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四年燕王朱棣率领燕军进入南京城,一番准备后在南京称帝,取代自己侄儿成为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登基之初朱棣做了三件事:
诛杀一部分建文旧臣: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练子宁等;
宣扬自己登基的合法性
大封靖难功臣
朱棣封赏的靖难功臣(燕王旧臣)一共29岁,其中公爵四位:淇国公丘福、成国公朱能、荣国公张玉、泾国公陈亨。而这四位公爵,其子孙后代的境遇确实天差地别。
淇国公丘福,战功赫赫位居公爵之位,得朱棣重用,是永乐一朝位极人臣的存在。然而在永乐七年率兵征战鞑靼时,因为轻敌而导致明军全军覆没。丘福战死沙场,朱棣大怒将其家人全部流放海南。淇国公爵位原本是世袭,而丘福却亲自将世袭的公爵爵位弄丢了。
成国公朱能:永乐四年率兵征讨安南,却在行军的路上病逝,年仅37岁;朱棣将其追封为东平王,仁宗朱高炽将其配享太庙,他的子孙后代承袭成国公爵位九世十二代,直至明朝结束
荣国公张玉:在靖难之役中因救朱棣而死,被追封荣国公。不过荣国公爵位并非世袭,他的儿子张辅同样是靖难功臣,初被封伯爵,后凭战功一步一步被晋封为公爵—英国公。英国公爵位传八世九代,直至明朝结束。
而最后一位泾国公陈亨,则是我们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他是“靖难四大功臣”中最特殊的一位,不仅仅最年长,而且先后两次押对宝:第一次慧眼识珠,选择投靠刚刚创业的朱元璋;而第二次则是在建文帝与燕王朱棣之间,选择了燕王。
正因为两次都押对宝,陈亨赌赢了后世子孙9代荣华富贵。
这篇文章,我们便一起认识一下:泾国公陈亨在明朝初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投奔太祖皇帝因为陈亨是靖难功臣,所以很多人会认为陈亨是跟朱棣差不多年纪的人。但实际上元至顺三年(1332),陈亨在安徽寿州出生,比高祖皇帝朱元璋仅小四岁而已。
若是按照辈分的话,陈亨还要高朱棣一辈。
一开始陈亨在元朝为官,担任扬州的万户。在元朝,万户是正三品的官职。
陈亨是在濠州城投奔的太祖皇帝朱元璋,而太祖是在1353年左右在濠州城郭子兴的麾下。也就是说陈亨做万户时也就20岁左右,在事业上明显比太祖皇帝起步还要早,可见陈亨确实有过人之处。
投奔太祖皇帝后,陈亨一开始只是被任命为铁甲长,后凭战功被擢升为千户。
陈亨在元朝时为万户,而到了太祖皇帝这里,凭战功才做到千户的位置上;很显然陈亨并没有得到太祖皇帝的重用。
很多人可能不解:陈亨在元朝时,已经位居万户,为何会选择投奔刚刚事业起步、没有多大名气而且势力较弱的朱元璋呢?
毕竟此时天下枭雄群起,比朱元璋势力强大的并不在少数,比如徐寿辉、张士诚等;即便是陈亨想要易主,可以选择兵强马壮的徐寿辉或者张士诚,而他却单单选择了朱元璋。不得不承认陈亨的眼光确实很毒,而历史的结果证明,陈亨确实押对宝了。
不过陈亨虽然押对宝,而且是投奔朱元璋最早的将领之一,却在太祖皇帝称帝之前似乎并没有得到重用,建立的战功似乎也不多,所以史料中几乎没有关于陈亨的记载。
安稳度过洪武一朝一直到太祖皇帝称帝的前一年,也就是1367年,陈亨终于在明史中再次出现:
从大将军北征,守东昌。敌数万奄至,亨固守,出奇兵诱败之。
1367年,朱元璋的劲敌不管是陈友谅、张士诚还是方国珍都已经被灭掉,只剩下元朝残余势力。朱元璋便命大将徐达、常遇春率领北上,征伐元朝。陈亨便在北伐的大军之中,徐达与常遇春率军北上,很快便到了山东。
在将东昌城攻下后,徐达便让麾下将领陈亨来坚守;而徐达前脚刚率兵离开东昌城,后脚元军便开始反攻东昌,想要收复东昌城。
了解历史的应该知道东昌的地理位置有多重要,守住东昌便是守住了大军北伐的咽喉要道;若是东昌失守,徐达与常遇春所率领的大军便被直接截成了两段,对徐达与常遇春来说十分不利。
陈亨作为老将自然很清楚这一点,虽然自己手里的兵马并不多,但是他知道自己必须要要坚守住东昌。一方面陈亨下令坚固城墙,而另一方面则是设计元军深入,然后将其包抄。
就这样,元军未能得逞。
也正因为这一战,陈亨开始引起大将徐达的重视。
1368年,徐达率兵攻下元大都北平;
紧接着便率兵从北平出发,进取山西,并且在1369年正月攻下大同,从而平定了整个山西。
大同的地理位置同样十分重要,谁来镇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一次徐达便又想到了陈亨,让陈亨镇守大同。
洪武二年,镇守大同,积功至燕山左卫指挥佥事
之后陈亨凭借战功被授予燕山左卫指挥佥事一职,指挥佥事为正四品。此时陈亨跟随太祖皇帝已经20年左右,方坐到指挥佥事的位置上,确实跟那些在开国时便被伯爵、侯爵、公爵的功臣无法相提并论,不过陈亨每一步都走的很扎实。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陈亨自1367年再次出现在史料开始,一直到徐达去世,不管是建功还是立业都跟徐达有分不开的关系,也可以说徐达就是陈亨的第一个伯乐。
而正因为徐达的缘故,陈亨才跟后来的燕王朱棣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洪武三年,朱棣被封为燕王。
洪武六年,徐达开始在北平练兵;
洪武九年,朱棣带着自己的家人一起前往北平就藩。
洪武十七年,徐达身体每况愈下,太祖皇帝下旨其长子徐辉祖蒋徐达接回了南京。
次年徐达病逝,再没有回到北平。
而在此之后,朱棣曾多次率兵北上,出兵漠北。
洪武一朝,陈亨多次跟随大军出塞,若是按照时间推断的话,要么是跟随大将徐达北征,要么就是跟随燕王朱棣出兵漠北。因为陈亨在洪武一朝都在燕山三护卫,并且凭战功做到了正三品北平指挥使。
也正因为陈亨在洪武一朝不出挑、不显眼,而安稳渡过了洪武朝。
而此时的陈亨,也已经是一位67岁的老人了。若非后来的靖难之役爆发,陈亨很可能就这样在指挥使的位置上退休,安度晚年。而若是如此的话,在明史中关于陈亨的记载可能就只有一句话,甚至可能只留下一个名字。毕竟相对于那些战功赫赫的开国功臣们来说,陈亨实在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存在。
然而历史给了陈亨一次名垂青史的机会:便是靖难之役的爆发。
投靠朱棣洪武三十一年,太祖皇帝病逝,已经被封皇太孙6年之久的朱允炆登基,史称建文帝。
建文帝继位后不久,便已经着手削藩一事,接连削掉了五位叔叔的藩王之位,贬为庶人,其中湘王朱柏葬身火海。虽然建文帝没有先对燕王朱棣动手,但实际上他最忌惮的还是燕王,所以在削掉五位藩王的同时,也对燕王采取了措施。
将工部侍郎张昺,调任为北平布政使;
都指挥使谢贵与张信,调任为北平都指挥使;
都督宋平则是率兵,进驻到开平;
并且调走了很多燕王旧将军,其中之一便是陈亨,陈亨从燕藩调往宁藩任都督佥事。
很显然,相对于陈亨,建文帝更加愿意相信自己亲选的谢贵、张信等人。
不过兜兜转转,陈亨最终又成了燕王麾下的大将,而且是带着10万大军投奔到了朱棣麾下:
建文元年七月,建文帝下旨谢贵、张信与张昺,让其三人着手抓燕王,并且将其家人一并押赴京城。而朱棣则是快建文帝一步,杀掉了谢贵与张昺,起兵靖难。
建文帝得知消息后,便派出老将耿炳文率领大军出征北平。
而首战耿炳文大败,建文帝听取心腹黄子澄的建议,让将二代曹国公李景隆代替耿炳文的大将之位。李景隆成为主帅,率领50万大军北上。虽然人数上是燕军的数倍,但是得知消息的朱棣还是很高兴。因为在朱棣的眼中,李景隆就是一个“赵括”,压根不足为惧。
虽然主帅不足为虑,但是李景隆所率领的50万大军不得不忌惮,而且跟随李景隆一起北上的将领并非都是无能之辈,比如瞿能、平安等,都是骁勇善战之人。
朱棣很清楚,对于燕军而言,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招兵买马。
为此,朱棣将目标看向了宁藩——宁王朱权。
太祖皇帝在大宁设置了大宁行都司,大宁行都司一共领二十多卫,而且都是西北的精锐,共计十万人马,而这十万人马便由陈亨、刘真与卜万三人率领。除此之外,还有宁王朱权的三卫:朵颜、泰宁与福余,朱权麾下这支由蒙古降将组成的部队,十分强悍,作战很是勇猛。
李景隆率领的五十万大军已经逼近北平,朱棣便将坚守北平城的任务交给了自己嫡长子朱高炽、其子徐妙云、军师姚广孝等人,自己则是率领大军前往宁藩。
与此同时建文帝已经下旨陈亨、卜万与刘真三人,率领10多万大军前往松亭关,驻守在沙河一带,并且伺机攻取遵化。对于朱棣而言,最担忧的便是陈亨的10万大军,同李景隆的50万大军合兵一处。在陈亨等人率兵攻打遵化的时候,因为燕军增兵,导致陈亨不得不率兵退回松亭关。
其实陈亨本为燕王旧将,并不想与朱棣为敌。但是卜万有勇有谋,对朝廷忠心耿耿,陈亨并不敢将自己的心意透露出来,一不小心便是万劫不复。
而朱棣为了防止陈亨等人,同李景隆大军合兵,便设计除掉了卜万:
朱棣写了一封信,信中对卜万将军好生夸赞了一番,而对陈亨十分贬低。朱棣将这封信交给了一个被俘的大宁士卒,将这位士卒放回去,而且千叮咛万嘱咐要将此信交给卜万将军。而在叮嘱这位士卒的时候,故意让另一位大宁士卒看到。
两位士卒返回陈亨军中后,另一位士卒便将朱棣给卜万写信的事情告知了陈亨,陈亨果然在同归的士卒身上搜到了信,便直接下令将卜万抓了起来。并将此事告知了建文帝,建文帝便认为卜万通燕王暗中勾结,下旨将卜万抄家。
与此同时,朱棣率兵快速进入大宁,陈亨与刘真赶紧从松亭关回援。却得到了大宁失守的消息,所以陈亨同指挥使徐理等人便打算直接投靠燕王。而刘真不并不愿意,陈亨便多次在夜间偷袭,攻破刘真营寨,刘真不得不孤身前往广宁。就这样,陈亨率领大军直接投靠了燕王。
而燕王不仅得到了老将陈亨、陈亨麾下的十万大军,而且还挟持了宁王朱权以及朱权的家人回到北平。如此一来,燕军便从原先的几万人,一下子变成了十几万大军,虽然人数上不能同李景隆相比,但很显然已经有了同李景隆相抗衡的能力。
可以说此次大宁之行,是朱棣靖难之役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明成祖取天下,自克大宁开始。
而陈亨此次率军归降朱棣,对于朱棣而言便是“雪中送炭”这般及时。
追封泾国公朱棣对陈亨也是十分宠信重用,让其直接率领三军之一的右军,而左军则是由朱能率领,中军由张玉率领,三人皆为先锋冲锋在前。这便是“靖难四公爵”其中三位,而最后一位丘福,则是带领骑兵紧随其后做他们的后援。
虽然此时的陈亨已经67岁,但是还能跟朱能、张玉一样奋勇杀敌,打的南军落荒而逃,便可见其“宝刀未老”,仍旧是一位猛将。
使张玉将中军,朱能将左军,陈亨将右军,为先锋,丘福将骑兵继之……
然而陈亨陪伴朱棣的时间并不长,实在是可惜:
次年的白沟河之战中,陈亨身受重伤,几乎丧命。好在此次陈亨命大,活了下来。然而在燕军攻打济南的时候,陈亨遇到了作战勇猛的平安,平安将长矛直接刺进了陈亨的身体,陈亨并未直接战死,而是骑马得以逃走。
此战双方交战异常惨烈,若非朱棣次子朱高煦及时赶到,救下了父亲朱棣的命,很可能靖难之役便提前结束了。
陈亨逃走后,身体便大不如前,不能再上阵杀敌。朱棣回去后,亲自去看望陈亨。
这年十月,陈亨在府上病逝了。
朱棣亲自为其写祭文,悼念陈亨。
建文四年朱棣在南京称帝后,便将陈亨追封为泾国公,谥号“襄敏”。
结语陈亨虽然在建文二年便已经去世,但他的子孙后代却因为他缘故而得到朱棣的厚待。
陈亨的泾国公爵位并非世袭的爵位,不过他的儿子陈懋却为家族挣来了一个宁阳侯的世袭爵位。
陈懋从小便胆子大,善于骑射。从20岁开始便跟随父亲一起征战沙场,跟随父亲一起投靠燕王朱棣,并且先后参与了坝上、大同、白沟河等多场战役,建立不少战功,凭战功被封为指挥佥事。
朱棣登基后,将陈懋封为宁阳伯,爵位世袭。
永乐六年,陈懋奉命镇守宁夏,永乐七年被晋封宁阳侯。
永乐一朝朱棣先后五次北征,陈懋都跟随一起出征,如此便可见朱棣对陈懋的重视。
宣德元年,陈懋曾跟随宣德皇帝一起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
之后陈懋又奉命前去镇守宁夏,威震漠北。
英宗朱祁镇登基后,陈懋又奉命镇守甘肃。
正统七年,因为平定叛乱,而掌管都督府事务,加太子太保衔,并且奉命兼管宗人府的事务。此时的陈懋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位极人臣,而且陈懋还是靖难功臣中,唯一一位活到天顺(朱祁镇第二次登基的年号改为天顺)年间,而且爵位仍旧保留的臣子。
天顺七年七月,陈懋病逝,终年85岁高龄。
陈懋死后,他的儿子陈润承袭宁阳侯爵位。
之后宁阳侯爵位又传了7代,一直到泰昌(明光宗朱常洛的年号)年间爵位不再承袭。
陈亨两次选择,都押对了宝,一次选择了太祖皇帝朱元璋,一次选择了燕王朱棣,不仅自己被追封泾国公,就连自己的子孙后代也因此而得到朱棣的重用。他的儿子陈懋更是凭战功获封宁阳侯爵位,侯爵爵位在明朝承袭八世九代。陈亨用自己的两次选择,为子孙后代换来了9代荣华。
参考资料:
《明史·卷四·本纪第四·恭闵帝》
《宁阳侯赠浚国公谥武靖陈懋神道碑铭》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三百五十四》
《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一·亲征漠北》
《明史》
《明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