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米盛大的发布会现场,最受瞩目的莫过于压轴亮相的SU7 Ultra,这款车型无疑成功吸引了所有在场观众的目光。追溯至2021年3月,当雷军对外宣告他将投身汽车制造行业时,便誓言这将是其人生中最后一次的重大创业项目,愿意将自己的全部成就和声誉作为赌注,全力推动小米汽车的发展。仅仅三年时光,SU7便实现了量产,10月份的销量更是突破了2万辆的惊人数字,小米成为最快达成这一目标的新兴汽车品牌。此外,小米还精心打造了Ultra这款性能卓越的驾驶机器,既能驰骋街头又能翱翔赛道,被誉为“西装暴徒”。面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小米如何在短短三年间迅速崛起,成为月销量突破2万辆的造车新势力?作为小米汽车业务的总负责人,雷军又是如何带领团队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以下是雷军在年度演讲及发布会上的精彩分享(部分内容有所删减)。
一、打造“超跑级”电动车,我们有何底气?
位于德国科隆纽博格小镇的纽博格林赛道,被誉为赛车圣地的代名词。这片拥有广阔沙地的赛道,对车手而言,既快速又安全,是车手们梦寐以求的赛场。北环赛道单圈长度20.832公里,拥有177处弯道,落差高达304米,还有一个令人头疼难题——天气。纽北全年有四个月时间不开放,剩下的八个月中,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下雨。小米SU7 Ultra原型车首次挑战纽北,就因连续降雨而不得不取消。经过一个月的等待,我们终于在10月28日迎来了一个小时、可以跑一圈的机会。小米SU7 Ultra原型车在纽北跑出了6分46秒874的惊人成绩,成为目前纽北速度最快的四门车!我们挑战纽北的第一步已经圆满完成,明年我们将计划用量产车继续挑战纽北。
有人问我,你们为什么要造Ultra这样强大的驾驶机器?因为我们想为那些渴望挑战极限的人、那些向往自由生活的人、那些追求超越平凡的人,打造一款终极的Dream Car。
或许有人会觉得,你们的车居然卖到80万,小米是不是飘了?但我们做产品,只会思考它够不够好?它值不值?它是不是超过了大家的预期?小米创业14年,我们始终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始终抱有不断向前的热情和超越自我的向往。
但话说回来,短短三年时间,小米汽车成功挤上新能源汽车的牌桌,并且是最快实现月销超过2万辆门槛的造车新势力,这是如何做到的?
二、破釜沉舟的勇气,是突围的关键
小米举办汽车发布会的那一晚,成为了小米的不眠之夜,也成为了汽车行业的不眠之夜。我收到了许多信息,其中最打动我的一条是凌晨5点的一位同事刘安昱的信息。他从小就痴迷汽车,以为这辈子跟汽车无缘了。在业余时间,他自己攒了一辆大房车来过瘾。那天,他正好在广州出差,看到小米直播发布会以后,激动不已。当即拉着几个同事到珠江边喝酒。喝完以后还觉得不尽兴,又在江边走了整整一晚。到了凌晨5点,他终于下定决心,这个机会他一定不能错过。他就给我发了条信息:只要让他参与,干什么都行。那一夜,彻夜难眠的还有很多很多人。
李田原,当时在宝马德国总部负责宝马IX设计。小米的发布会深深地震撼了他,让他萌生了加入小米的愿望。随后,他放弃宝马总部的工作,放弃欧洲舒适的生活,说服家人一起回国,投身到小米汽车的创业中来。
胡峥楠,小米发布后的一个晚上,他给我打电话说,他干过国企,干过民企,自己也创过业。他跟前东家的合同到期了,特别想出来看看互联网到底是怎么造车的。后来他加入了顺为资本,再后来他兼任了我的顾问。
就是这样热爱汽车的人,从五湖四海走到了一起,我们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就组成了超过1000人的团队。
小米造车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我的一群企业家朋友们也特别关心,4月5号组团到访了小米。他们提了很多问题,主要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你们现在才下场是不是太晚了?确实,3年多前造车和新势力相比晚了六七年。当时我是这么回答的:智能化才是汽车的灵魂,而智能化在电动车的时代才刚刚开始。汽车是一个百年赛道,只要你真心喜欢,只要你真心想干,任何时候都是最好的时机。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小米汽车不拿出来独立融资、独立上市呢?很多人一听到上市就热血沸腾。而且当时造车很火,新能源汽车公司的股票飞涨。我说:的确有几家VC给小米汽车开价了。当时因为市场特别火,估值100亿美金。各位想一想,项目现在啥都没有,就估值100亿美金而且花别人的钱造车几乎无风险,谁能拒绝这样的好事呢?实话实说,我们也动过心。但是想来想去,深思熟虑后拒绝了。为什么?因为造车的周期很长,如果我们拿了别人的钱,想很长时间保持想法一致,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在小米内部造车,小米内部的大量人才、技术都可以直接用。我非常清楚,造车难度很大,光靠我一个人肯定不行,我需要小米集团的每个人都能毫无保留地支持,我希望大家都能全力以赴,一起造车,这样我们才有胜算,最后,我们决定全部由我们自己干:钱,全部自己掏;风险,全部自己扛。只要能把车做好,我们在所不惜。
那天,王传福来了,李想也来了,何小鹏也来了,李斌也来了。我还记得后来王传福跟我说,他特别佩服我们的勇气,但是多少还是为我们捏了把汗。
在历史的洪流中,破釜沉舟的壮志豪情,是我们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当我们踏上造车这条荆棘密布的道路时,无数挑战如影随形。作为一个初涉此道的后来者,我们的第一辆车,承载着品牌未来的希望,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造车?我们应当打造一辆什么样的车辆呢?让我们从最艰巨的轿车项目开始。
起初,我们的团队如饥似渴地研读着各种报告,笔耕不辍,撰写了厚达百页的分析资料。然而,我忍不住泼了一盆冷水:“各位,请放下那些繁复的理论,我们能否先造一辆让小米工程师们心动的车?”若连我们自己都不愿购买,那么这样的车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主张,先简化问题。紧接着,第二个问题随之而来:小米工程师们究竟希望拥有一辆怎样的车?
在热烈的讨论中,我再次提醒大家:“别再浪费时间去做调研了,一百份报告也抵不上一场与真实用户的面对面交流。”于是,我们动员全体人员,逐一约见小米的工程师,仅两周时间,便与三百余人进行了深入交谈。讨论之余,我们又不厌其烦地深入小米的每个办公区停车场,仔细观察员工们所驾驶的车辆。很快,我们便掌握了他们所钟爱的品牌、车型和价格区间,例如轿车和SUV各占一半。
从研发角度来看,高端车固然容易,低端车却更为棘手,SUV相对而言更为简单,而轿车则显得更为复杂。因此,大部分车企都选择从SUV入手。然而,我的观点与众不同,我们决定不走寻常路,先从纯电轿车入手。纯电轿车固然棘手,但一旦攻克,后续的车型研发便会变得游刃有余。因此,我们下定决心,先从轿车入手。
不走捷径,亲自披荆斩棘。我国的汽车产业链已相当成熟,组装一辆车并非事。三年多前,许多朋友劝告我:“你们已经落后了,赶紧出车,找代工吧,千万别什么事都自己干。”起初,我们也曾考虑过代工或收购,但不久后便下定决心,从核心技术入手,绝不走捷径。这是为何?因为我们曾吃过这样的苦头。十四年前,小米初创时采用轻模式,初期发展迅速,但根基并不牢固,后来遭遇了许多挫折。时至今日,我们仍在补课。因此,在再次创业时,我们决定不贪图捷径,不收购、不代工,从核心技术入手,投入十倍精力和财力,认真打造一辆好车。
作出这一决定后,我们毫不犹豫地投入其中。例如,电池包看似简单,实则复杂至极。一个电池包的研发周期长达十几个月,投入资金高达数千万。因此,行业里研发一辆新车一般做两个电池包,多的做三个。而我们所做的电池包数量甚至超过了十个。为了深入理解电池包技术,我们还自建了一个电池包工厂。这不仅让我们的团队疲惫不堪,也让供应商们叫苦不迭。为此,我不得不专门致电宁德时代的曾毓群,向他解释我们的处境。
就这样,我们从核心技术入手,投入十倍精力和财力,夜以继日地干了半年。2021年底,春节前,第一次项目评审会召开了。然而,会议氛围却异常压抑,大家意见分歧严重。争论不休,最终我们下定决心,推倒重来。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我取消了所有日程,将汽车部门的核心团队成员召集起来开会。这次临时召开的会议,竟然持续了整整21天,成为了一场马拉松式的讨论。起初,大家还保持着矜持,但随着讨论的深入,气氛越发。有时候,一个问题能从上午9点争论到晚上9点。当时,我们的团队拥有1000多人,都在翘首以盼会议的结果。我下定决心,将所有信息摊开,直到争论出一个结果。
如今回想起这场会议,它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来自五湖四海,背景各异,这是我们第一次进行如此长时间、高密度的面对面讨论,有助于我们相互了解、融合。这21天的会议,最终形成了一个重要共识:小米作为一个新来者,只要能顺利进入市场,便是巨大的成功。因此,当有人问我:“你们为何能在三年内造出车?”我的回答是:“小米造车要尊重行业规律,守正出奇。先守正,再出奇,绝不能一上来就颠覆,一上来就掀桌子。”基于这21天的会议,我们这十来个人成为了真正的战友。只有相互信任,才能应对未来的种种考验。
然而,我们未曾料到,考验来得如此之快会议结束后,上海疫情爆发了。我们有不少工程师在上海,研发工作怎么办?有一位同学,他在家中搭建了一个工作环境。我们的超级电机控制软件,正是在他家的客厅里首次成功运行。这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尽管我们相隔遥远,却感受到了彼此的亲密。我记得,SU7的许多产品决策,都是在各种视频会议中完成的。在此期间,我们还举办了几次线上庆功会。每当取得阶段性成果时,我们便将红酒寄到每位同事家中,大家通过网络云喝酒。
2023年8月16日,第一辆市场车缓缓从生产线驶出,现场所有人都激动不已。历经重重波折,我们的小米SU7如期交付。创造这个奇迹,是我们汽车部门六七千人的共同努力。我还记得,在下线仪式结束后,大家散去,我一个人围着这辆车转了一圈又一圈,最后打开车门,在里面坐了很久。那一刻,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车真的造出来了,百感交集。
回首过去,我们选择做最难的纯电轿车,选择从核心技术入手,选择在项目压力最大的时候停下来开21天的会议,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坚信,只有破釜沉舟,方能披荆斩棘,创造奇迹。
在这条漫长的征程中,我们所需的不仅仅是无尽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每一次的探索和突破,都如同攀登险峻的高峰,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未知。我们坚信,唯有持之以恒地追求那些看似艰难却正确的道路,我们才能在无限的可能中稳步前行,让小米汽车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中绽放光彩。
在这三年里,我个人的思考和实践从未停歇。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者,我常常自问:如何才能将我们的汽车打造得尽善尽美?经过深思熟虑,我领悟到,唯有对汽车怀有深沉的热爱,才能深入理解它,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它的独特魅力。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决定重拾驾驶的技能。或许你会觉得这有些不可思议,但对我来说,重新开启驾驶之旅就像是一次全新的出发。起初,我如同新手上路一般手忙脚乱,花费了数日时间才逐渐适应。我深知,要想弥补这个信息鸿沟,就必须尽快行动起来。于是,我四处借车试驾,与朋友、同事交流,甚至在短短几个月内将所有车型的信息掌握得滚瓜烂熟。
我深知,仅仅了解车型是不够的,还需深入了解车主的购车需求和车辆的性能特点。因此,每次试驾后,我都会与车主深入交流,询问他们的购车初衷和车辆优劣。在充分一辆车后,我会查阅网络上的各种评论和资料,力求对车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然后,我会加满油,洗净车身,将车辆完好无损地归还给车主。
在这段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了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赛车手。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不仅阅读了大量汽车巨头的传记,还重温了经典的赛车电影。我发现,许多成功的车企老板和创始人都是赛车手出身。这让我萌生了一个念头:为何不尝试成为一名赛车手呢?
然而,赛车是一项高风险的运动,尤其是对于一个像我这样年纪的人来说,去开赛车似乎有些不靠谱。但经过深思熟虑,我还是下定决心去尝试。为了考取赛车驾照,我报名参加了赛车培训课程。夏天的高温让我在赛道上挥汗如雨,但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赛车手,我不得不忍受这一切。
为了提高驾驶技巧,我还购买了一个高级的7轴模拟器,在家中刻苦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终于取得了赛车驾照。此外,我还鼓励小米团队的成员们一起学习赛车,最终超过100人取得了赛照。因为我相信,只有对汽车充满热爱的团队,才能将车辆打造得更加完美。
在车辆研发过程中,我亲自参与了工程车的测试。2022年年底我们在黑河进行了首次冬季测试,面对零下三四十度的低温,我高度重视,亲自带领团队前往现场。随后,我们又参加了吐鲁番的夏季测试,面对高达50度的高温,我们全力以赴,确保车辆的性能。
今年年初,我们开展了行业最大规模的路面测试,投入了576辆样车,在300多个城市的大街小巷进行了测试,总里程达到了540万公里。在测试过程中,我们高管团队积极参与,用实际行动证明我们的车辆是可靠的。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终于在2023年12月推出了小米汽车。虽然一开始受到了质疑和批评,但我们没有退缩,而是坚定地走下去。我们深知,人生没有退路,只有拼尽全力向前冲。
在这段充满挑战的旅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勇气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脚踏实地的行动。感谢三年前那个意外,让我有机会加入这个充满激情和挑战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