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贱中国封建社会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自隋文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始设,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废除,共绵延1319年之久。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为殿试,殿试第一名者称状元,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为科名中最高荣誉。清代科举,从顺治三年(1646年)丙戌科开始,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结束,258年中共举行112科,共有状元112人,其中最后一人,也是自科举制度确立后历代王朝科举的末科状元,就是直隶省肃宁人刘春霖。(肃宁县历史上出过元朝文状元魏元礼、清代武状元哈攀龙、清代末科状元刘春霖3名状元)
刘春霖(1872——1944年)字润琴,号石箕。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状元,任翰林院修撰,留学日本法政大学。民国后,任袁世凯总统府内史,并兼任中央农业试验场场长、直隶高等学堂监督等职。后隐居不仕,73岁时病逝于北平。
一、仕途艰难
刘春霖出生在河北省肃宁具北石宝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刘魁书,排行第四,是个老实纯朴的农民。后为保定府衙皂隶。哥哥刘春堂(1903年进士)与刘春霖兄弟俩自幼聪颖好学,同就读于本村开蒙老师刘春熙。春霖几岁时就能写一手好字,并能出口成诗。他十来岁时扎着红头绳赶集上庙,书写对联出售,抢购者颇多,有“小书法家”之称。当时他的家乡土地盐碱,水、旱、蝗虫灾害连年发生,十年九不收,加之苛捐杂税,闹得民不聊生。为生活所迫,他的父母到保定投奔一个亲戚家,经熟人介绍,他父亲到府衙当差。春霖兄弟二人则跟其伯父在家,白天下田劳动,夜晚便挤在一盏小豆油灯下深钻苦读。有时吃了上顿少下顿,过着清贫生活。其伯父对他二人倍加喜爱,乡邻对他们也非常同情。有一次,春霖读书到深夜,饥饿难忍,但家中没有吃的,这时想起白天看到邻居院内放着“酱曲”(炒熟的豆子或杂粮磨成粉,再团成面团,发酵后用以做酱)。春霖便越墙而过,抓起酱曲就大口吃起来,邻家主人闻声,隔窗望去,认为是贼,便悄消出屋,猛一下将春霖手腕按住,春霖吓了一跳,忙对邻家解释说:“大伯,我晚上读书习字,又冷又饿,白天看见你家有酱曲,所以就……。”邻家大伯听后,忙唤春霖进屋,拿出几个窝窝头给了他。刘春霖幼年时代就是这样食不饱腹,衣不遮体的艰难生活中发奋苦读的。
在封建时代,地位卑践的人要想登上仕途,科举考试是主径。刘春霖刻苦修学,也正是为此。
但是,清代科举,规定苛刻,凡应试童生在考试时必须有廪生(清时对已取得秀才并在县、州或府内领取一定银饷的读书人称为“廪生”)保举。应试童生还必须“家世清白”,凡娼、优、隶、卒的子孙,均不得应试(娼指娼妓,优指优伶,隶指皂隶,卒指军中执役之人)。凡此四种,均谓身家不清,须退免三世后方可应试。
光绪十三年(1887年)县试,春堂、春霖兄弟二人遭到一些童生和廪生排挤,原因之一是因为刘家兄弟出身贫寒,看不起他们;二是他早已知道他二人才华出众,怕超过自己。更因春堂、春霖的父亲当时为保定府皂隶,故犯科条。本县四合屯村一位老廪生便以此为柄,竭力弹劾,一些妒忌者也横加阻挠,讥讽挖苦。因此,刘家兄弟二人没能参加此次科考。但他们并未灰心,回家之后,读书更为刻苦。隔两科后,二人又去应试。考前花费了些钱财,山中堡店村一老廪生力保,才得以应试。结果,二人都中秀才。从此,春霖便步了入仕之途。
刘春霖考中秀才后不久,又考入保定莲池书院。莲池书院在当时是直隶省最高学府,在全国也很有名气。刘春霖在此就学时,这所书院的院长是著名学者吴汝纶(吴挚甫)。吴汝纶是安微桐城人。同治进土,师事曾国藩,为“曾门四弟子”之一,与李鸿章关系亦密切。文宗法桐城派,气势纵肆,曾为严复所译《天演论》作序,备极称道。由于刘春霖学习刻苦,颇善思考,见解独到,又因其字在当时就已影响于保定书坛,所以倍受吴汝纶的赏识,常予单独授课,对其要求颇为严格。
刘春霖在这里学习长达10年。学习了语言文学、史学、世界各国政治、诗词格律,还兼学了英、日语等。这为他殿选一举成名打下了基础。
二、状元及第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刘春堂、刘春霖兄弟俩一同参加殿试,刘春堂考中进士,刘春霖却榜上无名。然而他毫不恢心,坐着驴车哼着小曲回了保定。科举取土一般为3年一科。可是就在这次殿试第二年(1904年),适逢慈禧太后70寿辰,所以特加甲辰科,并称之为甲辰恩科。是年7月4日,刘春霖参加殿试,可谓鲤鱼跳了龙门,获一甲一名,得中状元;同试的朱汝珍获一甲二名,为榜眼:商衍鎏获一甲三名,为探花;著名法学家、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沈钧儒,时年29岁,也获二甲名次,为进士。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慈禧迫于各方面的压力,根据张之洞、刘坤一等人的建议,“停止科举,推广学校”。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刘春霖这位鼎名状元成了“第一人中最后人”。
刘春霖是如何考取状元的?是因其文章好,还是因字写得好,或是其他原因?社会上传闻不一,但相同的说法是:刘春霖原非一甲一名。
在刘春霖的故乡传说:一甲一名本是朱汝珍,由于朱是广东人,广东是康有为、孙中山的故乡,慈禧便对广东人有隙,故对朱不喜欢。而刘是直隶肃宁人,毗邻京都,“肃宁”二字也颇感吉利,肃为“肃靖”,宁为“安宁”。“春霖”二字含义也很好,春风化雨,普降甘霖。慈禧想到这里,遂拿笔圈点,把春霖定为一甲一名。
那么,慈禧太后为什么对刘春霖如此青睐呢?根据相关资料了解,情况是这样的:
刘春霖中举人以后,曾有一段时间寄居于北京地安门外“通益常”布店的老乡徐老板家里,等待科考。“通益常”布店以经营高级绫罗绸缎为业,清廷王公大臣的衣料有很多是从这个布店购买。又因徐老板裁缝手艺高,常出入皇亲贵戚家中,因此,徐老板结识了驻德国钦差大臣陶世筠。这位大臣与徐老板很投机,二人都爱好书画,常在一起叙谈。一次,陶世筠对他说:“有一事不悦,烦请徐老板帮助。”徐问何事?这位王爷说:“我家现缺少个西宾(家庭教师),四下寻觅无合意之人。”徐老板想起了刘春霖,便随口说:“我有一位老乡,字写得好,文章作得也不错,四书、五经尤为精通,还识音文、懂乐律,只是在预备科考,不知他是否愿意。”陶世筠听后忙问:“此人现在何处?可否唤来一问呢?”徐老板当即把刘春霖叫来,谒见了陶世筠。二人相谈,十分投机,刘春霖遂即应允。后来,刘春霖就搬进陶家,边教书,边读书,以待殿试。
慈禧专权独尊尽人皆知,每逢他寿诞之日,都要大庆大典,届时满朝官员都要为她拜寿朝贺,即使她的皇族国戚也无例外。他们谒见慈禧之时,要先呈上禀帖。陶世筠因见刘春霖的小楷字写得很出色,就让他代为书写。陶拜见慈禧时,呈上“陶世筠谒见太后老佛爷,祝太后万寿无疆”的禀帖。慈禧看了好大一会儿,尔后问:“你何时练得一手好字?”陶世筠忙回答说:“禀太后,此字非下臣所写,那是家中西宾替下臣写的,此人预备科考。”慈禧听后喜形于色地说:“既有此等人才,为何不早些告之于我。让他给我抄圣经吧。”就这样,刘春霖为慈禧抄写了《文昌帝君骘文》、《大唐三藏经·圣教序》等经书。其字倍受慈禧称赞。
翌年(1904年)5月,刘春霖在保和殿参加科举殿试。考试完毕,八位阅卷大臣在文华殿审阅。初定:第一名朱汝珍,第二名刘春霖,第三名商衍鎏,第四名张启厚,第五名林世焘……。主考官将殿试考卷呈予慈禧太后钦定。慈禧翻看到刘春霖的考卷,感到字迹非常熟悉,和他那圣经抄本上的字十分相似,遂又想起了陶世筠的话:“此字是下臣西宾所写,在预备科考。”便想,这一定是陶世筠家那位西宾的考卷。再看文章,也颇对心思,便责备主考官为什么没把刘春霖列为头名,遂从第二名抽到第一名,御笔圈定。就这样,时年32岁的刘春霖金榜夺魁。
按朝规,中选举子要等着在文华殿传见,届时需穿朝服。刘春霖没有,说定借用陶世筠家的,让他的学生(陶世筠之子)拿到包袱包着朝服等候。传呼刘春霖时,赶紧穿上,仓促上殿,先是跪拜慈禧太后,然后通报子孙三代,报后立起,被审视是否身有残疾。当多种礼仪通过之后,才正式发榜。
国子监有历届状元名单,新科状元要把自己的名字写进去。同时,状元公要给有关的下人发赏钱,刘春霖一摸口袋分文没有,赶紧让学生到陶世筠家借来,才避免了一时漏场出丑。
刘春霖生有三女一子。就在他考中状元之际,生了唯一的贵子刘海云,人们都说刘春霖是“双喜临门”,不少朋友喝了他的喜酒。
三、留学日本
刘春霖得中状元之际,正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蓬勃发展之时。清政府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不得不打出“君主立宪”的招牌,声称“准备立宪”,先行筹备”,派人出国考察,选派留学生国留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刘春霖被选派到日本东京法大学,同往的有谭延闿、沈钩儒、商衍鎏、江亢虎、王揖唐等。当时清政府经济衰败,国库空虚,付给出国留学生的费用是很可怜的,所以留学的生活很清苦。但刘春霖并未因此而影响学业,学习十分刻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因他的字写得好,有很多日本同窗甚至一些高级官员求他写字。刘春霖常与日本学者讨论问题,有时竞争论起来,但刘春霖见解独到,多使对方叹服不已。在刘春霖赴日留学期间,他的夫人久病不愈,为了不影响他的学业,家人一直没有告诉他。当宣统元年(1900年)刘春霖毕业回国时,他的夫人已经去世了。
四、总统内史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民国大权,他在预演复辟丑剧之前,欲借状元“鲁殿灵光”以壮门面,便请出了刘春霖这位清朝遗老。1914年,袁将刘春霖请到总统府,任总统内史,改称秘书公室”。搞些文字应酬,实际无实权。总统府内史很多,各有分工,然每个内史每天要为袁世凯搞一篇“尹日览”,即各写一段历代皇帝的言行。袁觉得合意的,就让刘春霖抄录下来,供其赏读。在这段时间,刘存霖是看出了袁的复辟帝制野心的,然而这也是正合他“显达于世”之目的,于是,他对袁给他的差使是欣然应允的。
当时,在北京的“筹安会”声嘶力竭地叫嚷:“恢复帝制是四万万中华之心愿”、“只有恢复帝制方可平息内忧外患。”袁世凯授意其子袁克定指使各省党羽组织“请愿团”进京向袁“请愿”,要求恢复帝制,借以欺骗广大公众。据说,当时刘春霖同谷钟秀曾代表直隶省向袁“劝进”。他这一举动,颇得袁的欢心,袁夸刘“志超正大,前途无量”。
是年,民国政府在万生园(现北京动物园)内开辟了一个农业试验场,称之为:“中央农业试验场”,刘春霖兼任场长。在这期间,他主办了气象和农业两个讲习所。他虽然竭力经办这个试验场。但却事与愿违。由于军阀混战,政权更迭,几年辛苦,一无所获。学员们大都学无致用。农业试验场实际成了人们游览观赏的植物园。
刘春霖在总统府任职时,以善于词令推理严密而著称,经常为一些问题与同僚们争得面红耳赤,观点多与众相悖,但仍不弃己见,这样便遭到一些人的妒忌和排挤,不甚得志。他曾说:“项城(袁世凯因籍河南项城,故称袁项城)师奏留襄新政,然自知性乘直,火气太盛,不可揽大事矣!”此后,他便尽量躲避政事,闲游公园,读书写字。民国政府付给他月薪300块银元,他在北京王恭厂买了一处住宅,前后两套院,宽敞幽静。他自家有一辆汽车,雇着一个司机,4个佣人,生活颇幽闲,就这样至总统制终。
五、爱国忧民
刘春霖在总统府任职时,对袁世凯预演复辟丑剧小有推波助澜之举,然而,在国难当头之时,他还是具有忧国忧民之心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刘春霖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极为愤慨。是年,正值他60正寿,他的儿子海云和朋友们欲为他操办寿典,他坚决反对,说:“国家存亡尚且未定,祸福难测,搞什么寿典?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封建社会,60寿辰为正寿,有条件的人都要大庆大典,以图吉利,尤其象刘春霖这样一位文星泰斗、鼎名状元公,更无可非议了。但他想到国家存亡,寿辰之日,作《六十自述》长诗一首,其中有这样一句:“忧国忍能看彩戏,为传雪已兆丰年。”唯一心愿,只求年丰了。
1933年农历七月,黄河泛滥,河北、河南、山东三角地带受灾十分严重,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刘春霖同段绳武等知名人士发起“河北移民协会”,刘春霖为该会理事。他不顾年迈,四处奔走,募集物款。并出面与当时河北省主席于学忠联系,让本省各地政府给以资助。后来在包头城东15里的南海子一带建立了河北新村,先后移民两次,计有330多户,1100多人。
1934年农历三月,伪满傀儡政府总理郑孝胥派人从东北赶到北平,以“满州国”名义特邀刘春霖前往,遭到刘严辞拒绝。当时趋势者认为:旧主相召,并许以高官厚禄,刘春霖坚辞不就,简直是固执迂腐,而他这一爱国之举,却为众人所敬慕。抗日名将宋哲元原是刘春霖在北洋学堂的学生。宋对刘的爱国行为极为敬佩,两次赋诗给刘春霖,邀刘赐和。
宋哲元尊孔读经,颇推崇刘春霖,经常到尊师刘春霖的寓所请他讲《史记》、《春秋》、《左传》,谈古论今,颇为投机。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芦沟桥事变”。宋哲元所部怀着爱国激情奇力抵御日军。这时,刘春霖的好友金选三惊闻北平发生的这一事件后,深怕刘遭不幸,以“病重”为由,让刘到天津。刘春霖接到金选三的信,随即赶到天津。见到金选三,才知金并没有病,只是为了让刘躲避战乱,并已在英租界为刘春霖按排好了住处。刘春霖居住了一段时间,听到北平惨遭日军践踏的消息,潸然汨下。他对金选三说:“京城父老惨遭蹂躏,我当丁逃兵,真有些愧对先祖之训导。”不久,他告辞金选三回北平,金劝他说:“日军在北平四处烧杀,北平不大安全,还是把全家都接到天津来暂避一时吧。”刘春霖说:“兄之盛情,弟深为感激,但东藏西躲总不是个办法,如果日本人节节南逼,我们莫非要躲到南洋去不成?”他毅然又回到北平。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抗。但是,也有一些人失去了民族气节,充当了汉奸。王揖唐、江朝宗、王克敏之流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人物。他们效忠日本侵略者,在北京成立了伪“华北政务委员会”。王揖唐因与刘春霖是同科进士,平素交往不错,在王揖唐任“委员长”时,便多次出面邀刘任职。
一次,王揖唐西服革履,头戴日本军帽,来到刘春霖寓所,并带了很多礼品,对刘说:“兄之品德、才华,胜我十倍,望兄为我维持政务,弟感三生有幸。”刘春霖从藤椅上蓦地站起来,将一杯茶泼在地上,险些溅王一身,怒视王说:“我决不能依附外国人!”王揖唐不欢而辞。王走后,刘春霖对着门说:“这些筋骨软的东西!”
刘春霖中了状元之后,在放里北石宝村兴建了一所学堂,并为该学堂书写了“铸学炉”门匾。房舍教具尽为刘春霖捐资。凡本村学生学杂费用均由刘春霖负担,还让他的大女儿担任校长。当时村里立石碑一方,碑文为刘春霖好友尚秉和书撰。
刘春霖还同一些河北省旅京知名人士一起,共同筹办北京“燕冀中学”。刘曾为该校捐款、赠书,并任该校董事会理事。
1909年刘春霖从日本回国后,任保定直隶高等学堂(该校后与北洋学堂合并)监督,常到莲池书院讲学。还开办了直隶书局。后来虽任总统府内史,仍兼任该校监督,还聘请了外籍教师,培养了大批人才。
六、隐居生活
北伐成功之后,刘春霖便退居林下,以诗书自慰。他在文、史方面造诣很深。他喜藏书,多达万余卷,可谓汗牛充栋。他对小学研究也很有见解,曾说:“现在语体文时兴,古文更将难读,愿对古文致力,以资稍有贡献。”他在《六十自述》一诗中.亦有“陈迹六经弃物,雕虫敢说壮夫为”之句。
刘春霖还是一个著名的书法家,尤以小楷见长。早年曾苦临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页、褚遂良的字,熔百家之精华于一体,形成了自己独到的风格。清末民初,刘春霖的小楷字帖出版有10余种,尤以《大唐三藏经·圣教序》、《兰亭序》、《文昌帝君骘文》、《雷飞经》最为著名,流传最广,当时习小楷的人多以他的字为慕本。刘春霖的遗作原在家乡留传甚多,可惜大部分精品毁于十年动乱之中。1986年甘肃省候某寄来其多年珍藏的刘春霖所书团扇一面,保存完好。据说是当年其兄刘春堂在甘肃做知县时,嘱刘春霖为当地一有名绅土所书。鉴其字迹,确为真品。可见,刘春霖的字在当时影响之大。
刘春霖也乐于为人书丹作画,撰拟碑文。1921年,直隶省省长曹锐,巡阅使曹锟聚敛财物,重修古莲池时,立石碑一方。刘存霖应邀书写碑文,此碑尚存于保定。1944年,是崇祯自裁身殁300周年,在京部分清朝遗老傅增湘、潘龄皋、康同璧(康有为之女)等发起凭吊活动,刘春霖为其所立碑文书丹。
在那时,欲借刘春霖“状元”之名装点门面的大有人在。有人以聘请了状元为其亡属题主为荣(封建社会的达官显贵,亲属亡放,都要为其“点主”。点主是先备制一块一尺左右高的木牌,请有名望的人以墨写上某某之灵主。可是写主字时不写上边一点,写成“王”字;尔后再聘请最有名望之文官用朱砂点那一点,谓之“点主”,也叫“题主”)。而刘春霖对这些人的邀请,要么不去,要么以高价相护。
民国初年,上海有名奂籍资本家哈同死后,他的满族夫人罗迦陵特邀刘春霖为哈同点主。外敌的入侵,使刘春霖对外国人很厌恶,尤其哈同这样的人物。刘春霖坚辞不去。后来,罗迦陵恳请再三,刘春霖才勉强应允,但提出了如下条件:要罗迦陵用八抬大轿从上海火车站将刘抬到哈家;要每餐盛宴;还要银元一万。罗迦陵只好答应了他的这些条件。
还有一次,北京一位达官,要刘春霖为他书写一块门匾,刘知其奸邪可恶,尽管那人许以重金,但刘春霖始终未予应允。
献县北峰村姓齐的大地主也曾请刘春霖为其死属题主,刘春霖闻知齐家专横跋扈,拒聘不就。齐家4次进京恳请,刘春霖才应允就道。当他与作陪的人在保定火车站一下车,省、府、县官和齐家约百人早已等候。当即用轿车把刘春霖接到献县北峰村。这次点主,也要了很大一笔钱。事罢返里,把点主的钱全部捐资于北石宝小学,购置课桌。这是刘春霖中状元之后的首次衣锦还乡。
刘春霖不献媚于达官显贵,但对亲朋、挚友、平民百姓,却非常热情,凡求字者,有求必应。
保定北大街原有个布店,店主梁掌柜邀刘为其书写了“复兴和”的匾额后,门庭若市、买卖兴隆。店主感激不尽,给刘春霖送了很多礼品,刘坚辞不受。梁感其慷慨,又拉他入股,刘春霖风趣地说:“我生性不是个作买卖的料,只会舞文弄墨。”婉言谢绝。1930年,家乡的一位书法爱好者慕名前往他的寓所(北京王恭厂知义伯大院)求取墨宝,他看到家乡人倍感亲切,分外高兴,遂濡毫展纸,为其书写了大幅中堂。当时有人出100元银元的高价来买,这位老乡视如至宝,决不售人,一直珍存了30多年,可惜焚于“十年”动乱之时。
刘春霖不但学识渊搏,爱好也十分广泛,尤喜昆曲、京剧,和名家韩世昌、余叔岩、言菊朋交谊甚密。1944年,他在去世的前一天,还应言菊朋之邀到西长安街长安大戏院听戏,散戏后又到一亩田饭庄就餐。回寓后,他对其家人说:“明日我带你们到大棚拉去吃烤肉。”次日清晨,心脏病猝发,与世长辞,享年73岁。刘春霖死后葬于保定市东鲁岗,其父母哥嫂和祖父母尽葬于此。
刘春霖逝世后,悼仪很隆重,哀悼的人络绎不绝,送挽幛的人很多,有各界名流,也有普通学者和百姓,其中前清遗老翰林吕梦符所送挽联是这样写的:
婪尾科名,鳌头峻立;
天殒文星,闻声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