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时期,不仅仅有很多弃暗投明的将领,同样也有一些在利益面前卑躬屈膝的叛徒。
其中,有一个叫做郭炳生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还是彭老总的老乡,可是在国民党的糖衣炮弹之下,最后叛逃投敌,以至于彭老总对他怒骂:叛变投敌,子不如父。
那么,当年的郭炳生到底做了什么?他后来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
郭炳生与彭德怀的深厚关系源自郭炳生的父亲郭得云。
郭得云曾是彭德怀的老班长,二人皆参与了辛亥革命,并在湘军中联合组织救贫会,援助那些身处困境的士兵。
郭得云离世后,年仅14岁的郭炳生成为了彭德怀的寄托。
彭德怀接纳了郭炳生,将其带在身边培养,为他提供教育机会,亲自传授军事技能,传承了自己的精湛本领。
郭炳生表现出色,以迅猛的步伐在士兵中崭露头角,成为彭德怀信任有加的得力助手。
1926年,郭炳生踏入军旅生涯,成为彭德怀身边的士兵。两年后,随着湖南陆军独立第五师第一团在平江发动武装起义,郭炳生荣幸被选为排长。
随着起义的胜利,该部队改编为工农红军第五军,随后转战至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等领导的红四军汇合,确立了中央苏区。
郭炳生在井冈山的革命斗争中崭露头角,晋升为大队长。
1929年,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红四军主力向赣南挺进,而彭德怀率领红五军坚守井冈山。
郭炳生在此次困境中英勇担当,率领部队奋起抵抗远超过自身30倍的赣敌。
尽管面对强大敌军,红五军被迫突围,向赣南转移。
郭炳生则担任第三大队中队长,继续英勇抗击。
红五军坚持在湘赣边区采取游击战术,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壮大为红三军团,辖红五、红八两军,由彭德怀担任总指挥,郭炳生则成为第三师师长。
1930年6月,红三军团发动了“一打长沙”战役,成为郭炳生军事生涯中最为辉煌的一役。他率领红三师灵活机动,前后夹击,成功歼灭敌人三个旅,最终夺取长沙。
这是土地革命战争中红军攻克省会的独特战绩,有效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势力,激励了全国人民的革命热情。
郭炳生因成为彭德怀手下的“最锐利的矛和最坚固的盾”而崭露头角,成为红三军团备受瞩目的杰出将领。
然而,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使得郭炳生产生了其他的想法。
在"一打长沙"获胜之后,郭炳生渐渐展现出一些骄纵之态,引发了一系列不良行为的逐渐暴露。其中包括地方主义的表现,他主张各部队独立行动,忽视整体协作;军阀习气显著,经常对士兵进行严厉训斥,对整体团结造成了不良影响;他还表现出享乐主义,私自占有缴获的财物进行个人使用和消费。
在日常生活中,他对学习政治理论漠不关心,不阅读重要文件,对政治教育态度冷漠,甚至公然谩骂政工干部是“耍嘴皮子的”,这对他的部队训练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这一时期,政委彭雪枫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些不良迹象,多次进行思想工作,并对郭炳生保持高度警惕。
1930年8月,红三军团与红一军团在浏阳市永和镇汇合,共同组建了红一方面军。红五军第三师和红八军第六师进行了调整,郭炳生被委任为第六师师长,与政委彭雪枫搭档。
然而,随着蒋介石于10月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红军面临了巨大的考验。毛泽东提出了“诱敌深入”的战略,决定主力红军东渡赣江,等待时机消灭敌军。
在渡江动员时,一些红三军团成员对湘鄂赣边区老根据地缺乏防守感到担忧,尤其是郭炳生表达了对江东地势和人情不熟悉的担忧,表示必须保卫好老根据地。
然而,在会场上出现混乱时,彭德怀对此感到愤怒,并毫不犹豫地表态支持毛委员的主张,强调必须集中统一红军,不再分开一、三军团。
他表示:“打仗的目的是为了消灭敌人,保护自己,不在于保守哪个地方。我们一、三军团在战斗中一次要各自消灭敌军一个师是很吃力的,但如果两个军团合力消灭敌人一个师就会相对轻松。必须反对地方主义。”
在彭德怀坚决的表态下,郭炳生感到压力,迅速表示支持渡江后合兵一处的决策。
敌人的“围剿”兵力不断增加,变得越来越强大。
与此同时,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路线也给红军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在这样的压力下,郭炳生的思想逐渐出现动摇和退化,对红军的领导和政治理论失去了信心和信仰,感到悲观绝望。他开始认为红军已经陷入绝境,唯一的出路就是投降以保全自己。
与此同时,他受到了国民党的诱惑和威胁。
通过他的亲戚和朋友,国民党传达了“反共救国”的口号,承诺给予他高官厚禄。
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郭炳生逐渐产生了叛变的念头。
面对敌人的强大压力和个人的绝境,他开始动摇于信仰和忠诚之间,考虑放弃原有的信仰,选择投降。
1932年8月,乐宜战役过后,郭炳生陷入了一场内心的纠葛。最终,他作出了一个决定,离开了红二师。
在雨夜降临时,他带着几名亲信启程,踏上了通向白区的逃亡之路。
这一行动并非孤立,而是他对红军领导失去信心的结果。他采取了欺骗手段,试图说服一些战士跟随他一同叛变。
然而,这个阴谋被政委彭雪枫及时发现并制止。
无奈之下,郭炳生只好趁着雨夜悄然离开,逃往乐安,最终向国民党吴奇伟部“投书请降”。
吴奇伟对他宽大处理,提供了安抚和1万现洋奖金,并由蒋介石任命他为新编第三十七师师长。
然而,郭炳生在南昌逗留一段时间后,意识到自己在这个新环境中遭受排斥。
为了取悦新主子,他选择参与“围剿”红军的战斗。他常常亲自站在第一线,对红军高喊挑衅的言辞,却在红军中引起了深刻的憎恨。
然而,命运往往是最会捉弄人的。
1933年3月,红军在宜黄县的黄陂和东陂地区两次成功伏击敌人,歼灭了3个师的敌军,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在随后的追歼残敌的激战中,红军地方武装与郭炳生的队伍偶然相遇,爆发了激烈的交火。
在这场意外相逢的战斗中,郭炳生最终在战场上被击毙。
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