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反者道之动之反向思维,提升思维的维度

斯威国学 2024-03-20 02:40:22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最近几篇文章都停留在反者道之动,因为它实在是太重要了,认知不到的话,我们就像活在井底的青蛙,以为井口那么大的地方就是世界的全部。理解了反者道之动并且能运用上,我们就在更高维度重新认识、架构自己和他人的世界,打开了新局面。可以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自我提升、家庭和谐、团队壮大、国家强盛、世界和平的奥秘。 前面讲到阴阳是我们中国人独有的思维模式,反者道之动,让道动起来,就在于阴阳互动。然后就是反思,反思是自我认知的开始,有效的反思才能修正自我、提升自我。然而我们想要进入更广阔的世界,就必须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需要学会反听,更好的去影响他人。 本篇讲的是反向思维,是从整个情境,从全局去思考问题的基础。当我们能够反向思维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已经站在了更高维度去看这个世界。 物理学上,零维是一个无限小的点,没有长度。一维是一条无限长的直线,只有长度,二维是一个平面,是由长度和宽度(或部分曲线)组成面积。三维是二维加上高度组成体积。四维分为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四维。四维时空,是指三维空间加一维时间。这里的四维指的就是四维时空。 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身体上达不到四维乃至高维,思维却能。比如小说家,小说中架构了一个情境或多个情境,大情境中有小情境,小情境中又有小情境,时空可以随意变换,可以变形扭曲。小说来源于小说家的大脑,也就说明小说家的大脑具有高维的特征。每个人都是一个道,也就是一个情境,管理者管理一个或多个团队,管理多个人也就管理了多个情境,每个情境都有自己的时空。 在生活中,每个人的思维维度并不相同,人的思维可以从零维到高维。 这里要提一下,有些人崇尚活在当下,但是要知道,活在当下的人跟其他动物没什么区别,活在当下的动物抓到猎物吃得饱饱的,抓不到猎物就饿着,它们不可能找个冰箱把吃剩下的猎物储存起来。能够储存食物过冬的动物也不是基于思考,而是进化的结果。如果人活在当下,他的思维只停留在一个点,或者一条直线,一个平面,只能看到眼前,会受他人的影响,受情绪的影响,遇到问题不知所措。有的人工作只是看工资,有多少工资干多少活,有的人爱炫耀物质,比如大别墅、车子、名牌包包,有的人动不动就发火、急躁、钻牛角尖,我们大概就能判断出这种人的维度比较低。当然了,思维维度低也意味着潜力是巨大的,毕竟每个人都有大脑可供开发。 所以老子讲,要注意自己不要被外部世界所蒙蔽,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被外部世界蒙蔽,看不到世界的本质,看不到自我,只能在低维生活。 思维维度低的人遇到思维在更高维度的人,只会被降维打击,就像周瑜面对孔明,他就是没有办法,而孔明看周瑜、关羽、张飞以及其他人,看得透透的。 维度高的人能够前后左右上下多角度、全方位去考虑问题,加上时间,就是给自己增加了一个维度。任何事物的成长,个人也好,国家也好,宇宙也好,都有一条时间线,我们只有牢牢地把握住时间线的概念,才能准确地理解当前这个事件、这个人的所有行为。鬼谷子称为维度高的人为大化者。 一个情境,由时空架构而来,人、事、物在里面活动。我们思考任何问题一定要空间加上时间,才算完整。所以,我们一定要读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 任何一个在高维去思考的人都是如此。不管是管理者,还是军事家、纵横家、政治家,他们能立足于当下,对当下分析透彻,思维既有前瞻性,又能够反向去思考。 你看刘备三顾茅庐,隆中对的时候,孔明就已经把未来规划好了。当时孔明就根据不同情境当中天、地、人的配合,向刘备提出了先取荆州为桥头堡,向内夺取益州作为根据地,发展经济民生,与孙权、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向外联合孙权以抗强曹的谋略。在这个谋略当中,有长期的远景规划,就是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远景规划包括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近期目标受长期目标的引领,长期目标是以一个个短期目标的实现来保障。就像刘备,先取荆州这个短期目标实现之后,就可以依据远景规划来到下一个目标,取益州,这样,就形成了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的鼎足之势。 伟大的教员《在论持久战》中分析各方形势,得出结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以中国胜利作出终点,怎样一步步实现胜利呢?有三个条件,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 你会发现,不管是孔明还是教员,都有这样的时间线的概念,以终为始,从当下出发,向终点进发。有了时间线这个概念,你就可以把所有事情的来龙去脉按客观规律脉梳理清楚,反思过去,整理好当下,把握趋势,预见未来。当然,如果是抗战时那些亡国论者,他们大脑中的终点是亡国的图像,从现在往终点走的每一个动作,必然是一步步把国家推向灭亡。 一个人大脑中未来的图像是胜利,现在的一切资源都会为胜利做准备,如果是失败,现在的一切资源也是在为失败做准备。所以说,一个人大脑中未来的图像非常重要,决定了这个人的成败。 反向思维是从现在往回溯的过程,又称回溯性思维,往前想叫发展性思维,往回想叫回溯性思维。反就是我从这个像往回溯,一直到源头。 无论是三足鼎立还是抗战胜利,这些都是战略目标,远景规划,虽然未来还没有到来,但是孔明和教员大脑中都有一个图像,再根据这个图像往回溯,往回推,推到当下,根据当下情境,寻找目标实现的条件,再一步步往目标去走。 这个是从未来向现在回溯。 有时,我们在向目标前进的路上遇到问题了,怎么办?依然是动用反向思维,从现在往过去回溯,寻找问题的根源。这一点侦探经常用到,心理咨询师和管理者,以及纵横家、政治家同样也经常用到。 所有案件一旦发生,都已经是过去式,死掉的人不会讲话。侦探们怎么办?动用自己超强的观察力、敏锐度和推理能力,根据现场还原案件真相。 怎么还原很重要。现场就在那里,他们动不了。所以,他们一般都在大脑中构建现场情境并推理。我们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在过去、现在和将来,整体和局部当中游走,推理也需要回溯,就是根据现在情境中的线索寻找事物之间的关系,往回推,找出其中不合理的地方。 举个例子。在森林公园的深处发现一辆高级的敞篷车,车上有少量树叶,一个老板模样的人死在车里。警方迅速封锁了现场。 “发现了什么线索?”警长问。 “法医估计己死亡两天。没有发现他杀的迹象,死者手边有氰化钾小瓶,所以初步认定是自杀。” “有没有发现第三者的脚印?” “没有。地面上落满了树叶,看不到什么脚印。” “请大家再仔细搜查现场,排除自杀的主观印象。这不是自杀,而是他杀后移尸到这里的。估计罪犯离开不到一小时,他一定会留下马脚的。”大家又投入仔细搜查,果然发现了许多线索,追踪之下,当天便抓获了杀人犯。 请问:警长为什么认定不是自杀而且罪犯没有走远呢? 当我们在读上面文字的时候,就已经在大脑中播放画面,构建场景了。然后,我们会在大脑中推理,往回溯,一下就能找出破绽,如果车子在森林中停放两天,车内和尸体上一定会堆满落叶;如果车上落叶很少或基本没有,证明车子停到这里的时间不长。而罪犯只能步行离开,在大森林里既容易留下痕迹,又不容易走远。这是简单的推理,现实生活中侦探的推理更为复杂。 人们经常讲始终,我们不讲始终,而讲终始。《大学》中有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因为我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已经是在终的状态了。在街上看到一个人被撞,已经是结果,至于这个人如何被撞,就需要往回溯。 当一个人的行为产生变化,更就需要回溯。 我们在做咨询的时候,一个孩子讲自己抑郁,这是这孩子现在的像。可以这样问,你上小学可抑郁?不抑郁。上中学可抑郁?有点。初三有抑郁?初三有。初二可抑郁?初二好像有点。初二下学期可抑郁?抑郁。上学期呢?上学期好像有点抑郁。上学期发生什么事情了?被女同学甩了一巴掌。这个点就是孩子心理变化的关键点,然后再从这个点去调整。如果只是就孩子的抑郁去解决抑郁,治标不治本。 面试的时候,为什么要看一个人的履历?一方面可以通过这个人过去的经历,看与现在相符不相符,另一方面,就可以了解这个人的认知范围。如果一个人在深山老林从小跟猴子长大,他对森林的知识会很丰富,但是很难知书达礼,问他森林的知识,他会对答如流,问他关于礼节的东西,就会错误百出,同时我们也会大概预见这个人未来的状态。 根据时间线,我们通过对一个人过去行为习惯的理解,就可以准确地预知他当下或者未来的行为状态,通过行为状态,就可以理解到这个人的思维模式是怎么样的。人的行为是思维的体现,思维决定了一个人会呈现什么样的行为。 《大学》中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有了时间线,我们的思维就可以上升到更高维度,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任意游走,同时也在随时更新自我,预见未来,向更好的未来前行。 《道德经》第四十章(六)
0 阅读:5

斯威国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