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吴浩教授谈非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和患者管理

妙菱看健康 2024-11-06 03:43:10

9月19—21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四次消化系病学术会议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与会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吴浩教授分享了题为《非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和患者管理》的报告,现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吴浩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党支部书记、科室副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学术任职: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消化疑难重症协作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食管协作组委员

四川省医学会消化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

成都市医学会消化分会副主任委员

研究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是指在门静脉及其分支或属支发生的非恶性梗阻的情况,包括肝硬化PVT和非肝硬化PVT。其中,非肝硬化PVT的发病率为每年0.35~2.5/10万例,门静脉完全阻塞或其两个分支的阻塞是主要形式。非肝硬化PVT的病因包括遗传性高凝状态、获得性高凝状态如骨髓增殖性疾病以及局部的炎症创伤,15%~36%的PVT患者中存在多种危险因素,但仍有30%的PVT患者原因未明。过去10年的数据阐明了一些新的危险因素值得关注,包括中心型肥胖、新冠病毒感染等。

一、诊断

不同于肝硬化PVT患者常出现的门-体侧支循环,非肝硬化PVT患者常发生门-门侧支(门静脉海绵样变),这些侧支血管绕过梗阻门静脉到达肝内门静脉循环,帮助系统减压和灌注肝脏,但发生机制尚不清楚。急性非肝硬化PVT主要临床表现为缺血性肠病症状,包括腹痛、消化道出血及发热等,当PVT血栓延伸到肠系膜静脉,可导致患者急性肠系膜缺血、肠道坏死,病死率为10%~45%。急性肠系膜缺血的CT征象包括肠壁增厚、造影剂增强减弱或缺失、肠扩张等,当出现器官衰竭、血浆乳酸水平>2 mmol/L和小肠扩张直径>2.5 cm时要考虑外科手术。慢性PVT是指PVT发生6个月后的门静脉海绵样变或门静脉梗阻不完全消退,其诊断基于增强CT或磁共振,典型特征包括门静脉不显、肝门处可见海绵状血管。慢性非肝硬化PVT患者可能会有慢性或复发性腹痛,但通常以门静脉高压为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脾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

二、管理

非肝硬化PVT的药物治疗包括病因治疗及抗凝治疗,对骨髓增生性肿瘤PVT患者,单独使用羟基脲不能显著降低血栓复发,细胞减少治疗联合抗凝治疗能更有效地预防静脉血栓复发。研究显示,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和芦可替尼可有效预防骨髓增生性肿瘤PVT患者的血栓形成与复发,当PVT的原因得到良好控制时,仍缺乏数据支持中断抗凝治疗。抗凝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LMWH)、维生素K拮抗剂、直接口服抗凝药物,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抗凝药物对急性非肝硬化PVT患者是有效且相对安全的,对有血栓复发的强危险因素患者建议长期抗凝,首选LMWH,直接口服抗凝药物与LMWH再通率相似,高于华法林,且出血风险明显低于华法林。二代测序、D-二聚体和因子Ⅷ检测可能有助于评估患者是否需要长期抗凝。

在无肝硬化的慢性PVT患者中,可采用β受体阻滞剂或内镜治疗作为门静脉高压相关出血的一级预防,推荐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剂联合套扎用于曲张静脉出血的二级预防,对于难治性并发症包括难治性腹水及反复食道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应转至专科行经皮门静脉开通或其他血管介入术,在过去10年血管介入技术治疗门静脉海绵样变取得了巨大进步,门静脉再通伴或不伴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新型的介入手术方法比如经肠系膜上静脉门体分流术、经颈静脉下腔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分流术已经彻底改变了门静脉海绵样变的治疗现状,并显示了提供明确的门静脉减压治疗的可能性。

撰稿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吴浩教授

编辑丨冯熙雯

审核丨卢璐

0 阅读:15

妙菱看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