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影视剧中,关于古代战争的场景,几乎都会有夺取城池的画面。城门作为一座城池最关键的部分,可以说在攻城和守城时占据了重要作用。
但奇怪的是,古代城门为何都设计成向内开,如果向外开的话,攻城一方往外拉不是难度更大吗?对守城一方也会更有利,为何当初在设计城门时,不把它设计成往外开呢?
《三国演义》中著名的“空城计”这一情节无疑一个家喻户晓。因为错用马谡导致街亭失守后,诸葛亮把守西城时,兵力不足,而且大多为文官。
但司马懿却率领曹魏10万余兵赶来,被诸葛亮坐在城楼上弹琴,城门大开的模样吓倒,迟迟不敢下定决心进城。
当时,司马懿怀疑城内隐藏着埋伏。几经犹豫之下,他终于下令魏军撤退,没有攻城。因此诸葛亮的“空城计”这一计谋受到后人的称赞。
诸葛亮的心理战玩得炉火纯青,阻止了司马懿发起强有力的进攻,但在古代战场上,两军冲突的主要焦点仍然是围城。只有攻城略地,才能更好地掌握战争的优势。
要探究古代城门为何不往外开,首先要从“门”说起。
古时候的大门一般是用实木板做成,用可以活动的“户枢”来控制城门的开关,而这个“户枢”是整个城门比较脆弱的地方。
如果安在外面,一旦被破坏,敌人就能长驱直入,所以只能安在古代内侧。
而城门和城墙其实说到底并没在同一平面,如果城门往外开,就会遭受风吹日晒,向内的话,就完全可以避免这一点,延长城门的使用寿命。
当然,就算城门一不小心被破,那么,就会到“瓮城”,也会让敌人有去无来。《武经总要》中关于它的描写“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
瓮城的城门与最外侧的城门,通常不在一条水平线上,这是为了防止敌人长驱直入。它也可以和周围的护城河等设施一起配合,组成更综合的防御系统。
其次,向内开可以掌握主动权,保护士兵安危。在古代打仗的时候,敌人通常从城门外开始进攻。
城门向外打开,士兵在关门时必然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难免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伤亡,如果城门向内打开,士兵关城门时可以有掩护,城门可以保护生命。
另外,如果城门向外开,就会离敌人很近,容易被敌人控制,不利于自己。
而且这样一来,就算是敌人攻城的时候采取围困战术,在城门口堆积石头或其他物品,那么出城的通道被堵死,里面的人就算想要出来也出不来,反之,城门朝里开,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
如果来了援军,还可以里应外合,放援军入城。
最为重要的是,真正的守城,并不是依靠城墙一味防御,而是以城墙为掩护与敌人进行野战。
同时,为了更好在防御中占据主动,护城河上也不应建吊桥,而应建石桥。这样可以方便城中的兵马进退。让敌人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突袭,一直处于精神紧张状态。
因此,在守城中,城门是击败攻城一方的关键。一个没有反击能力的城池对敌人是难以造成没有威胁的。
在钓鱼城一战中,宋军就是依靠这一办法让敌军不得不撤军。宋军多次从城门突围,对蒙古军营发动奇袭。
白天,城里的军民抵抗城外的进攻,晚上则主动发动奇袭,让蒙军无可奈何。
因此,“城门向里还是向外开”只是一个很简单的朝向问题,实则其内涵丰富,你懂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