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们的角度倒回去看历史就会发现,“安史之乱”在对古代中华文明的破坏意义,并不亚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近现代欧洲的破坏。
安史之乱,乱就乱在叛军乱、官军也乱,整个天下完全大乱,乱了整整八年,导致十室八空。
这八年间,叛军的首领换了一茬又一茬,你方唱罢我登场。而官军方面也有政令不一、二帝共存、掣肘将领的情况。
在如此混乱局面中,谁能扶大厦于将倾,挽救李唐江山?
开元全盛日,渔阳军鼓鸣
历史上都说“开元全盛”,但实际上,这盛世的景象也一直延续到了天宝年间。
京城的皇帝和文武百官,当然都希望这盛世能够永远持续下去,但这所谓的“盛世”,其实让很多人恨得牙痒痒,那就是崛起于河北的一股势力。
这股势力由于被唐朝皇帝们忽视了太久,也就对唐朝积累了足量的仇恨,于是他们在一个同样对现任皇帝李隆基有仇的将领的统帅下,对这不公平的盛世展开审判。
但是当这个名叫安禄山的将领起兵南下的时候,皇帝李隆基却不以为然,反而把传令的人骂了一顿,说他挑拨君臣关系。
以前也经常有人动不动就说安禄山谋反,实际上到最后都是谣言。
可这次安禄山真的反了,李隆基却没有相信,这就直接导致了唐朝官军错失了良好的战机,所以才没能把这次叛乱扑灭在摇篮里。
而且李隆基也不会想到,大唐有那么多节度使,安禄山这区区一个节度使,竟然能够笼络到那么多的谋士和世家大族以及老百姓为他效力。
他已经很久没有理朝政了,怎么可能想得到呢?
在“安史之乱”发生之前,李隆基任用杨国忠和李林甫这样的奸臣做他的宰相,天下大事基本上都交给他们管理,他自己则是常年跟游荡于宫室庭院,纵情于声色犬马之间。
在这两个奸臣手上,朝政变得黑暗不堪,许多有识之士空有一身才学,却因为奸臣和他们的党羽的排挤,而没有了升官发财的道路,只能想办法另谋他路。这个时候,有反心的安禄山那里,就是这些人最好的去处。
此外,整个河北地区从唐朝开国就和朝廷不太友好,合作十分有限,后来又被长时期冷落,自然嫌隙就越来越深。
所以最终,在安禄山的带领下,河北地区的官绅世家,以及各路满腹经纶却郁郁不得志的读书人,还有河北百姓们打出了大燕的旗号,向着关中进发。
霓裳曲弦断,明皇遁巴蜀
敌人已经席卷半壁江山,满朝文武却还在奸臣的掣肘之下。
由于安禄山最开始对外宣称是要“清君侧”,就是冲着杨国忠来的。所以李隆基干脆让杨国忠先带兵出关跟叛军对阵。
杨国忠在朝廷里干个文职还可以,带兵打仗却是个十足的外行人士,出征没多久就一败涂地。
自此,叛军已经攻占了洛阳,开始两面出击,一边西征关中,一边南征江东。
江东不好攻克,因为那里距离中央路途遥远,没有奸臣的直接指挥和间接干预,叛军吃了大亏,只能分出多路小股部队,流窜着骚扰劫掠。
但是关中这样的易守难攻之地,竟然很快就就给攻破了。其中不乏有奸臣作祟的原因。
很快,国都陷落,天子南逃,李隆基在一片慌乱中带着满朝文武越过秦岭,向巴蜀盆地走去。
在马嵬坡前,众将士对杨家越来越不满,甚至最后发展到不解决掉他们就不走了,俨然成了一次“兵谏”。
面对着随军将士们的枪尖寒芒,李隆基害怕极了,半推半就地赐死了杨贵妃,并允许士兵们自行处决杨国忠。
但现在的情况,已经不是杀掉一个奸臣就能好转的了。
叛军在关中之地已经彻底解放了人心中的兽性,他们报复性地焚烧宫殿,抢掠府库,屠杀和掳夺百姓。
此时大唐还能调动的正规军,差不多只剩下边境前线的驻防军,把他们调过来用于平叛之后,就意味曾经马上好不容易打来的土地,就要轻易地送还他人了。
尤其是吐蕃,由于没了边军的抗衡,他们也对唐朝露出了獠牙,瞅准河西走廊这块掖臂之地,不费吹灰之力就切断了中原和西域的联系。
从此唐朝元气大伤,中华元气大伤,下一次中原王朝再得到西域,已经是元代了。
当李隆基在蜀中站稳脚跟后,便听说了他的儿子肃宗李亨已经在甘肃登基称帝,并开始调兵遣将和叛军死磕。
现在,纵有万般无奈,他也只能承认这既定的史实,褪去皇帝之号,改称太上皇。
也许这个时候,李隆基该明白,自己究竟错在了哪里。
他错就错在轻信了安禄山的表演,以至于人都快打到门跟前了才知道要出兵应对。
他错就错在自己贪图享乐,宠幸杨氏一门,把朝政交到奸臣的手里,以至于让那么多优秀的人才都去投靠了叛军。
十郡良家子,血作泽中水
无论如何,李隆基的时代彻底落幕了,他的儿子将会拯救这个破碎的国家,将它缝缝补补,重新弥合起来。
肃宗李亨不负众望,把主要的兵权交给了熟读兵书还能灵活运用的郭子仪。
而此时,叛军内部也已经出现了大的变化。由于杀红了眼,没有正经的律令节制,所以他们在抢掠关中的过程中几乎是堕落成了野兽,互相争权夺利,谁也不服谁。
安禄山正是因此在一片慌忙之中被几个部下乱刀砍死,紧接着他的儿子安庆绪因为不能够服众,也很快丢了性命。
郭子仪得到这个消息,就趁着这样的大好时机,排兵布阵,用计谋击碎了叛军主力的集结地,然后追亡逐北,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席卷了河北这个叛军老巢,不给他们一丝机会。
没有了自己的基本盘之后,剩下的叛军只能四散在外,就像没了根部的浮萍,再不足为虑。
同时,边境驻军也赶到了前线,叛军得知大势已去,便以一个个小股单位,分别投降。
当唐军宣布收复洛阳和渔阳之后,这场叛乱才算是停止。人们从这一年往前一数,满打满算已经有八年之久了。
经过肃宗一朝以及后世的统计,可以发现,在战乱波及到的地区,人口锐减将近80%,全境七千多万人只剩下不到两千万人。
虽然后世史学家也判断,这可能只是官方能统计到的人口,并不是真的死得只剩这么多人,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安史之乱”造成的灾难之深重。
诗圣杜甫就有许多描写“安史之乱”惨状的千古名句。打到后期,一些州郡的青壮年都没了,双方都只能强征老弱病残。
原本朝廷赖以征兵的那些关中郡县,更是为唐王朝的存续而流干了血。
中央丧失了兵权之后,各地节度使们彻底做大,他们虽然有时候也会争斗,也会再度掀起叛乱,但总体上还是能够给唐朝的安全作保障。
可是那盛世再也回不来了,唐朝也再没有资格让万国来朝了。
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唐虽然依然是唯一的中原王朝,不像一个统一的大帝国,而是成了军阀们割据的摇篮。最严重的时候,朝廷的政令甚至只能在都城附近生效。
参考资料:
刘昫、赵莹《旧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宋祁、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白居易《长恨歌》
首先李隆基乱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