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私藏“娈童”取乐,贵妃带太监捉奸,明朝国运也就此到头

不正常世界 2023-09-25 10:19:01

万历帝朱翊钧小时候有次在咸福宫中游玩,无意间听到一间小瓦房内,一个老太监在非常严厉地训斥一个小太监,小万历想着无聊便进门问问发生了什么。

只见这个小太监年龄不大,长得也白净,站在角落里低着头一个劲儿抽泣,一副娇弱的样子像个小姑娘一样,要是扮上宫女装束,指定认不出是男是女。

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太监让小万历对他好奇起来,得知挨骂只是因为擅自到御花园掏鸟窝后,小万历觉得没啥大事,便支走了老太监,找小太监聊起天来。

这不聊不打紧,一聊才发现一个惊天大秘密。原来这个小太监根本没有“净身”,而像他这样扮成太监模样的男童还有三个,都藏在宫中。

内宫是皇家女眷日常生活的场所,除了皇帝、太子等人外,非太监男性一律不得进入,否则最轻也是杖杀。

虽然这些假太监只是小孩,但事关重大。因此小万历的母亲李贵妃和陈皇后极为在意这4个男童的身份。

李贵妃叫来东厂提督兼御马监事务冯保,让他立刻派人封锁皇宫,务必找出这4个男童。她则和陈皇后准备强闯寝宫面见当朝皇帝隆庆。

虽说内宫混进外人是大事,但是动用东厂这样的特务力量实在是有些夸张,而且李贵妃直接对冯保下令,无疑是对外暴露了她和东厂太监之间的关系非凡。

后宫与特务之间勾结犯了皇帝的大忌,但是无论是李贵妃,还是冯保都显得极为兴奋,深谙权术的两人不可能不知道这次近乎公开联手的后果,显然此事背后的东西更加重要。

当冯保带人赶到小瓦房时,男童已经被转移走了,但这也更加充分验证了李贵妃和冯保的猜测,这4个男童就是传言中司礼监掌印太监孟冲献给隆庆帝的“娈童”。

对于冯保来说,这是拿下孟冲的关键机会。

孟冲这个司礼监掌印太监是明朝十二监中最具权势的职位,负责完成明朝国家决策中“批红”的部分最后的审核盖印,有“内相”之称。

而这个职位,隆庆原本是想交给冯保的,因为冯保是追随他最久的太监。但是当时的内阁首辅高拱站了出来,推荐了孟冲,高拱作为隆庆的老师,隆庆对他是言听计从,于是便更改了任命。

此事便让冯保与孟冲,以及冯保与高拱之间产生了矛盾。

尽管冯保已经在第一时间封闭了宫门,4个小孩是插翅难逃,但是冯保仍然不敢松懈。

人被转移走就证明孟冲也知道事情败露,现在人逃不出去就只有一个办法,把这4个男童变成真正的太监。所以必须要在男童被“净身”前人赃俱获。

隆庆帝是出了名的“色中恶鬼”,登基以后多次因为赖在温柔乡不愿上朝,上了朝也不理政务,赶着下朝回后宫再战三百回合。

也正是因为如此放纵,才30岁出头的隆庆就长得跟四五十岁一样,满脸都是疲倦,当然这只是见到大臣时候的样子,见到美人,自然又是另一副表情。

司礼监掌印太监孟冲深知该如何讨好隆庆,招来了一位波斯美人,名叫奴儿花花。由于隆庆从未见体验过塞外美人,对她十分疼爱,还因此疏远了原本最为得宠的李贵妃。

隆庆还是裕王时,由于不得先帝(明世宗嘉靖)宠爱,日子过得十分清贫,而王妃(后来的陈皇后)一心求佛,脱离红尘,不仅怀不上孩子,对男欢女爱也没有兴趣。

这使得裕王更加孤独寂寞,每天和他说话的,几乎就只有府内的太监冯保,以及他的老师——还在担任国子监祭酒的高拱。

也就在这个时候,皇宫内给裕王府送来了一批侍女,其中有一位名叫李敬妃的15岁侍女很快就被裕王看中,这位李敬妃也就是后来的李贵妃。

不久后,李敬妃怀孕,生下王子朱翊钧生的嘉靖帝喜爱,也因为这个孙子,嘉靖帝晚年封裕王为太子,裕王的人生从此改写。

因此在隆庆眼中,他和李贵妃是一对患难夫妻,是改变他命运的人。虽然登基后,后宫佳丽无数,但对李贵妃的宠爱一点没少,还将后宫之事全权交于她来管理。

李贵妃虽然也不管皇帝的糜烂生活,但是对于嫔妃的计划生育把控的很紧,这就导致除了他的儿子朱翊钧和朱翊镠以外,其它嫔妃没有一个能生儿子,或者把儿子抚养长大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隆庆对李贵妃逐渐冷落,这让李贵妃感到了一些不安。其实,李贵妃在后宫的地位无人敢挑战,所谓的不安,一方面是对太子朱翊钧未来的担心,一方面其实也是有些“吃醋”。

后来奴儿花花进宫后,李贵妃不仅苛刻对待奴儿花花,还顺带恨上了带奴儿花花进宫的孟冲,以及让孟冲上位的高拱。加上高拱时不时提醒隆庆提防“后宫干政”,以及高拱权倾天下的名声,李贵妃又开始担心高拱这样的权臣会不会像曹操那样架空皇室,威胁到她们母子的安危。

值得一提的是,孟冲不仅献上了奴儿花花,还带着隆庆悄悄出宫去帘子胡同,最后患上了花柳病,身上开始长疮、流脓。后来隆庆身体不佳,孟冲还让隆庆服春药,让隆庆误以为自己身体又可以了,到最后是只要身体不舒服就吃春药,拿春药来医病。

于是到最后,李贵妃对奴儿花花和孟冲可以说是恨之入骨,这也让李贵妃与冯保站在了同一战线上。

有一天,奴儿花花被发现死在簌玉泉井中,说是与蒙古护卫努亚私通败露而畏罪自杀,但是隆庆皇帝却认为幕后黑手是李贵妃,于是更加不理李贵妃,多次直接拒绝了李贵妃的求见。

不过隆庆没有将她废黜,一来念夫妻之情,二来他也知道,太子还小,后宫中需要一位强势的母亲保护。

李贵妃正因找不到办法见皇帝时,文章开头所说的“娈童案”便发生了。

据悉,努尔花花死后,隆庆对女人的兴趣就不大了,孟冲为了继续讨好隆庆,便献上了“娈童”,这让隆庆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开始沉迷“娈童”。

当然这件事见不得人,所以只能偷偷进行。

不过,宫里的墙再厚,也是透风的,只是大家不敢明说而已。

但是娈童一旦被发现,尤其是被李贵妃发现,事情就不一样了,往严重了说是事关后宫清白,所以李贵妃完全可以凭借此事见到隆庆,并且一举铲除孟冲。

为了加大筹码,她还拉上了陈皇后,皇后专心修佛对于这些事情从不了解,当听说娈童一事后更是尤为震惊。

值得一提的是,陈皇后因为无子嗣,因此也十分疼爱太子朱翊钧。李贵妃借机又把孟冲和高拱勾结添油加醋一番,让陈皇后也开始担心外臣威胁皇室,于是跟着李贵妃到寝宫,要求面见隆庆。

一开始隆庆不见,但是李贵妃居然硬闯寝宫,还没等隆庆发火,她就趴在地上大哭,陈皇后也跟着哭,非要隆庆差个水落石出。

隆庆本来耳根子就软,见这一哭又没那么气了,同时他也知道孟冲正在处理此事。但是没想到的是冯保出现了,冯保一出现,李贵妃哭的更凶了,显然冯保李贵妃想要的证据。

李贵妃不知道是真的来了脾气,还是本来就有所准备,居然当着众人面指责皇帝乱搞,在外面惹了一身病。

隆庆再怎么说也是皇帝,也是要面子的人,眼看即将龙颜大怒,没想到急火攻心,气昏过去。太医诊断后宣布:

皇上已在弥留之际。

一时间朝野震惊,虽然都知道皇帝身体不好,但是如此突然依然让人有些难以接受,内阁众臣纷纷来到殿前哭成一片,这里面哭得最伤心、最真实的是高拱。

高拱是隆庆的老师,也是隆庆最信赖的大臣,被后世赞扬的“隆庆新政”也是一段君臣佳话。尽管隆庆一朝只有6年,但也是明朝中后期中,唯一一段几乎没有内忧外患的时期,而且由于隆庆开海禁,使得明朝出现一个比较全面的开放局面,财政上的困难得到了明显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隆庆没有得到过父爱,高拱在裕王府九年,无论王府盛衰一直尽心尽力,对高拱的感情,对高拱的感情早已经超过了师生或君臣。

而高拱也没有孩子,对于隆庆的感情,也非单纯地师生、君臣。

隆庆本身处于昏迷,但是在一片悲怆声中突然回光返照一般睁开了眼皮,在生命的最后,他把高拱招到身边说:

“太子年幼,以天下累先生。”

随后便昏死过去。隆庆的意思明显,将9岁的太子托孤给高拱。高拱大哭,这位60岁的老人握着隆庆的手,悲痛欲绝,场面不像忠臣哭帝王,而像白发人送黑发人。

但是事情并没有结束,不久后,冯保搬出了一份“遗诏”。由于孟冲已经被冯保用“娈童”拿捏住了,冯保便自命司礼监首席秉笔来代替孟冲这位司礼监掌印宣布“遗诏”。此外,冯保宣称,遗诏是隆庆昏迷前写下的,可由两位娘娘作证。

这份“遗诏”的真实性争议颇大,遗诏将太子托付给司礼监的太监,也就是让冯保辅佐皇帝、直接干涉朝政。

且不说这与隆庆死前托付高拱完全不符,更不符合朱元璋“禁止太监干政”的祖宗之法。

不过现在所有人都知道,内阁与宦官、内宫之间的即将正面开战。

随后,高拱代表内阁连上《看详礼部议两宫尊号疏》、《特陈紧切事宜以仰裨新政事疏》(又称《陈五事疏》)。

前者给李贵妃和陈皇后都冠以“太后”称号,目的是安抚、拉拢两位娘娘,使其远离宦官。而《陈五事疏》则是直接针对冯保,要将司礼监的“批红”权力收归内阁。且通篇尽是尽心辅佐幼主之意,皆是爱君之心,也未提冯保只字,但是意思也很明确。

就是要夺太监的权。

一开始高拱的计划还算顺利,陈皇后和李贵妃看了《看详礼部议两宫尊号疏》都非常满意,但是内阁次辅张居正却指示冯保宣称高拱谋拥立藩王,这让陈李二人大惊。

不久后,陈李切责高拱擅权无君,下旨:“今有大学士高拱专权擅政,把朝廷威福都强夺自专,通不许皇帝主专。不知他要何为?我母子三人惊惧不宁。高拱著回籍闲住,不许停留!”

根本不给高拱任何解释的机会,就地革职,扫地回家。

史书记载,高拱当时面如死灰、汗陡下如雨、伏不能起,最后由张居正扶起。而次辅张居正随即也转正成首辅。

之后的事情就是著名的“张居正改革”,以及改革后的“万历中兴”。但最后的结果则是,改革失败,人亡政息,张居正死后被诛九族。

《明史》中有句评论:“明之亡,实亡于神宗。”这里说的神宗就是万历皇帝。张居正改革虽然一度让国家有了复兴的趋势,但是毫无疑问也是打断了高拱治下的“隆庆新政”,并且使得朝廷内的党争更加激烈。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高拱的《陈五事疏》虽然目的是为了夺太监的权力,但是实际上确实将皇权也纳入了内阁。当时朱翊钧只有9岁,大明朝祖训又不让后宫干政,因此内阁至少有10年的时间巩固政权。

如果一旦真的能够成功,将会真正走出“君主立宪”的第一步,中国的历史会不会有所改写。但至少可以确定的是,大明的国运却因为这件事被改写了。

尽管冯保支持张居正改革,但是却给明末开了宦官擅权的头,而且如果能让“隆庆新政”真正贯彻下去,后来的“一条鞭法”也能更有基础地去执行。

0 阅读:4

不正常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