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到过岳阳,却写出一篇千古奇文,范仲淹是怎么做到的呢

行健不息有文化 2024-03-09 20:42:38

没有到过岳阳,却写出一篇千古奇文,范仲淹是怎么做到的呢

原创2024-03-09 14:53·行健不息

三国时期,吴国将军鲁肃镇守湖南岳阳(当时叫巴陵郡),他在岳阳的洞庭湖畔,修建了一座高大雄伟的阅军楼,这就是岳阳楼的雏形。

由于阅军楼的位置绝佳,下可俯瞰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前可眺望风景秀丽的君山,后来的历朝历代又多次进行了扩建重修,因该楼是建在巴陵城西门的城墙之上,故取名为“巴陵楼”。到了唐朝时期,将巴陵郡改名为岳阳郡,随之巴陵楼也重新命名为“岳阳楼”,从此就有了“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

岳阳楼与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众所周知,这三座楼之所以能成为名楼,除了历史的悠久之外,必然还有着人们喜闻乐道的人文背景,尤其是有着脍炙人口的诗文佳作。

唐朝著名诗人崔颢的一首《黄鹤楼》,极大的提高了黄鹤楼的知名度: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凭借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骈文”的《滕王阁序》,以一己之力让滕王阁得以扬名于天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些千古名句怎能不让人对滕王阁产生神往之情?

关于岳阳楼的著名诗文,诗圣杜甫的《登岳阳楼》一诗可以说是脍炙人口: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但是,一提起岳阳楼,人们最先想起的毫无疑问应该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千古名言,谁人不知,哪个不晓呢?

可是您知道吗?虽然范仲淹写出了《岳阳楼记》这篇千古奇文,文章里面描写的景色让人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但实际上范仲淹并没有到过岳阳楼,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要从范仲淹的小弟滕宗谅说起,滕宗谅,字子京,河南省洛阳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25岁的滕宗谅喜中进士,由此结识了年长一岁的同科进士范仲淹。出于对范仲淹人品、才华的佩服,滕宗谅视范仲淹为兄长,范仲淹对这位小弟也一直是呵护有加、关爱备至。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西夏大举入侵,西北战事吃紧,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负责西北作战事宜。他举荐滕宗谅为庆州(今甘肃庆阳市)知州,两人在西北并肩作战,迫使西夏李元昊向北宋称臣,不敢再犯。

由于在西北的战功,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被宋仁宗提拔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他与另一位名臣富弼实行了“庆历新政”,这次改革虽然仅实施了一年多就失败了,但为后来的王安石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滕宗谅被调入京城不久,有人举报他在西北作战时挪用公款十六万贯,虽然范仲淹及监官欧阳修等人都极力为他辩白,说这是用公款犒劳立功的士兵,但滕宗谅依然被贬,庆历四年(1044年)春,滕宗谅出任岳州知州。

在主政岳州期间,滕宗谅不计个人荣辱得失,他忍辱负重,勤于政事,一心为民。他发动民众修筑了防洪长堤,解除了洞庭湖的水患。他看到岳阳楼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为了给岳阳人民一个休闲赏景的好去处,他决心重修岳阳楼。

为了解决重修的资金问题,滕宗谅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他坚决不动用官府的财政拨款,也不向老百姓搞集资摊派,而是想了一个巧妙地办法。他发现当时有许多民间欠账的“老赖”,这些欠款对于债主们来说,几乎就是要不回来了。他就动员债主们以极低的价格把债权出售给官府,当然能捐给官府的,滕宗谅就大力表彰、宣扬他们。

然后,滕宗谅就派出官府人员前去要账,迫于官府的权威,这些老赖们乖乖地还钱,还要赔上大笔的利息,这一下子解决了重修的资金来源,老百姓对滕宗谅的这个做法也都交口称赞。

有了钱,重修岳阳楼的事就好办了,滕宗谅严把工程的质量关,他扩大了岳阳楼的规模,购置了唐贤今人的字画、诗赋装饰其中,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滕宗谅终于将岳阳楼重修的富丽堂皇、美轮美奂,岳阳的老百姓都拍手称赞,这是一位有智慧、有魄力、为百姓干实事的好知州。

这时候,滕宗谅的“泾州挪用公款案”朝廷也最终调查清楚了,经过太常博士燕度的详细勘察,滕宗谅所用地公款确实用于犒赏有功将士,他并没有贪污挪用一文钱,滕宗谅是清白的,他确实是被冤枉的。

岳阳楼修好了,作为岳阳的最高行政长官,为之写一篇序是理所当然的,作为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滕宗谅何尝不知道这也是一次千载留名的好机会呢?但是,滕宗谅想起了对自己始终照顾有加的大哥,他要把这个机会留给范仲淹。

于是,滕宗谅请人画了一幅《洞庭晚秋图》,又亲笔写了一封信,向范仲淹详细汇报了自己在岳阳的工作情况,并提出请他做一篇岳阳楼的序。

此时,范仲淹在河南的邓州担任知州,他看了滕宗谅的信和画后,很是欣慰,这个小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任一方,造福一方”,确实没让他看走眼。经过细致的思考、酝酿,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范仲淹提笔写出了这篇名闻天下的《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这篇文章的文采非常突出,全篇总共368个字,分为6个自然段,范仲淹精心锤炼,“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千古名句接二连三,“政通人和”、“春和景明”、“岸芷汀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成语层出不穷,如夜空中的繁星般灿烂夺目。

作为杰出的政治家,范仲淹的胸襟、见识、思想远不是文艺青年王勃所能比拟的,在这篇《岳阳楼记》里,范仲淹换了一个新的角度,将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既表达了对滕宗谅的慰勉之心和规箴之意,更抒发了他的仁人之心和忧国忧民的远大政治抱负,文中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后来一代代的爱国志士。

清朝的著名文人吴楚材、吴调候叔侄在《古文观止》一书里评论这篇文章:“岳阳楼大观,已被前人写尽,先生更不赘述,止将登楼者览物之情,写出悲喜二意。只是翻出后文忧乐一段正论。以圣贤忧国忧民心地,发而为文幸,非先生其孰能之?”

清朝学者有着“梁山先生”之称的蔡世远在《古文雅正》一书里赞叹道:“前半设局造句,犹是文人手笔。末段直达胸臆,非文正公不足以当之。或问史臣吕本中及朱文公,皆以文正公为宋朝人物第一,何也?曰:魏文会大矣,而本领徽不及;派公诚矣,而规局徽不及。尧舜君民之念,无日不存于中心,事如白日青天;公诚绝伦超群也。”

1 阅读:22

行健不息有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