发现。坊间有"梅月双清"铜质的花钱出现,名为厌胜钱(俗称花钱),其图案正面刻有"梅月"二字,下面圆图上一弯明月,月下是开放的梅花;背面上有"双清"二字和"素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

据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钱币大辞典》收录:

梅月双清·背诗文·圆形牌。异形牌。清代川炉铸。圆牌形。上有冠式挂钮,挂钮正背分别行书"梅月""双清"。按:明代人梅月,字双清,曾在四川为官,很有政绩,百姓歌之曰:"操如梅,明如月,双清哪可得?"面月下梅花图。背行书诗文:"素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面背重郭无穿,制作精美,与同版"喜报连科"钱成对,少见。

2017年,在安顺工作的儿子梅培源托人寻访,终于访获一枚"梅月双清"厌胜钱。这是一件喜事,见其物,如见双清公。这是祖先与后人的一次时空对话,她的出现,以"物"弥补了双清公"文"方面资料的缺失。

这首民谣、这枚花钱,当作梅月留给后人立根传家之宝。

其实,不光是梅姓人,安顺人也记着梅月。2019年,安顺市人民政府在娄家坡的娄湖公园为安顺历史名人塑像,梅月塑像也在其中。这是对历史的敬重,也是安顺名人留给后人的记忆。后人瞻仰后顿时感觉耳目一新,原来,我们的安顺也是人杰地灵。历史上近的有黄齐生、王若飞之外,远一点的还有赵侃、陈法,还有梅月,还有娄九德这些名人,他们曾经在不同时期为安顺、为贵州人增光添彩。这些就是历史最公正的评价,愿梅月九泉有知。

梅月配詹氏,生七子,长子惟和、二子惟用、三子惟台、四子惟时、五子惟诗、六子惟羹、七子惟一。自他以文学入仕后,对晚辈的教育当然更加重视,不让他们坐享其成,不希望他们碌碌无为,而是要求更严。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总结出个道理,那就是要读书,要好好读书!

他庭训七子:

或成进士,或领乡荐,或列明经,俱文学有声。

这"十七字"的庭训,成为梅氏后人的家训。这是一种个性鲜明的家庭教育观念,从"文学有声"里面蕴含着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强调"文"是根本,之后才能以"文"立德,才能以"文"传家。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梅氏后人牢记祖训,刻苦读书,代代相传。梅月的长子梅惟和考中进士;二子梅惟用,嘉靖岁贡;三子梅惟台,字仰清,万历十年(1582年)拔贡,任四川泸州纳溪知县;五子梅惟诗,万历元年(1573年)考上举人,任官河南开封府中牟县知县。

安顺学者丁武光《德行黔中﹣﹣说说安顺历史上的那些人和事》一文中说道:

梅氏为安顺明清历史上的望族,其声名显扬的原因并非其"富",而是以诗书传家、代有仕进,令郡人敬仰……论科举入仕者,梅氏一族最为显赫……这不仅在安顺唯其独有,于全省也罕见。而梅月正是这首开梅氏五百年科第登榜的第一人。

《梅氏宗谱·文学》记载:

五代月,秉性刚果,博极群书,制艺、古文、诗词兼工焉。即以凤阳祖(七代梅豸)之渊博,犹自谓不及前人一半,其为文学可知矣。生平著述甚多,惜屡经兵燹,散失无存。

0 阅读:0

余慈姚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