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为什么很少崇洋媚外?1946年粤籍华侨回国参战者,达四万人

胖典专栏 2024-10-30 08:41:07

网上有条高点赞的话题:为何广东人很少会崇洋媚外?甚至有些看不起外国人?充满民族自信?

广东作为我国外贸经济发第一道大门,外来文化接触最早,与外国人联系密切。

但广东人却既不保守排外,不卑躬屈膝,不崇洋媚外,更不会觉得外国人会高人一等。

这与广东地区高度的本土意识、中华正统意识,以及浓厚的中华民族主义密切相关。

纵观整个近代反侵略抗争史,广东可以说是我国民族革命大本营,而整个广东近现代史,就是一部广东人民反帝反侵略的抗争史。

林则徐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三元里抗英、黄花岗烈士、孙中山国民革命军、东江纵队……一笔一划的历史事件、一座座的英雄冢,都写着广东人的爱国主义。

有诗赞曰:“天王理想今日现,扫尽不平才太平。留得千载龙眼树,年年展眼看分明。”

作为最早一批去美务工的广东同胞,为了能让远在中国的家人过得好一些,在谋求生存时即便受尽欺辱却依旧坚持淘金。

可偏偏就是这样有勇气、胆量、强大的民族气节,孙中山先生于美国檀香山建立兴中会,高举“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大旗。

要回国推翻满清皇帝和帝国主义侵略时,又毅然决然散尽家财追随而去。

据广东省侨务委员会的统计数据,1946年,粤籍华侨回国参战者达四万人。

在当年那个举国飘摇、硝烟弥漫、甚至充满了绝望气息的境况下,这四万人广东华侨做出的不仅仅只是自我财富和国家之间的选择,更是生与死的挣扎。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一代代广东子弟血洒神州大地,前赴后继为谋求国家独立而献出生命,为国家尽忠的背后,是觉醒的民族主义精神。

甚至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川军未出,粤军已尽。

如此浓烈的民族主义的背后,是历史底蕴更为厚重的乡土文化,也就是对于本土文化的高度认同感。

不同于上海香港地区,广东是沿海未被外国人人深度影响的“原住民省份”,对外国人或是外国文化“软侵略”的内在排斥。

广东人极度热爱家乡,无论是在国内外,凡是他们相聚集的地方,都很喜欢抱团挣钱相互扶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潮汕商帮。

“赚外国人的钱,建中国人的路”,在广东省的各市县区,都有大量关于海外华侨人士不忘本、回国时捐资助学、修桥筑路的事迹。

此外,广东的本土意识还与“中华正统”意识深深绑定,也就是说,对于大部分的广东人而言,他们才是“汉族正统”。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广东人的这个“华夏正统”观念有自己的一定合理性。

广东地区在历史上一度被看作是“南蛮之地”,在唐朝之前并不属于汉文化的核心区,那个时候的“中华正统”在北方中原地区。

随着两宋之际经济重心南移,疆域骤缩,于南方地区建朝,衣冠南渡,“南蛮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也随之变重,甚至隐隐有从边缘到中心的趋势。

在这样的历史变革下,广东人逐渐对中华文化生出强烈的认同感以及归属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事实上,自古代秦汉之际开始,到现代新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时,广东地区的“粤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的比重确实是在不断增加的。

从以前所谓的“南蛮边陲荒芜之地”,到现在发展为中国人口第一大省,GDP第一大省,广东省对于新中国而言可以说有着毋庸置疑的重要地位。

一定程度上讲,广东地区的繁荣发展历程,正是国家在南方地区繁荣发展的“历史缩影”,与中华民族共进退,成为中国崛起发展的直接受益者。

这无疑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加深广东人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以及自豪感。

随之加深的,是强烈的民族气节,与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

广州有一个名为中华广场的地方,潮汕地区更是祭祀韩文公韩愈上千年,只因他曾在这里传播了儒家思想和中华传统文化。

两宋时期,汉人王朝的统治力有所下降,举国军事实力损失惨重,但在面对辽、金、西夏等少数政权的侵略时,依旧有许多将士马革裹尸、英勇为国。

而时至今日,广东地区也还在祭祀着两宋时期“最后的将士”。

在近代中国陷入民族危亡、山河破碎之际,珠三角地区的很多爱国人士,都会在投身于革命事业之前,前往珠三角地区的三忠庙和念宋亭进行祭祀、跪拜,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民族气节、鼓舞爱国士气。

甚至在清政府和英法联军共同剿灭太平天国时,太平军檄文里写的都是“今幸天道好还,中国有复兴之理,人心思治,胡虏有必灭之徵。”

是以,广东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刻在了骨子里,而在这样充斥着民族主义精神,有着浓厚乡土文化气息的土壤上,结不出崇洋媚外的果。

他们始终不会忘记那段,被外国帝国主义侵略的屈辱历史。

但广东人又有着极为强烈的务实主义与开放精神,他们由于地域特殊性,是中国最早接触到外国人的地区之一,较早地完成了“开眼看世界”。

他们很明确的知道外国人在哪些方面比我国更强,有哪些精华之处值得汲取,又有哪些生意项目可以进行合作。

在参与东南互保的同时“头啖汤,敢为人先,先吃螃蟹”,积极学习西方长处,奋发图强,这一点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发展历程中就可见一斑。

虽然他们穿西装讲英文,与外国商人互通有无广泛合作,但这并不影响广东人在闲谈之中称呼白人老外为“鬼佬、鬼妹”。

广东人的民族精神是在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英雄的血液中温养出来的,也是在那个山河破碎的百年历史中一点点挣扎成长起来的。

心存华夏认同,民族独立自强,又怎会、又何需崇洋媚外?

0 阅读:7

胖典专栏

简介:学习新知识,深挖小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