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肾友和我说:
网上都说肾病进展到尿毒症的概率只有2%,是真的吗?这么低吗?
我上网一搜,果然有很多人说只有2%!
这2%的数据是从哪来的呢?
是统计了一下我国慢性肾脏病人群是1.4亿,又统计了一下我国尿毒症人群是300万,于是许多人这么一算:尿毒症人数占肾病人数是359万/14亿 = 2.14%.
这下好了,“肾病发展到尿毒症概率是2%”的说法就这么传开了。
所以:
不是肾病发展到尿毒症概率是2%;
是现存的尿毒症患者,占肾病患者的占比是2%.
计算现存的尿毒症患者占比,有什么不对吗?
当然不对!
要是那样算,我统计一下全国狂犬病患者现存0人,被狗咬者一万人,会发现怪事来了:被狗咬后狂犬病发生率为0%!?
哇,我真聪明,发现了狂犬病疫苗是智商税。
不是狂犬病疫苗是智商税,是这样计算的“我”智商欠费!
原因很简单:我们不能拿死去的人口不算数啊……
尿毒症的统计也是如此。
病死的尿毒症患者,比活着的尿毒症更多:国内目前尿毒症大约每年新增90万、死亡60万、活下来30万。
所以,2.56%的尿毒症患者占比,并不能说明尿毒症概率小,反而是在警示我们尿毒症寿命短!
那么,实际上慢性肾脏病发展到尿毒症的概率是多少?
实际上没有研究者做这种统计。
因为各种肾病的差距太大了!
最轻的几种肾病,有学者专门研究,比如单纯性血尿、薄基底膜肾病等等,尿毒症发生率低于1%;
最重的几种肾病,也有学者专门研究,比如糖尿病肾病、膜增生性肾病、抗基底膜肾病等等,尿毒症发生率高于50%.
一个病种,尿毒症发生率的误差上下浮动个两三成,算是正常。误差达到五六成、七八成,也不是不能接受。误差大点、研究价值就小点,疑难杂症嘛难免的。
但是1%以下、与50%以上,这不是几成的误差了,这是50倍以上的误差。所以“慢性肾脏病的尿毒症发生率”,本身就没有学术价值,误差太大了。
众多学科中,允许误差最大的是天文学:某个恒星寿命多久?某个星系直径多长?宇宙有多大?某个天体的光谱、辐射、自转周期等等,误差有个五六倍算是正常,达到十来倍也不是不能接受。但是像50倍这种误差,太多天文学家都接受不了,哪怕他们是对误差最宽容的一群人。
假如,慢性肾脏病整体的尿毒症发生率统计出来了,是10%,这会有临床意义吗?我们看的,仍旧是每个病种的发生率,收治患者时看的也是该患者的具体风险等级,不会按照一亿多人的整体风险去制定该患者的治疗方案。
当然,随着时间延长,每个人的风险等级会有一些变动。比如偶尔患上感染、血肌酐涨了几十,风险加大了;又比如肾脏损伤恢复得比大多数肾友都好,或是连续好多年都没有复发、也没有遇到外界因素侵袭,那么风险等级又变低了。
所以咱们肾友,也不用特别关心慢性肾脏病进展到尿毒症的整体概率。只要在确诊之初,了解下自己病种的尿毒症概率就可以了。随后在治疗过程中,观察自己的用药反应有没有达标?3个月没达标就及时和医生沟通、调整治疗策略和强度,慢慢从这个概率中脱离出来。
在医嘱合理、100%执行到位的干预性临床试验中,多数肾病的缓解率可以达到90%,但在现实中呢?只有约30%.
于是我经常感觉,书本和现实完全是两个世界,这个差距来源于人为因素。
目前的这个尿毒症风险这么高是不符合科学的,掺杂了太多未治疗、或治疗不当的病例。
大部分肾友的尿毒症风险,可以通过合理规范的干预措施来消除。
待咱们的尿毒症风险接近0了,往昔看到的那些概率,无论多大,都是过眼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