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岁艺术家鲁慕迅“大地壮歌”画展近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展

武汉发布 2024-08-14 17:10:38

8月13日,鲁慕迅“大地壮歌”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这是一场没有开幕式的画展。两周前,这位96岁的艺术家搭乘高铁从深圳赴京。

由于年事已高,他近年来很少出远门。“一路上,我的眼睛都是朝窗外看的,那天地真是美啊!”看着广阔田野上丰收的景象,老人心情格外舒畅。

“只要还能握住笔,我就会一直画下去,以回报喜爱我的艺术的人们,回报这美好的世界。”鲁老很想把沿途所见变成作品。

8月13日,“大地壮歌——鲁慕迅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记者柯立 摄

到山区跑一趟就产生一批作品

1950年从中原大学美术系毕业后,鲁慕迅在长江日报工作数年,担任过美术组组长。

见到长江日报记者,鲁老直率地说:“欢迎我的同行,你有什么问题只管提,我能够谈的我尽量谈,我们同行之间没有什么不可以谈的。”

武汉是鲁老数十年从事中国画创作及美术理论研究的地方,在这里,他和周韶华等开创了长江画派。

鲁老毕生致力于中国画的创作与理论研究,探索中国画的创新,推动中国画的发展,成为中国代表性画家之一。

鲁老记得,他出去采风到山区比较多。“到山区跑一趟,我就产生一批作品。我很少坐在家里画画,都是在外面得到的灵感。”

鲁慕迅近日在家中创作。

“画中有诗、诗中有画。”鲁老追求诗、书、画三位一体。“过去的大画家都能够写一点诗,我与一位诗词方面修养很深的老同志关系很好,我到书店里找他写诗词格律的书,跟着学写诗。我写的诗,他看了以后很满意,还写文章来介绍我的这些诗,其实我就是找他学的。”鲁老陷入回忆之中,缅怀起当年的良师益友。

特殊年代,他被下放到农场劳动,把苦难看作是锻炼,坚持画速写。回城后,他一度在解放公园美工室工作,与花房师傅结下深厚情谊。

女儿鲁子砚记得,当时他们家在武汉剧院对面一幢宿舍的8楼,没有电梯,每当昙花快开时,花房师傅会抱着花送到他们家,让父亲画“昙花一现”,画完后,花房师傅再把花搬回去。

鲁老至今记得这些帮助过他的热心人。“一切情义都值得感恩!”他说,丰富的社会经历和坎坷的人生道路,是铸造自家艺术品格的重要因素。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鲁慕迅和家人定居在深圳。这次途经武汉时,他很想下车看一看武汉如今的繁荣景象。

鲁慕迅作品《个个成器》。

鲁慕迅作品《大地壮歌》。

鲁慕迅作品《瓦壶》。

鲁慕迅作品《门对荷塘》。

眼花手抖仍舍不得放下画笔

鲁老现在的生活很有规律,早上六七点钟起床,早餐后稍作休息,从上午9点一直画到11点多,多年不变。下午,他会看看新闻、活动活动、晒晒太阳、喂喂猫狗。

“家里养了很多猫和狗,流浪猫就养了8只。对他来说,这都是生命,不能够随便丢弃,他就收养了。”鲁老夫人刘老师说。

鲁老出生于1928年冬,如果按南方习俗以虚岁计,他今年已98岁。现在,他自称“百岁老人”。

“我的老年生活量力而为,能够画一点就画一点,能够写一点就写一点。”鲁老眼睛现在不太好,手有时候也有点颤抖,写字画画已经很困难了,但他至今还没有放下笔。

他是个十分认真的人,有时候别人请他写几个字,他会反复写很多遍,一直写到自己满意为止。

如何养生?鲁老坚持粗茶淡饭,生活有规律。晚上10点左右睡,早上六七点起床。他总结了一套长寿经验:“首先要有好心情,愁眉苦脸可不行。再一个,多锻炼。我每天早晚躺在床上坚持锻炼。我曾拜一位武术高手为师,学了一套拳、两套剑法。”

“最关键的还是要坚持做事。”鲁老至今不停笔。“我舍不得放下画笔,虽然我现在眼睛、手都不太好,但是,只要生命在一天,就坚持画一天。”

鲁慕迅书法作品。

■ 要求画展不举行开幕仪式

此次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大地壮歌——鲁慕迅画展”展出鲁老数十年艺术生涯中的诗书画力作及珍贵手稿、艺术资料等66件。这次画展不仅是对他艺术成就的回顾,更是对当代艺术创新精神的致敬。

淡雅的素菊、浓烈的鸡冠花、清奇的向日葵、坚毅的岁寒三友……鲁老画出了一位高龄艺术家的童心和情操。《马蹄莲》《荷叶小鱼》等经典之作笔法高超,蕴含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应鲁老本人要求,画展不举行开幕仪式,不收花篮,不安排多人的研讨会,欢迎艺友方家在一种清静闲适的环境和轻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中,静默观赏、谈艺论道、以画会友。

鲁子砚介绍,父亲担任湖北省美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多年,没为自己办过一次个人画展。多年前,有些地方举办画展开幕时各界都喜欢送花篮,有些大型画展门口摆满花篮。父亲觉得这样太铺张浪费,他专门在邀请函里注明谢绝赠送花篮,这种做法后来被同行广为采纳。

画家汤立评价,这次作品展不像个百岁老人画展,浪漫、奇趣,充满朝气,诗意盎然,用艺术作品为大地放歌,充满豪迈的大写意精神,令人耳目一新。

在策展人柳之升眼里,这次展出的作品数量虽然只有66幅,但内容最全面,包括鲁老20世纪80年代早期探索的作品、晚年探索创新的作品。

画家马再兴是鲁慕迅的学生,“我的恩师已近百岁高龄,这次还展出今年才画的作品。他一生热爱艺术,孜孜不倦,生命不息、画画不止,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美术评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高度评价鲁慕迅的艺术成就,原本两老约定重逢于画展现场,遗憾的是,邵先生上个月病逝,享年90岁。

虽然没有开幕式,但画展现场人气爆棚。专程前来观展的湖北画家谭晓辉说:“鲁老的画展不搞开幕式,展现了老先生的高风亮节、在画坛的地位和实力。”

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大地壮歌——鲁慕迅画展》人气爆棚。记者柯立 摄

艺术之路得益于好老师指引

现场展出的鲁老2008年写的《八十的困惑与自省》备受关注,一些观众在现场朗读、拍摄全文。

“画家到了老年,其作品是否就一定会老化、僵化甚至退化呢?”80岁时,鲁老带着这样的困惑,深刻审视和反思自己的艺术道路。

他认为,大自然是生命之源、艺术灵感的源泉。70岁以后,与大自然疏离,灵感渐趋枯竭,不得不走熟路,翻旧稿,自我重复。这一时期的画作,他撕得多,留得少。

难道人老画衰了吗?他为此深深不安,决心通过努力,创造条件,重回大自然怀抱,接续灵感之源。

他还反思:人到老年,听到的好话越来越多了,要冷静自省,客观认识自己,切不可把来自各方的美誉,与自己实有的艺术水平画等号,要安下心做学问。

他自我批评:战线长、涉猎广,但广而不深,无一专精。仅仅作为一个国画家,诗、书、画、文,每一方面都不可少,都需要付出极大精力,如何区分主从,调整关系十分必要,否则将一无所成。

他还自省:有时受友人的请托,不得不参加一些纯属应酬的活动,“事后想想自己来日苦短,哪有时间奉陪?这些干扰实在叫人无奈”。

耄耋之年,他要求自己回归自然,排除干扰,争取时间,量力而为,踏实地做点学问,“目标也不必定得太高,做一个虔诚的艺术信徒,尽到了自己的努力,也就不负此生了”。

他向来物欲很低,家人说他没有钱的概念,对于书画的市场价值,观念还停留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他回忆:“多年前就有企业家说要花1000万元买我画册上的全部画,我没有卖。因为有很多画,当时的心境,当时的情绪,当时的各种条件,画出这张画,过去的画你要再重画,很多画都画不出来了。”

鲁老先后在全国多个城市举办个人作品展。1997年,他的作品《马蹄莲》被人民大会堂陈列与收藏。2001年,他的作品《荷叶小鱼》参加“百年中国画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05年10月,他的作品《高风图》搭载“神舟六号”宇宙飞船遨游太空。

鲁老很少卖画,有些是美术馆收藏,有些是慷慨地赠送给朋友同事。早些年,有美术馆收藏他的画,收藏费一次上百万元,他把钱都捐了。这些年,他无偿捐献了不少艺术作品。

鲁老曾在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讲课,教室里坐满了人,连走廊、过道都挤满了。“我的艺术之路得益于好老师的指引,对我帮助很大的老师有好几个,我一直非常感谢他们,我也想帮助更多年轻人。”

这位中国当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期待有一个“鲁慕迅美术馆”,自己能在馆里教学,“我想把自己关于美的一些思考传递给下一代”。

中国当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国家一级美术师鲁慕迅。

(长江日报驻京记者柯立)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