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位于晋中平原的普通村子,人口约三千。
村子既未傍山依水,也没有环绕的河流,只是村边的树多一些,还有一个戏台。
每年二月初八村里赶会,戏台就热闹起来。
在我十来岁的时候,也就是六几年吧,距解放战争已过去十多年了。
曾经这里经历过晋中战役,打过一场大仗。那时,谁家都能没事捡两个子弹壳。奶奶家还存着许多子弹壳,因为当时有士兵在奶奶的院子里打阻击战,难免遗留了一些。
村子里有一所供销社,坐落在较为繁华的街道上,旁边就是个小广场,放电影常在那。
那时,打酱油、打醋、买咸盐,包括日常的交换,比如拿几个鸡蛋换酱油醋等,都在供销社进行。
奶奶爱抽烟,常让我拿子弹壳去供销社换烟。我记得有金菊烟、恒大烟、玫瑰烟等品牌。
供销社的主要工作内容包含供给和销售。
供给方面,为普通老百姓提供油盐酱醋柴等生活必需品;销售方面,老百姓能通过供销社把自家的土特产,像鸡蛋、猪肉,还有杀猪后的猪毛、羊皮等交换出去。
此外,自家生产的花生、特殊的农产品如棉花等,也通过供销社返销出去。供销社虽然国家给了些政策,但管理上基本上是自负盈亏的。
一到供销社,卖酒的大坛子上盖着红绸子,人们打酒时揭开盖子,一股醇香的酒味扑鼻而来。
还有酱油醋散发的特有气味,以及红河烟等的味道,供销社总有一种特殊的气味。
这里有卖饼干零食,像桃酥,还有山西生产的太谷饼,姥爷常给我买太谷饼吃,可他去世时我只是磕了几个头,未曾好好报答。
供销社所处的年代是计划经济,村里是大队集体所有制。
能在供销社工作的,除非有特殊情况,比如有文化或者家里没劳力,因为这工作既挣钱又挣工分,是个肥缺。
而且这里风刮不着雨淋不着,很清闲,还常有小福利,像紧缺的自行车,供销社就能优先买到。
供销社也负责交换,收猪毛、鸡蛋等,给上面统购作为生产资料,而这些卖出的东西作为商品交换到别处。
总之,在那个时代,供销社在人们眼中是很不错的职位。
村子里最好的建筑是学校,小伙伴们常玩的地方是各个生产队打小麦的场地,那里有轱辘、风车,小麦打出来后用风车把麦尖、秸秆吹走。
各个生产队还有自己的小麦加工磨面机。村子的街道,最早是普通的自然地面,一下雨就特别泥泞。
后来有了砖瓦厂,用次品砖瓦铺在街道上,好走了许多,再后来又铺成了柏油路面。
供销社是一个特殊的产物,随着计划经济的结束,也就是改革开放展开,供销社逐渐失去它往日的辉煌,逐渐走向没落。
随即老百姓自己开了小卖店,取代了其部分功能。
当然供销社这个机制还在,但是已不像从前那样蓬勃,显得很萧条。
不过这几年供销社好像又开始恢复了生机,我们期待着供销社重新恢复以往的生机,但愿它能像原来那样,在村里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