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悍将,日军为其立慰灵碑,率5000兵力对抗7万日军,死守11天

纵横话史 2024-07-05 11:26:37
前言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仿佛在中华大地上扯开了一道口子,日军肆无忌惮的涌入,肆虐着我们的领土

姜玉贞也接到了命令,死守原平7日,为忻口做战略部署拖延时间。

此时的他,还没从失去妻子的悲痛中走来,又将面临与三个幼子和年迈的母亲分别。

更何况,他心里清楚,这一去,怕是凶多吉少。

母亲看出了儿子心中的不舍,坚定的嘱咐儿子,放心打鬼子,定会照看好孩子。

告别了孩子和母亲,又来到了妻子坟墓前,只有他一个人,他才红了眼眶,像亡妻承诺着,这次怕是必死无疑,但为了守卫国家,心甘情愿,答应妻子死后会合葬到菏泽老家。

了却了这些,抱着必死的决心,赶赴死守原平的战场。

这一战结果如何?为何姜玉贞早已知晓凶多吉少?

精锐部队196旅旅长

任务落到了姜玉贞头上,不是没有理由,只因196旅,是阎锡山的精锐部队,作为旅长的姜玉贞更是阎锡山手里的一把利剑。

这位抗日悍将,原本是山东大汉,生于菏泽辛集,那个年代,摆脱不了的贫困,姜玉贞也未能幸免。

更不幸出生就没见过自己的父亲,四个月之前,父亲患病严重,无钱医治,仅剩的钱,坚持要留给妻子和孩子,自己却来不及等到孩子出生就去世了。

这也意味着姜玉贞从小就要过着比其他孩子更艰难,小小年纪就跟着母亲做起了农活。

本以为会一直这样守着母亲生活下去,可当战乱四起时,看着百姓民不聊生的时候,也看着一个又一个的爱国有志之士奋不顾身的保家卫国的时候,19岁,满腔热血的姜玉贞也坐不住了。

村里有招兵的时候,姜玉贞没有错过,本身也是因为他强壮的身形,等到赏识,直接被录用。

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尽管自己没什么文化,但一直都勤学好问,抓住学习的机会就不放手,所以晋升的也很快。

1916年,投到了阎锡山手下,突出的表现,被送到了晋军混成旅干部营,这让姜玉贞有了汲取更多知识的机会。

不负所望,毕业后的姜玉贞一再连升,1933年,已经39岁的他,成了阎锡山精锐部队196旅旅长。

至此并未停止学习的脚步, 到庐山军官训练团学习,到南京黄埔军校学习,当年那个大字不识一个的愣头小子,如今成了满腹学识,精通军事的高官。

阎锡山对姜玉贞更是格外重用,也正是知道他的实力,才放心把死守原平的任务交予他。

死守原平

卢沟桥事变之后,短短不到两个月时间,山西已经危在旦夕,阎锡山决定坚守山西,以忻口为据点,守住忻口就能守住山西。

可眼前的忻口并未做好战斗的准备,防御工事,兵力调集,军用物资等,都还未到,若此时日军攻打过来,毫无招架之力。

阎锡山看着地图,陷入沉思,看着日军朝山西进军的路线,他把关注点落在了原平。

从地图上来看,不管怎么走,原平都是日军的必经之路,若是能在这里消耗上几天,就够忻口做好充分准备迎敌了。

派谁去守原平呢,想来想去,能放心的似乎只有姜玉贞。

接到任务的姜玉贞,想都没想,答应阎锡山,誓死守卫原平。

带兵打仗多年,当然知道阎锡山把这项任务交给自己是因为认可,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从某个角度讲,也恰恰说明 了这项任务的重要性,不然也不至于派出自己的精锐196旅。

可姜玉贞也清楚这一战争,所面临的困境,实在是让他心里没底。

根据情报上所说的,日军这次进军山西兵力有七万多,可自己手里只有这五千的兵力,又该如何对抗呢?

军事实力上的差距让姜玉贞有些迷茫,这一战,他心里清楚,怕是凶多吉少。

可军令如山,就算是拼了命,也要为忻口争取更多时间,这样才能忻口抵挡住日军的侵犯。

与家人告别,与刚刚过世的妻子告别,就像已经知道,死是必然结局一般,交代着后事。

即便知道这样的结局,从未想过退缩,只是在盘算着该如何降低损失。

可不知道日军的作战计划,只能见招拆招。

10月1日姜玉贞率196旅开始做好了应战的准备,可远远只能看到少数的日军,并不是情报上所说的前期万大军,经过打探才得知,这只是日军的头部部队,先用试水的。

大概是想看看我军实力,好决定是猛攻,还是轻而易举直接进城。

日军用了三天时间,让这些头部部队对我军发起进攻,却都败了,这让日军意识到,我军的实力不容小觑,于是又调集了大部队前来发起更猛烈进攻。

五千人抵抗日军一波又一波几万人,一天激战下来,我军损失惨重,准备放弃城市边缘,退回城中心,只要守住城中心,城市就不算丢。

姜玉贞掩护伤员以及医务人员先撤离,还在正面与敌人枪林弹雨,撤离的队伍却遭到了日军绕后袭击。

上百名伤员无一幸免,本就受伤的身体,又遭受敌人一刀又一刀的杀害,连医务人员也惨死在敌人手中,更惨的是女医务人员,被无情蹂躏后又杀害。

得知消息的姜玉贞,悲愤交加之下,仇恨值拉满,只想血洗日军军营。

即刻组织起了敢死队,准备夜幕降临时突袭日军,别管能不能报仇,能多杀一个日军都不亏。

10月5日晚,日军阵营确实被敢死队搅乱,一夜未得消停,可八十几人的敢死队,第二天清晨只回来了几个人。

不只是敢死队牺牲了很多人,第二天又迎来了日军更大规模的进攻,似乎是为了昨夜被杀死的日军报仇的。

姜玉贞带领战士们死守原平城,猛烈进攻的敌军再一次被击退,天亮之后,就是10月7日,想着最后一天了,只要守住这一日,就可以撤离了,剩下的就靠阎锡山的忻口了。

就在商量着后续的撤离计划的时候,一封电报,让姜玉贞再也没站起来。

壮烈殉国

什么样的电报?以至于使得姜玉贞牺牲?

看着电报,姜玉贞没有说话,而是背过身,抬起头,或许是为了忍住眼泪,或许是更冷静的思考。

其他官员看到了电报的内容,原来,是忻口还未做好迎战准备,还需要原平这里再守上三天。

大家瞬间都炸开了过,都很清楚,五千人守了这七日,已经死伤大半了,还有一部分伤员,当前战斗力再守三天,全军都要留在原平了。

面对大家的议论,姜玉贞逐渐镇定下来,抚慰着大家的情绪。

“这次,我们就算战斗到最后一口气,最后一颗子弹,也是要射穿敌人心脏的,关系到山西存亡,乃至国家存亡,我们别无退路”。

听到了姜玉贞的态度,大家也都纷纷表示愿意跟着姜玉贞继续战斗下去。

为此,姜玉贞绑了两颗手榴弹在脖子上,在军营中走了一圈,大家当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是代表必死的决心。

顽强的坚守,有持续了两日了,到了10日的下午,只有五百余人了,姜玉贞也断了右臂,简单的包扎之后,左手一只手依然端着枪在战斗。

战士们劝姜玉贞撤退,毕竟已经是第三日了,可姜玉贞坚决要守完三日,差一个时辰都不行。

他清楚的知道,这里多守一个时辰,忻口就多一些准备,我军的胜算就更大。

终于熬过第三日,11日的清晨,姜玉贞才开始带领队伍突围撤退。

可就在这最后的撤退中,姜玉贞再负重伤,左腿被炮弹炸到,惨不忍睹。

战友黄洪友要背起姜玉贞一起逃走,可姜玉贞知道,撤退本就是死里逃生,能逃出去才是侥幸,若是背上自己,两个人都活不了。

原本自己已然是这副身躯,何苦在拖着战友。

呵斥这黄洪友赶快离开,见他质疑要背自己走,眼看日军就追了上来,用尽全力,把黄洪友推进了高粱地。

当日军追上来的时候,一刀一刀,鲜血四射,高粱地中的黄洪友,透过缝隙,看到了血淋淋的姜玉贞,那是他为闭眼的头颅。

姜玉贞壮烈殉国,用顽强的意志力,坚守原平,为忻口争夺更多布防时间,为战争胜利争下了更多可能性。

阎锡山在忻口一战歼敌两万余人,谈及功劳,直言:

“忻口布阵得从容,全凭原平抗敌功!”。

1938年,毛主席也曾提及,“从姜玉贞诸将到每一个战士,无不给了全中国人以崇高伟大的模范。”

至今在原平市博物馆,还存放着一块石碑,石碑是1939年,由日军所建,称为“中国无名战士慰灵塔”,意在悼念原平战役中战死的时间三百多名中国无名战士。

不管慰灵碑建立的意义为何,或是日军的忏悔,亦或是日军的挑衅,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铭记,是警醒。

铭记家仇国恨的同时,也铭记千千万万个同姜玉贞一样的为保家卫国,不畏牺牲的烈士们,也铭记今日幸福生活,是先烈们的鲜血铸成。

更值得我们警醒的是,民族当自强,居安思危,唯有自身强大,才能屹立世界之巅,正如当今华夏。

参考资料:

抗日将领姜玉贞-搜狐新闻中心

http://news.sohu.com/20050403/n224994603.shtml

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_部门新闻_新闻_中国政府网

https://www.gov.cn/xinwen/2014-09/01/content_2743269.htm

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十三周年及追悼抗日阵亡将士大会上的演说词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http://www.ce.cn/xwzx/gnsz/szyw/200705/22/t20070522_11450193.shtml

0 阅读:28

纵横话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