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41岁的朱元璋南征北战16年的时间终于坐到了皇位上,成为大明王朝的第一位皇帝,史称明太祖。朱棣遵循儒法“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将发妻马氏所生的嫡长子朱标封为太子,在自己去世后继承皇位。但朱元璋布局二十五年的时间,终究是满盘“皆输”,需要全部打乱布局重新开始。
朱标是我们熟知的孝慈高皇后马氏所生,1355年朱标在太平出生。恰好朱元璋正在攻打南京,得知嫡长子出生的消息,朱元璋非常高兴。当然朱元璋之所以如此高兴,也是因为对嫡长子给予厚望。
1360年,在朱标6岁的时候,朱元璋找寻名儒教朱标读书写字,其中便包括大儒宋濂。
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朱标被封为世子。
正是在朱元璋的期盼下,大儒宋濂等人的教导下,朱标从小就熟读儒家经典。而且性格端厚仁慈,与朱元璋是完全两个性格的人,对待自己的弟弟们(包括异母弟)都非常的宽厚。哪怕是弟弟们多次犯错,朱标也是从中协调,让弟弟们尽可能少受惩罚;正因为如此朱标在弟弟们中的威望极高,可以说,只要有朱标在,弟弟们没有敢觊觎皇位的。
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的同时,将嫡长子朱标封为皇太子,很可能成为大明王朝未来的第二位皇帝。而且朱元璋非常重视对朱标的培养:
为朱标挑选贤能老成者辅佐,比如李善长、徐达、常遇春、冯胜、邓愈、刘基等,这些人全部都是开国功臣,朱元璋非常重视的朝廷重臣。朱元璋此举,就是打算在自己出征的时候,让太子朱标代替自己处理朝政,也方便诸位臣子辅佐太子。
另外朱元璋还为太子朱标特地设置了一个大本堂,在大本堂中贮藏着各式各样的图书。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特地挑选众多名儒轮流为太子朱标以及其他的儿子讲课,并且让十几位青年才俊伴读。在诸位名儒教授太子的时候,朱元璋下令必须要按照礼法来严格要求。
洪武七年(1374年),朱标的嫡长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嫡长孙朱雄英出生,这一年朱标22岁。朱元璋见朱标已经长成,而且还有了嫡长子,所以便开始让朱标处理朝政。
就这样朱标成为历朝历代权力最大、威望最高的太子,朱元璋为了性格儒雅的朱标能够稳坐皇位,便发动胡惟庸案除掉了一大批的开国功臣,废掉了在历史上存在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
然而洪武二十五年,朱标从陕西回来后便卧床不起,很快便病逝了。
眼看着自己培养了二十多年的太子就这样去世,朱元璋悲痛欲绝,毕竟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年过花甲,实在见不得儿子在自己之前去世,更何况还是自己最宠爱重视的嫡长子。但悲痛之余,朱元璋还要重新考虑新太子/太孙的人选。
经过一番考虑后,朱元璋将朱标第二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
甚至为了朱允炆能够坐稳皇位,发动蓝玉案,牵连15000多人被杀,明朝的开国功臣所剩无几。洪武三十一年朱允炆登基,紧接着五位藩王被贬为庶人。为了不成为阶下囚,燕王朱棣起兵靖难,用四年的时间带领燕军攻入南京城,登上皇位,成为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
可能有人不解:朱允炆并非朱标发妻常氏所生,朱元璋为何要将朱允炆扶上皇位呢?毕竟常氏所生的第三子朱允熥还在,若是将朱允熥立为皇太孙的话,朱棣还敢造反吗?
这篇文章我们便一起来看看,若当真朱允熥登基称帝的话,朱棣能否造反成功?
01洪武四年,太子朱标迎娶“开平王”常遇春的女儿常氏为太子妃。
而常氏确实非常值得一提:
常氏的父亲常遇春想必大家并不陌生,有“常十万”之称,是朱元璋麾下地位、威望仅次于大将徐达的存在。在元朝末年,常遇春参加红巾军,成为红巾军领袖,1355年归顺太祖皇帝朱元璋,并且自愿做前锋,非常骁勇善战。
在常遇春归顺太祖这一年,二人订婚,成为儿女亲家:
因朱元璋与常遇春一见如故,在马氏生下嫡长子朱标的时候,朱元璋跟身边的大将常遇春开玩笑:你的夫人一定生下一个女儿,若当真生女儿话,我们便结为亲家。没想到果然没过多久,蓝氏便生下一个女儿。
归附朱元璋以后,鏖战衢州、大战九华山,在朱元璋攻打集庆(南京)时立下头功。从这时候开始常遇春便成为朱元璋非常信任的大将,被朱元璋升为大元帅。
之后常遇春跟随朱元璋灭了陈友谅,并且攻占元朝大都北平,正是凭着这样的赫赫战功,成为朱元璋军中仅次于徐达的存在。1368年朱元璋称帝,因为北方的元朝仍旧需要出兵征伐,暂时不封功臣,而常遇春则是与徐达一起北上。可惜的是常遇春在洪武二年便病逝在回京的路上,还未等到回京加官进爵。
得知常遇春病逝的消息,朱元璋非常伤心,便下旨将常遇春葬在了钟山之下,并且亲自前往祭奠。在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时,朱元璋将常遇春追封为开平王,准许其配享太庙。
常遇春共有三子三女,因常遇春病逝回京的路上,朱元璋便将公爵之位给了他的长子常茂,常茂被封郑国公。在常遇春病逝这一年,其长女常氏只有15岁。
不过朱元璋并没有忘记当初的约定,常遇春丧期未过,朱元璋便下旨朱标迎娶常氏(守孝22个月),常氏便成为大明王朝的第一位太子妃。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朱标是因为朝政的原因娶了常氏,但是婚后二人的感情极好。
更难得的是常氏也从不因为父亲常遇春与舅舅蓝玉的功劳而骄纵,反而端庄孝顺,非常勤俭,是马皇后的好儿媳,更是后宫女子的表率。
如此端庄贤惠的女儿,确实担得起未来母仪天下的皇后之位。
也正因为如此,常氏不仅有夫君朱标的宠爱,也有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尊重。
因得宠朱标,常氏7年的时间接连生下两子两女:
洪武七年常氏为朱标生下嫡长子朱雄英;
四年后常氏再生一子,也就是嫡次子朱允熥,但常氏很快便病逝了。
也就是说朱允熥刚出生不久,便失去了生母。
除了朱雄英与朱允熥外,常氏还未朱标生下两个女儿。正因为频繁地生育导致身体亏损严重,再加上在生朱允熥的时候得了产后病,在生下朱允熥的当月便病逝了。
虽然在洪武八年,朱标的又娶了次妃吕氏,吕氏是太常寺卿吕本的女儿,吕本原先在元朝做官,是南宋将领吕文焕的后裔,后归顺太祖皇帝,杀了不少老百姓,洪武六年时已经做到了太常寺卿的位置上。
朱标并不喜欢吕氏,一直到洪武十年吕氏生下次子朱允炆,朱标才慢慢转变对吕氏的态度,而吕氏也算是彻底在东宫站稳了脚跟。
但不管吕氏如何,都威胁不到常氏的地位。
但天有不测风云,常氏在生下幼子朱允熥后11天便病逝了。
而常氏所生的嫡长子朱雄英也在母亲去世四年后,追随母亲而去。对于注重“立嫡”的朱元璋而言,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位嫡长孙,更是一位未来的太子,甚至是未来的皇帝。
在常氏去世后,侧妃吕氏成继太子妃。
也正因为常氏早早去世,哪怕朱允熥是朱标发妻所生的嫡子,也没有被封为皇太孙;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将朱标次子朱允炆封为皇太孙。
朱元璋因为朱允熥的生母常氏早早病逝,再加上朱允熥比二哥朱允炆年幼1岁,失去了被封皇太孙的机会;而正因为是朱允炆被封皇太孙,朱元璋不得不发动蓝玉案,除掉了蓝玉等大一批开国功臣;也正因为如此,朱棣才敢发动靖难之役。
可以说:若是朱允熥被封皇太孙,继承皇位的话,朱棣真不见得敢靖难,而是安安稳稳做一位藩王。不仅仅是因为朱允熥是太子朱标嫡妻常氏所生的嫡子,更因为一个人。
而这个人,便是朱允熥的舅祖父蓝玉。
02可能有人会说:蓝玉不是因为蓝玉案被朱元璋处死了吗?朱棣何须忌惮蓝玉。
可以这样说:若是朱允熥被封皇太孙的话,蓝玉不需要死;换句话说,朱元璋会留着蓝玉,帮助朱允熥坐稳皇位。正因为被封皇太孙的是吕氏所生的朱允炆,蓝玉才不得不死。
不为别的,就因为蓝玉是朱标发妻常氏的舅舅。
蓝玉作为开平王常遇春的小舅子,一开始便在常遇春的麾下,跟随常遇春南征北战。蓝玉不仅骁勇善战而且颇有谋略,多次立下战功。常遇春对此在朱元璋面前夸赞自己的妻弟,并且向朱元璋推荐蓝玉,希望朱元璋能够对蓝玉委以重任。
只是一开始朱元璋并没有重视蓝玉,以为常遇春是因为蓝玉是自己妻弟的缘故才会如此看重蓝玉。所以便想要再历练历练蓝玉,看能否担当重任。
洪武二年常遇春去世后,蓝玉失去依靠,只能靠自己得真本事建功立业,加官进爵。
洪武四年,蓝玉跟随傅友德出征四川;
洪武五年,蓝玉跟随朱元璋一起北征;
洪武七年,蓝玉亲自代表攻克兴和;
四年后,蓝玉又跟沐英(朱元璋养子)一起平定了西蕃叛乱;
红五十二年,蓝玉班师回朝,凭战功被封为永昌侯,世袭罔替。自此以后蓝玉的实力也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开始对其委以重任。
洪武十四年,蓝玉被命为左副将,跟随傅友德与沐英一起征讨云南,盘踞云南的元朝残余势力归降大明。与此同时蓝玉攻打大理,紧接着云南全境被平定。蓝玉因战功最大,俸禄增加500石,并且与朱元璋结为儿女亲家,蓝玉的女儿被许配给了蜀王朱椿为蜀王妃。
成为蜀王岳丈后,蓝玉在朝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再加上是太子朱标的妻舅,在朝中的威望极高。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蓝玉与朱标的关系颇好,经常往来,而蓝玉也是对太子朱标忠心耿耿,曾提醒朱标要提防燕王朱棣。
可见在蓝玉的眼中,朱棣并不安分,有造反的可能。
洪武二十年,蓝玉被命为左副将,跟随大将军冯胜北上征讨盘踞东北的元将纳哈出。在征讨期间因冯胜获罪,蓝玉成为主将。
紧接着次年蓝玉便作为大将军,亲自率领15万大军北上征讨北元皇帝;并且立下奇功,除了北元皇帝、北元丞相以及太子外,其他人全部被俘。而蓝玉凭借此功,被封凉国公。
此时的蓝玉已经位极人臣,还被封公爵,对于朱元璋而言,蓝玉的存在可以更好地帮助太子朱标坐稳皇位。而且朱元璋也相信蓝玉对太子朱标的忠心,但是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一番深思熟虑后,将继太子妃吕氏所生的朱标次子封为皇太孙,将来继承皇位。
而对于朱允炆而言,蓝玉便是最大的威胁,朱元璋不得不除掉。
但若是朱允熥被封皇太孙的话,蓝玉作为朱允熥的舅祖父,自然会忠心耿耿;但朱允炆并非蓝氏与常氏之后,蓝玉位高权重、战功赫赫,自然不会将朱允炆放在眼里。
若朱允熥被封皇太孙,蓝玉便不需要被处死。
而若蓝玉不死的话,朱棣自然会非常忌惮骁勇善战的蓝玉,又怎么会轻易靖难呢?
当然朱允熥的身份也是让朱棣忌惮的一个原因:朱允熥是朱标嫡妻所生嫡子。
03可能有人会说:朱允炆的生母吕氏是朱标的继妃,在太子妃常氏死后便被扶正成了太子妃,朱允炆作为吕氏所生,不应当也是嫡子吗?
提到商朝我们便会想起纣王,纣王并非生母所生长子,纣王还有一个哥哥微子启,在生微子启的时候纣王生母还是妾室,等到生纣王的时候其生母已经被扶正,成为帝乙的正妻。后来帝乙想要立微子启为太子,但是太史并不赞同,而是按照法典认为正妻所生嫡子才能被封为太子。所以纣王的兄长微子启便没有被封太子,而是作为嫡子的纣王被封太子。
若是按照这种说法的话“侧室扶正前所生的儿子仍旧是庶子,扶正后所生的儿子才是嫡子”,朱允炆是在洪武十年所生,此时太子妃常氏还在,吕氏自然还是侧妃,如此一来朱允炆便是庶子。吕氏在洪武十四年之前被扶正为太子妃,所以朱允熞与朱允熙才是嫡子。
当然这样的说法在商朝被灭以后便被周礼所取代,毕竟同母所生,哥哥是庶子,而弟弟则是嫡子显然并不符合礼法。但即便是如此,朱允炆出生时生母是侧妃,哪怕是生母被扶正为太子妃,其异母弟朱允熥在出生时生母是太子朱标的嫡妻,所以朱允熥的地位仍旧高于朱允炆
更何况继太子妃吕氏出身于元朝降臣之家,其家世自然比不上常氏的母族,毕竟常遇春是战功赫赫的开平王,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再加上有朱允熥战功赫赫的舅祖父蓝玉在,若朱允熥能够被封皇太孙,将来继承皇位的话,便可以有一个势力强大的外戚可以依靠。
但不管朱允熥如何占据优势,都比不上朱元璋的圣旨: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之所以会将朱允炆立为皇太孙,原因有三:
朱允炆的生母吕氏尚在,朱允炆与朱允熥尚且年幼,朱允炆被封皇太孙时只有15岁,朱允熥只有14岁;对于尚未长大成人的两个孙儿来说,有生母在便是依仗。更何况若当真将失去生母的朱允熥立为皇太孙的话,继太子妃吕氏又置于何地呢?
朱允熥有一个强大的外戚势力做支撑,但是在朱允熥能够掌握这股势力的前提下;若蓝玉等外戚势力功高盖主的话,便会成为朱允熥最大的威胁,朱元璋并不能保证朱允熥能够让蓝玉一直忠诚不二。洪武二十六年的蓝玉案,便可以看得出朱允熥背后的权贵外家,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在朱元璋的眼里,朱允炆是一个非常孝顺、读书努力的好孩子,在太子朱标病重时,朱允炆伺候在身边,衣不解带,这些朱元璋都看在眼里;至于朱允熥并没有这样的记载,或许朱元璋看中的就是朱允炆的孝顺懂事。
结语但不管怎么样,若是朱允熥被封皇太孙的话,朱元璋会给孙儿留下一个依仗;
而最合适的人选便是朱允熥的舅祖父蓝玉,只要有凉国公蓝玉在,朱棣想要起兵靖难便没有这么容易了。毕竟在朱棣靖难时,朱允炆只有一位老将耿炳文可用,而耿炳文向来是善于防守,至于与朱棣硬碰硬便难了。而蓝玉不一样,是一位与常遇春非常类似的前锋大将,而且极具有谋略,朱棣自然会非常忌惮。
当然历史并不能假设,只能说明太祖朱元璋在太子朱标去世后,挑选的新帝人选确实错了
虽然朱允熥作为朱标名副其实的嫡子并没有被封皇太孙,但是结局并不好。建文帝登基后,将异母弟朱允熥封为吴王,藩地是在富庶的杭州。但是朱允熥还没来得及就藩,靖难之役便爆发了。朱棣进入南京城称帝后,被改封为广泽王。
但很快便被废为庶人,圈禁在朱元璋的老家安徽凤阳。
但被废为庶人的朱允熥也没有平安终来,用了十五年,因为谷王朱橞的诬陷而被朱棣处死。根据谷王朱橞的说法,崇阳王朱悦燇想要密谋造反,拥立朱允熥为新帝。
毕竟朱允熥是朱标的嫡子,不管朱允熥是否被冤,都被叔祖朱棣处死了;因为对于朱棣而言,不允许有丝毫威胁自己皇权的人在。
一样的结果,削藩就是这个结果,留下辅助的那帮人不变结果一样,你要人家命,谁不反啊,太急了些,对叔叔们好一些,等他们老死了,削下代多稳当,朱允文不那么过分,朱棣多半不会反的,那也是被逼急了
如果不重用那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腐儒,特别是黄子橙。或则不重用大明战神李景隆,那有老四的机会。
外戚太强就是朱允熥不能成为皇太孙的原因,没有之一!年纪小没威信,驾驭不了。老朱也明白真正意义上的嫡次孙是朱允熥,但他背后的淮西勋贵是老朱的肉中刺,怕君权被他们架空,才不得己选没什么背景势力的朱允炆
传位朱允炆也没毛病,削藩是必须执行的,只是不要那么急_
逻辑错了,如果老大死了,只有在老二老三都存活的情况下,老朱才会传位皇太孙。自老二死实际上格局就打破了,一般会是皇太孙继位,老三监国,老四宗人令。但老三也死了,朱棣就是唯二合法继承人之一,老朱就算不传位老四,朱棣至少是监国。不同的是朱瞻基,他是洪熙帝的唯一合法继承人,所以汉王那个才叫造反。[笑着哭]
吕氏先害死常氏,再害死朱雄英,自己晋升太子妃,这样朱允炆才能成为皇长孙
有个卵用,朱棣造反还特马的管你是朱标哪个儿子做皇帝?朱棣看中朱允文朝中没啥武将只有一群书呆子主理朝政,才有机会造反才能成功。。。
朱标不削藩王就不会反,如果削藩同样会反,你都要人家命了,谁特么管你这些,朱标是守成之君,只要朱元璋死了,朱标也不一定守的住,藩王造反成功,难度比开国皇帝还大,历史上也就这一个,李世民那个不算,他爹没死,后面传给他的,治国能力也不差朱标,再加上朱标又比较仁慈,还有就是朱元璋得罪太多人了,他一死,很多人都看戏不管的,这种情况,朱棣仍然能干掉朱标
允熥上位常氏武将都在,蓝玉系武将在谁敢造反,可叹老朱认错人,朱允炆又当又立!永远是个孩子!
朱标当皇帝 朱棣根本不敢反,第一,朱标正统嫡长子,这一点非常重要,这种情况下,朱棣就是天下人人人为的乱臣贼子,没人支持他,嫡长子加大哥身份,非常重要。第二,朱标兵力胜过朱棣n倍,而且这样根本没有蓝玉案,武将多的是,哪里轮得到李景隆这种庸才,蓝玉排,常遇春派军中实力干将超级多。第三,朝中大臣基本都对朱标由衷拥戴,他们也不喜欢朱棣的风格 第四,哪怕朱标继承皇位一天后再传给儿子,儿子正统性就高了很多,朱标家底也全给了儿子,朱棣同样没有一丁点儿机会
只有朱标当皇帝才行,谁来朱棣都要造反的
要是真的传位给了朱允熥,很有可能明朝就活不到200多年了,因为这个朱标的嫡次子在没生母的情况下已经被吕氏养废了,然后一大波他母族的武将势力……也许明就是像秦隋一样的二代而亡,至少我个人觉得可能性比较大。
朱允炆一方面做得太绝,把老朱的儿子们搞得死的死,坐牢的坐牢,不反难不成等死?另一方面就是用的全是猪队友,硬生生一手好牌打输了。
朱棣怎么是朱允熥的叔祖???顶多是叔叔
历史上的太宗皇帝,名气越大,反骨越多,唐太宗干掉哥哥弟弟,威逼老爹逊位,宋太宗据说也是怀揣斧头干掉大哥上位,这位明太宗,明目张胆起兵夺了侄儿江山,不过后来被他那个修仙好子孙恶心了一把,直接给他搞了个成祖庙号,把他辛辛苦苦掩盖的造反夺位的劣迹昭告天下后世
削藩是势在必行的事情朱元璋自己都想削,只不过来不及。朱允炆到底还是年轻没什么经历更没有帮手,应该慢慢来
这“若”没有准确答案,因为不确定因素太多了。朱允熥被封皇太孙,则淮西帮蓝玉、冯胜、傅友德等武将可免死,因为这帮人与朱允熥有千丝万缕关系,是朱允熥坚定支持者。因此朱四不敢造反,朱四斗不过他们中任何一人。
真有心反朱标活过来也没用[滑稽笑][滑稽笑]
老朱最爱长子反而害了长子一家
哪儿来那么多如果[笑着哭]
朱允炆会用人朱棣也是死路一条
错别字一大堆、表达语序错乱,这就是现在的自媒体
就是朱标当皇帝,朱棣都得反。姚广孝结实朱棣时朱标还没死呢。
文章第二句就出错了。这篇文章,明显质量不行,不看下去了。
最后一句让你重说?你确定朱棣是他叔祖[流鼻涕]
隋文帝杨坚的皇位怎么来的?夺亲外甥的[笑着哭]
其实大家都没搞明白一点,如果不是朱允炆自己政治、军事太单纯。十个朱棣也拿不下他。政治太急不懂得团结力量,军事更是白痴,当时军事力量对比完全碾压朱棣,胜率9层以上都能输。所以只要换个人,朱棣都很难成功
那要看朱允熥的削藩政策是什么,如果跟朱允文一样,朱棣肯定博一把。如果政策平和,有其他藩王勤王的话,历史又两说了
蓝玉不死就行,蓝玉死了就凉了
小编看看耿炳文李景隆打仗的经过,有一个好好打了吗,都是给朱棣送人送物资的
相反,正是因为蓝玉无人可治,朱允熥也就不可能立太孙。如果蓝玉是冯胜那种,反可能立。蓝玉只有朱标能用,朱雄英都用不了
老四造反,天下还是朱家的。朱允熥做太子,这天下可能姓蓝,两害相权取其轻!
朱允炆有些心急了,削藩不是最重要的国政,维持当前政治稳定他才会是最大受益人,他是唯一合法指定的继承人,时间站在他这一边,等这些手握重兵的叔叔老掉才是逐渐分化瓦解藩王势力的时候,同时要强化自己的统治执政班底,依为长城的塞王是抵御蒙古的屏障,他有没有想过打倒这些塞王谁去替他守卫边塞?手握重兵的将领就一定比叔叔们可靠?其次本来用政治手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依仗朝廷武力强行捉拿围捕叔叔们,即使不看朝廷法制也应顾及亲亲之谊,皇帝为天下表率用法不正大光明却用阴谋权术,打仗的时候发现连个可靠信任的大将都选不出来,耿炳文虽然是宿将但久疏战阵常年不领兵,李景隆更是花架子更无带兵实战的经验,朱棣带领的边军可是常年在边境地区活动的精锐,人家围在身边的班底比朝廷统治班底还强大,朱允炆在政治上太幼稚,连基本盘在哪都没搞清楚,朱元璋也是看走了眼,本意是这孩子孝顺听话心思细腻,谁知道一掌权就变更成法,输的一点都不冤!
哪来那么多如果
早就准备造反了,若真是因为削藩才造反,准备工作哪里来得及
除非老子削藩,其他人管谁当皇帝都得反[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