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曾有人问:你
认为世界上最可怕的是什么?
有个高赞回答是: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不是找不到答案,而是满脑子标准答案,满脑子都是“我知道”。
越无知的人,越觉得自己什么都懂。
在距今2600年的希腊太阳神阿波罗神庙里,镌刻着两句古老的智慧箴言:一句是“凡事勿过度”,一句是“认识你自己”。
一个人知道自己是谁,能成为谁,想要什么,能做什么,比外在的评价更重要。
如果你正困惑于不能认识自己,不妨读读《为什么越无知的人越自信》。
这本书可以帮助你洞悉自我、认识自我和改善自我。
清楚自己的内在本质,了解外在因素对自己的影响,就能做到真正的自知。
盲目自信,就会看不清自己
作者邓宁与贾斯汀·克鲁格共同提出了“达克效应”,讲的是:
人们会认为自己比实际情况更聪明、更有能力。
这是一种认知偏差,存在很普遍。
《脱口秀大会》上杨笠讲过一个段子:
“男生为什么明明看起来那么普通,但他们却可以表现得那么自信。”
后来,网络上将那些“明明普通却又自信”的人称为“普信男”“普信女”,反映的就是“达克效应”。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新闻:一名男子报警,称他去找女友,结果被人群殴。
警察询问后才知,男子口中的“女友”,其实只是他的前同事。
男子自认为很优秀,天天脑补女同事喜欢他,骚扰女同事长达一年,致使女同事不堪其扰,只得离职。
女同事不明白是什么能让他坚持一年,不停骚扰?
男子质问她:“难道你没有主动过吗?”
男子认为女同事给他点赞就是喜欢他;
从他旁边走过,就是为吸引他注意;
下班后和前男友等他,是想他吃醋;
给她发信息,她就更新动态,不发就停更,是想让他主动联系自己。
即便女同事反驳了他的说法,但他还是认为女同事对他有意思。
男子的这种盲目自信,让女同事和警察很无语。
他们没想到,一个人可以自恋到这种程度,真是夜郎自大。
正所谓,一个人无知到一定程度,根本无法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无知的认知会缺乏思考,过度的自信会迷失自我。
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唯一真正的智慧是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用谦卑的心态去学习,去看待事物,才能避免盲目自信。
承认无知,是走向智慧的开始
罗翔老师在一次演讲中说起:
自己年轻时总是很自信,认为自己可以处理不同类型的案件,但随着阅历和读书的慢慢增加,他发现自己其实知道的很少,懂得也很少。
为什么知识越多,反而觉得懂得越少呢?
知识好比一个圆,圆内是已知,圆外是未知。
当已知的部分越来越多时,圆就会变大,圆的边界也就越大,未知的部分也就会变大。
当已知很少时,就不会知道自己无知,容易陷入盲目自信。
1995年,一个叫麦克阿瑟·惠勒的劫匪和一名同伙,明目张胆地抢劫了两家银行。
警方根据监控很快抓住了他们,因为他们作案时,不仅没戴头套,还对着监控摄像头傻笑。
他们落网后,大惑不解地问警察:“我们脸上都涂了柠檬水,柠檬水不是有隐形效果吗?你们是怎么看待我们的?”
原来,惠勒听说把纸上的字涂上柠檬水晾干,字迹就会消失。因此他就想到了隐身抢劫银行的办法。
这件事经媒体报道迅速家喻户晓,邓宁看到后,却陷入沉思。
他认为部分人存在认知失调,不知道自己的各项技能和知识水平有多差,同时自我评估能力也很糟糕,所以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无法做出改善和进步。
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才会真正变得谦和,不再恃才傲物,不再咄咄逼人。
承认自己的无知并不是否定自己,而是为了改善自己。
只有多读书、多学习,才能扩大认知的边界,才会知道自己有更多的“未知”。
只有正确认识自己之后,才愿意承认自己无知,才会变得谦逊,才能更加好学,具备客观视角,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开阔视野,正确的认识自己
改善自我认知犹如攀登高山,是一趟远比想象更加困难的崎岖冒险之旅,但毫无疑问,当我们看到山顶风光的壮丽时,会感到一切付出都值得。
自我评价的能力,和其他能力一样,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得到进步和改善的。
做到以下三点,可以更全面、更客观地看待自己。
(1)洞悉外部环境
很多人在决策和行动前,对外部环境没有充分了解,因而过分乐观。
想要相对客观地看待世界,需要学会洞悉情境状况。
比如要登顶珠峰,是不是只需穿戴全套装备,具有良好的体魄和耐力,拥有足够的勇气和意志力,清楚自己的优劣势,就能成功登顶?
肯定不是。
登山者除了正确认识自己之外,还要对外部环境有清楚地认识。
他们必须知道,在登顶那天,不得不很早起来或在一夜未眠的情况下,攀爬900多米的近乎垂直的山体。
在那样的海拔,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还不到海平面的1/3,那里的风会达到飓风强度,风寒指数会低至零下65℃,暴露在外的皮肤会在几秒钟冻结。
他们会饥寒交迫,认知功能严重受损。
如果对这些外部环境不能有正确地认知,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因此,做决策时,需要多收集外部环境细节,把最坏的突发情况,以及对自己可能产生的影响都考虑进去,再对行动进行预判和准备。
了解得越全面,考虑得越细致,思考得越深入,判断才可能越准确。
(2)正视情绪影响
我们在自我评估时,经常无法预测情绪,因为,很多情绪都是在具体情境下的即时反应。
当你在网上看到“一个男人当街殴打一名女性,却没人制止”的视频时,可能会义愤填膺地指责路人缺乏正义感,认为如果自己在场,一定会出来制止。
但是,当你真的遇到时,现场的情景可能会让你待在原地,反应不过来。
我们不仅无法预估情绪,还不能正确预估情绪对自己的冲击力。
有人认为“谈恋爱,合适就在一起,不合适就分手,没什么大不了”。
但真的分手后,那种痛苦的感觉,可能让你这辈子都不想再恋爱。
随着时间推移,几年后,你会认为分手不过是人生的小插曲。
这就是人们往往低估了短期的情绪,也高估了长期的情绪。
正视情绪的影响力,才能让判断更客观、更理性。
(3)避免“禀赋效应”
大量研究表明,拥有某件物品,会导致人们发自内心地认为该物品更有价值,这一现象被称为禀赋效应。
禀赋效应会使得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的判断不一样。
当你有一件旧家具,买的时候比较贵,但现在不需要它了。
扔了,你会心疼舍不得;卖了,你还想卖个好价钱。
如果这件旧家具不是你的,你现在想买它,可能只会出一个很低的价格。
这就是禀赋效应在起作用。
你的东西,你会觉得更好,会不由自主地高估它的价值。
假使换位思考,从买方角度来估价,可能会更接近真实的价值。
我们做判断时,也会过高地估计自己的才能、品质、资源和财富,从而过于自信。
排除“禀赋效应”的干扰,才能做出正确评估。
▼
仁德法师曾说:
修行,首先要全面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明白自己、看清自己。
只有真正了解透彻了,才能改正自己、升华自己、超越自己、圆满自己。
不断学习,拓展知识边界;开阔视野,做到客观全面,方能避免认知偏差,重新认识自我。
远离无知,走向自我洞察,就会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作者丨诗漫·向阳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