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梅花诗,他被毛主席评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可惜被朱元璋腰斩

趣史談过去 2024-07-28 13:40:41

1961年的一天,时任毛主席秘书的田家英曾在一天内收到三张便条,要求为主席找一首咏梅诗。

找到原作后,毛主席亲自将这首诗抄写一遍后,还在诗人名字下方郑重注明,说他是“明朝最伟大的诗人”,那么,这人究竟是谁?为何毛主席对他有如此高的评价呢?

毛主席一直酷爱读书,身为他秘书的田家英也时常帮他找书或找典,这本是很平常之事,但为了一首诗,一日之内连写三张便条这样的情况还是少见。

刚开始主席以为自己要找的,是人称“梅妻鹤子”的北宋词人林逋的诗,但查阅一番他的诗文集后,却发现并不是他的。

之后又记起其中一句为“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正当田秘书查找得一头雾水时,主席又记起了前两句为“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到处栽。”

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搞清楚了这首诗为明代诗人高启的《咏梅九首》其一: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毛主席将这首诗重新抄写一遍后,还在右边写下“高启,字季迪,明朝最伟大的诗人。”并且着重突出了“伟大”二字。那么,这高启究竟是何人?

高启自号“青丘子”,生于元末明初天下大乱之时,今江苏苏州人。元朝时曾入朝为官,但因看不惯官场险恶,辞去职务,隐居于吴淞江畔。

洪武元年,因其才识被朱元璋赏识,应召入朝,编纂《元史》。过了几年,朱元璋想让他当户部右侍郎,管理国家财政,但高启却以自己能力不足,推辞了。

朱元璋当时表现得十分大度,还赏赐给他一些金银。不过,没隔多久,高启就被处以腰斩。

因为他为苏州知府魏观修复府治所写的《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而府治旧基是张士诚原先的宫址,被人诬告魏观有反心,高启也被连累,死时年仅39岁。

高启少年时曾胸怀大志,一心想入仕,为皇帝排忧解难“公卿可俯拾,岂数尚书郎。”长大后却反而对做官兴致缺缺,多次致仕。

也没想到这样的行为,反而为他招来杀身之祸,实在是天意弄人。但幸好的是,他的诗作流传至今,为人所知。

高启的《咏梅九首》在咏梅诗中别具匠心,独树一帜,其一中将梅花比喻成“山中高士”与“林下美人”,形象生动,跃然纸上。

全诗虽然无一字写“梅”,却句句写梅,将梅花的生活习性、典故、神韵、品性等,多角度呈现在世人眼前,写出了梅花的风骨,也表现了自身性情的孤傲。

除了这一首外,这一时期的毛主席仿佛对咏梅诗着了迷,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也被他多次翻来翻去,还自己写下了一首《卜算子·咏梅》。

毛主席对陆游词中的主题夸赞不已,但意境却截然不同“反其意而用之”。

陆游的词中“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现了梅花的遗世独立,呈现的是报国无门、悲伤凄凉的压抑之情。

但毛主席的“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则写出了梅花甘于奉献的谦逊品格。“她在丛中笑”笑的是苦尽甘来,是功成身退,表达了困难终将过去的乐观之情。

这一时期的中国正面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在被西方反华势力包围封锁,还失去了苏联的援助、撤资等,可以说内忧外患不断,很容易造成思想浮躁。

而这首《卜算子·咏梅》就如强心剂,让大家坚信乌云背后终有曙光。而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也证明,事实果真如此。

参考资料:

《明史》

0 阅读:195

趣史談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