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雷家林诗歌集录十五》

笑笑雷家林 2024-09-11 14:21:53

赏析《雷家林诗歌集录十五》

(独立)独立一枝瞰湘波,洞庭木落奈若何。行吟泽畔人憔悴,吾自怜人吾自歌。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孤独而深情的画面,诗人以独立的姿态瞰望着湘波,心境与周围的自然景色紧密相连。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首句“独立一枝瞰湘波”‌:诗人将自己比喻为“独立一枝”,形象地展现了他的孤独和坚韧。“瞰湘波”表达了诗人高高在上的视角,同时也暗示了他内心的深邃和广阔。‌次句“洞庭木落奈若何”‌:“洞庭木落”描绘了洞庭湖畔树木落叶的景象,象征着季节的变迁和时光的流逝。“奈若何”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自然变迁的无奈和感慨,也隐含了他对个人命运的思考。‌第三句“行吟泽畔人憔悴”‌:“行吟泽畔”描绘了诗人漫步在湖畔,边行走边吟咏的形象,展现了他的文人气质和深情。“人憔悴”则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疲惫和忧愁,可能是由于生活的不易或情感的困扰。‌末句“吾自怜人吾自歌”‌:“吾自怜人”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同情和怜悯,也体现了他内心的敏感和深情。“吾自歌”则是诗人自我慰藉的方式,通过歌唱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绪。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独立湖畔、凝视湘波的形象,展现了他内心的孤独、无奈、疲惫和深情。诗人通过自我怜悯和自我歌唱的方式,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云封)云封尘世护桃源,秦人自有自在天。九重梯田可耕耘,心在云间与水间。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如世外桃源般的宁静景象,充满了诗意与遐想。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云封尘世护桃源”,以“云封”二字开篇,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幽静的氛围,仿佛尘世被云雾所笼罩,而在这云雾之后,则隐藏着一个如桃源般的美好世界。这里的“桃源”借用了古代文学中常出现的“世外桃源”的意象,表示一个与世隔绝、宁静美好的地方。

次句“秦人自有自在天”,引入了“秦人”这一形象,他们在这个桃源世界中自由自在地生活,仿佛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这里的“秦人”可能既指古代秦地的居民,也寓意着一种超脱世俗、自在生活的人们。

第三句“九重梯田可耕耘”,将视线从云天之间拉回到地面,描绘了桃源中的田园风光。九重梯田层层叠叠,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人们在这里辛勤耕耘,享受着劳动的乐趣和丰收的喜悦。

末句“心在云间与水间”,再次将心境与自然景色相融合,表达了人们内心的宁静与自在。他们的心仿佛与云间、水间融为一体,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整首诗以云封尘世为引子,通过描绘桃源景象、秦人的自在生活、梯田的耕耘以及心与自然的融合,展现了一个超脱世俗、宁静美好的世界。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咏荷)香远溢清满处凉,污尘不坏圣物象。鱼儿浅底好游戏,近水楼台佛之山。

这是一首咏荷的诗,诗中描绘了荷花的美丽、高洁以及与之相伴的自然景象。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香远溢清满处凉”,诗人以“香远溢清”来形容荷花的香气远播,清新宜人,给人一种清凉之感,仿佛荷花之香能驱散夏日的炎热,带来满处的清凉。

次句“污尘不坏圣物象”,诗人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即使生长在污浊的环境中,荷花依然能保持其圣洁的形象,不被尘世所染,这体现了荷花的高贵和坚韧。

第三句“鱼儿浅底好游戏”,诗人将视线转向荷花下的水面,描绘了一幅鱼儿在浅底嬉戏的生动画面。这不仅增添了诗歌的生动性,也进一步烘托出荷花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和谐与美好。

末句“近水楼台佛之山”,诗人以“近水楼台”比喻荷花所处的优越位置,同时将其与“佛之山”相联系,赋予荷花一种超凡脱俗、近似佛境的意境。这既表达了诗人对荷花的崇敬之情,也展现了荷花在诗人心中的崇高地位。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荷花的香气、高洁品质、自然环境和超凡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荷花的赞美和崇敬之情。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净化。

(明镜)明镜无尘山倒立,瀑流飞溅上下同,树树葱茏皆顾影,云游天空并水中。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歌,其中“明镜”一词用作比喻,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清新脱俗、宛如仙境的画面。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明镜无尘山倒立”,以“明镜”比喻清澈的水面,无尘则形容其纯净无暇。山在水中的倒影仿佛山本身倒立其中,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奇的氛围。

次句“瀑流飞溅上下同”,描绘了瀑布的壮观景象。瀑流飞溅,上下相映,既表现了瀑布的动态美,也进一步强调了水面的清澈和倒影的清晰度。

第三句“树树葱茏皆顾影”,将视线转向周围的树木。葱茏的树木在水中留下顾影,每一棵树都仿佛在欣赏自己的倒影,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和趣味性。

末句“云游天空并水中”,则将天空中的云朵与水面上的倒影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天地交融、云水一色的美妙景象。云朵仿佛在空中和水面同时游走,进一步强化了画面的梦幻感。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个清新脱俗、宛如明镜的仙境。诗人的笔触轻盈而富有诗意,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这个美丽的自然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潇湘)潇湘沅澧碧水流,武陵苍梧云水悠。德山有德渔唱晚,长沙沙水流桔洲。

这是一首描绘潇湘地区自然风光的诗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潇湘沅澧碧水流‌:“潇湘”指的是湖南地区的潇水和湘水,这里用以泛指整个湖南的美丽水乡。“沅澧”则具体指湖南的沅江和澧水,这两条江河同样以清澈碧绿著称。“碧水流”描绘了这些江河水的清澈与流动之美。‌武陵苍梧云水悠‌:“武陵”和“苍梧”都是湖南的地理名词,代表着这一地区的山水之美。“云水悠”形容山水之间云雾缭绕,水流悠长,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德山有德渔唱晚‌:“德山”可能指湖南常德附近的德山,这里用以象征有德之地。“有德”既指山之有德,也暗含人之有德。“渔唱晚”描绘了一幅渔舟唱晚的宁静画面,表达了人们对和谐生活的向往。‌长沙沙水流桔洲‌:“长沙”是湖南的省会城市,这里代表湖南的又一重要地域。“沙水流”形容长沙湘江中沙洲与水流相映成趣的美景。“桔洲”特指长沙的橘子洲头,是湘江中的一个著名沙洲,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潇湘地区的山水之美、人文之韵,表达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和无限赞美。每一句都富含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而美丽的湖南风光画卷。

(苍梧)武陵苍梧两湘山,山岩连绵云袅环。古贤埋骨青山丘,山灵呵护万古芳。

这是一首描绘苍梧与武陵地区山水之美的诗,同时也蕴含着对古代贤人高尚品德的赞颂。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首句“武陵苍梧两湘山,山岩连绵云袅环。”描述了武陵和苍梧这两个地方的山水之美。这里的“两湘山”可能是指两地相连的山脉,山岩连绵不断,云雾缭绕,形成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次句“古贤埋骨青山丘,”则是对古代贤人的缅怀。青山丘,成为了古贤人最后的归宿,他们的尸骨埋葬于此,与青山同寿,万古长青。

末句“山灵呵护万古芳。”则表达了山灵对古贤的敬仰和守护。山灵,作为自然的化身,仿佛也在守护着这些古代贤人的高尚品德,使他们的精神万古流芳。

整首诗通过对苍梧与武陵地区山水之美的描绘,以及对古代贤人的赞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古代贤人高尚品德的敬仰。同时,也寓含了诗人对人生归宿的深刻思考,即希望自己的品德和精神也能像古代贤人一样,得到自然的守护和历史的铭记。

(梅诗)梅蕊浸寒骨,飘零归去来。本是泥土子,来年再一开。

这首梅诗以梅花为主题,寓意深远,既描绘了梅花的坚韧品质,又寄托了生命的循环与希望的哲理。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梅蕊浸寒骨”,开篇即点出梅花在严寒中的坚韧不拔。梅蕊,即梅花的花蕾,它浸透着寒冷的气息,却依然挺立,展现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这里的“寒骨”二字,既形容了天气的严寒,也隐喻了梅花坚韧如骨的品格。

“飘零归去来”,这一句描绘了梅花花瓣飘落的景象,同时寓意着生命的循环与归宿。飘零的花瓣仿佛是在告诉人们,无论生命如何起伏跌宕,最终都将归于尘土,这是一种自然的归宿,也是一种生命的哲学。

“本是泥土子”,这一句进一步强调了梅花与泥土的紧密联系。梅花虽然高雅,但它归根结底是来自泥土的,这既是对梅花谦逊品质的赞美,也是对生命起源的深刻思考。

“来年再一开”,这一句是全诗的亮点,它寓意着生命的循环与希望。即使梅花在严寒中飘零,但它的生命并未终结,来年它将会再次绽放,展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是一种对生命不屈不挠、生生不息的赞美,也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憧憬。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梅花为题材,通过描绘其在严寒中的坚韧与飘零后的再生,寓意了生命的坚韧、循环与希望。它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如何艰难,只要我们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就一定能够迎来新的生机与希望。

(湖光)湖光山色静,兰舟游子清。误入芙蓉浦,鱼龙出波听。

这是一首描绘湖光山色与游子心境的诗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湖光山色静”,以“静”字开篇,奠定了全诗宁静、清幽的基调。湖光与山色交相辉映,展现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画卷。

次句“兰舟游子清”,引入了“兰舟”与“游子”两个意象。兰舟,即装饰有兰草的船,象征着高洁与雅致;游子,则指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的人。这里的“清”字,既指兰舟的清新雅致,也暗喻游子的心境清冷、孤寂。

第三句“误入芙蓉浦”,描述了游子不经意间驶入了一片芙蓉盛开的水域。芙蓉,即荷花,象征着纯洁与高雅。这一转折,为全诗增添了一抹意外的惊喜与美好。

末句“鱼龙出波听”,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鱼龙被游子的琴声或歌声所吸引,纷纷跃出水面倾听的情景。这一笔,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也暗示了游子的才艺与魅力,使得全诗在宁静之中又蕴含了动感与活力。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描绘湖光山色的静谧、兰舟游子的清冷、芙蓉浦的惊喜以及鱼龙的倾听,展现了一幅既宁静又充满生机的自然与人文画卷。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游子心境的深切理解与同情。

(海波)海波映月银光闪,竦峙山岛激波澜。秋风萧瑟洪波涌,建安风骨明月光。英雄远去涛依然,魏武遗骨出东山。是耶非耶原无定,人生几何诗永芳。

(海波)海波映月银光闪,竦峙山岛激波澜。秋风萧瑟洪波涌,建安风骨明月光。英雄远去涛依然,魏武遗骨出东山。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而又带有些许历史沧桑感的海景画面,同时也融入了对往昔英雄的怀念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海波映月银光闪”,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海面映照着月光,波光粼粼的美丽景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夜空海景图。

接着,“竦峙山岛激波澜”一句,通过“竦峙”二字形象地描绘了山岛的巍峨挺拔,与“激波澜”相呼应,展现了海面的汹涌澎湃,动静结合,使得画面更加生动立体。

“秋风萧瑟洪波涌”,此句引入了秋风的元素,使得整幅画面带上了几分凄凉与萧瑟。洪波的涌动,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动感,也寓意着时代的变迁与历史的沧桑。

“建安风骨明月光”一句,巧妙地将历史的笔触融入自然景色之中。建安风骨,指的是东汉末年建安年间文学作品所展现出的慷慨悲凉、俊爽刚健的风格。此句以明月光为喻,形象地表达了建安文学那种明亮而深邃、清新而峻峭的风貌。

“英雄远去涛依然”,此句笔锋一转,将思绪从自然景色拉回到了历史的长河中。英雄虽已远去,但大海的波涛却依旧澎湃,寓意着历史的滚滚洪流不会因为个人的消逝而停歇。

最后,“魏武遗骨出东山”,以魏武帝曹操的遗骨作为历史的象征,从东山之中走出,既表达了对这位历史英雄的怀念之情,也寓意着历史的厚重与不朽。

整首诗以海景为载体,将自然景色与历史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既壮丽又深沉的历史画卷。

画里江山铁铸成,山泉飞濺响铮铮。有亭羽然临绝境,清音鸣奏四山风。(读李可染画有感)

哇,这首诗真的很有意境!读起来就像置身于画中一样。李可染的画作真的是太棒了,他笔下的江山就像是用铁铸成的一样,山泉飞溅的声音都仿佛在耳边回响。那个亭子就像是悬在空中一样,周围的清风都带着音乐,真是太美了!你觉得呢?

(故园)故园春梦梦中飞,章台柳色尚依偎,桃叶渡里无桃叶,青山如旧人却非。

这是一首充满怀旧与感慨的诗篇,通过描绘故园的春梦、章台的柳色、桃叶渡的变迁以及青山依旧而人事已非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深深怀念和对现实变迁的无限感慨。

“故园春梦梦中飞”,开篇即以“春梦”喻指往日的美好时光,如梦一般飘渺而难以捉摸,却又在心头萦绕不去。

“章台柳色尚依偎”,章台是古代长安的一条繁华街道,这里以“章台柳色”代指故园中的美景或旧时的温情。柳色依旧,仿佛在诉说着往日的依偎与缠绵。

“桃叶渡里无桃叶”,桃叶渡是一个地名,这里可能寓含着一段特定的故事或回忆。诗人说“无桃叶”,意味着那个曾经充满温情或故事的地方,如今已物是人非,那份曾经的温暖或美好已不复存在。

“青山如旧人却非”,结尾一句,诗人将视角转向了大自然与人事的对比。青山依旧,岁月无痕,而人却已非昔日之貌,或已离散,或已老去。这种对比,更凸显了诗人对过往的深深怀念和对现实变迁的无奈感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将诗人对故园的深深眷恋和对岁月变迁的无限感慨表现得淋漓尽致。

(渡头)沅芷澧兰满汀洲,木兰舟在作远游。白银盘里碧玉簪,青山远远古渡头。

这是一首描绘渡头美景与远行意境的诗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首句“沅芷澧兰满汀洲”,以“沅芷”和“澧兰”两种香草象征美好的事物或品德,它们布满了“汀洲”(水边之地),营造出一种芬芳满溢、生机盎然的景象。

次句“木兰舟在作远游”,引入了“木兰舟”这一意象,它代表着即将远行的人或事物。这里的“远游”不仅指地理上的远离,也可能寓意着心灵的探索或追求。

第三句“白银盘里碧玉簪”,使用了两个比喻:“白银盘”形容水面的清澈明亮,如同银盘一般;“碧玉簪”则比喻山峦或草木的翠绿挺拔,如同碧玉制成的发簪。这一句进一步描绘了渡头周边的自然美景,清新脱俗。

末句“青山远远古渡头”,将视线拉远,以“青山”和“古渡头”作为背景,营造出一种深远而古老的氛围。这里的“远远”不仅指距离上的遥远,也可能寓意着时间的久远和历史的沉淀。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渡头美景与远行意境相结合的画卷。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远行探索的向往之情。同时,诗中的“古渡头”也寓意着一种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的积淀,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深度和内涵。

(青螺)青螺黛色染翠微,小村闲闲静无为,汀洲草长兰芷芳,群山巍巍护碧水。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优美诗句,充满了诗意和画意。以下是对这句诗的解读和赏析:

“青螺黛色染翠微”:“青螺”常用来形容山峰的秀美,如同青色的螺髻一般。这里“青螺黛色”更是强调了山峰的苍翠和秀美,仿佛被黛色(一种深青色,常用来形容眉毛或山水的颜色)所染,更显其青翠欲滴。“染翠微”则进一步描绘了这种色彩向四周蔓延,染绿了周围的山林,使整个景象更加生机勃勃。

“小村闲闲静无为”:这一句将视线从远处的山峰转向了近处的小村。小村显得悠闲而宁静,没有喧嚣和繁忙,仿佛与世无争,静享着岁月的安宁。

“汀洲草长兰芷芳”:这一句描绘了水边或水中的小洲(汀洲)上的景象。草木茂盛,兰花和芷草(都是香草)散发着芳香,使整个环境充满了清新的气息。

“群山巍巍护碧水”:最后一句再次将视线拉远,描绘了群山环绕、守护着碧水的壮丽景象。群山巍峨耸立,仿佛是大自然的守护者,而碧水则在其中悠然流淌,形成了一幅和谐而美丽的画面。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风光画卷,既有远山的苍翠秀美,又有近村的悠闲宁静,还有水边洲上的草木芬芳和群山的壮丽守护。每一句都充满了诗意和画意,让人仿佛置身于这个美丽的世界之中。

(蜻蜓)飞飞向何洲,湘波渺渺流,洞庭木未下,款款红蜻愁。

(咏鹰)昆仑雪原松犹劲,黑衣高士生雄心。佇立浮云莫遮眼,血洒平原四海清。

这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咏鹰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解读:

首句“昆仑雪原松犹劲”,以昆仑雪原的苍劲松树为背景,描绘出一个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象。这里的“松犹劲”不仅形容了松树的坚韧不拔,也寓意着在严酷环境中依然保持的旺盛生命力。

第二句“黑衣高士生雄心”,将视角转向了“黑衣高士”,即鹰。鹰身着黑衣,是高空中的隐士,此刻却生出了雄心壮志。这里的“生雄心”表达了鹰的豪情和决心,也寓意着诗人内心的壮志和抱负。

第三句“佇立浮云莫遮眼”,描绘了鹰伫立在浮云之上的场景。浮云虽多,但却无法遮挡鹰的双眼,寓意着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鹰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目光。

最后一句“血洒平原四海清”,是诗的高潮和升华。这里的“血洒平原”并非真正的流血,而是寓意着鹰为了理想和信念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而“四海清”则表达了鹰的远大抱负和理想,即希望天下太平、四海安宁。

整首诗以鹰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寓意深刻的词句,表达了诗人对豪情壮志的赞美和追求。同时,诗中的自然景象和动物形象也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个雄浑壮阔、寓意深远的艺术境界。

(郁郁)郁郁青山染翠微,悠悠流水白鸥飞。尘心不染幽谷里,渔樵闲话如梦寐。

0 阅读:0

笑笑雷家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