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为啥说:徐海东被授大将军衔不高也不低,恰当

虞翻聊过去 2023-09-01 01:21:04

徐海东,是解放军的传奇大将!1940年1月,由于紧张的战斗生活,劳累过度,旧病复发,倒在皖东战场上,随后转移到后方根据地休养,从此离开前线,再也没有回到过战场。1955年全军授衔,被授予大将军衔。离开前线休养十几年,最终还能被授予大将军衔而没有丝毫争议,看完这篇文章,你就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一、 懵懂少年,被迫只身闯天涯

1900年6月17日,徐海东出生于湖北省大悟县新城镇徐家桥村一个祖辈以烧窑为生的手工业工人家庭。在勉强读了三年半私塾之后,因不堪忍受地主家孩子的欺负而动手打了人,最后被迫退学,十三岁便金窑厂做学徒小工,自烧自卖。除了在厂里劳作,有时也挑着陶器串乡售卖。

因为自小看惯了富人的为富不仁,他也不懂什么革命道理,但是却树立了朴素的阶级意识。当在武昌当小学教员的同乡共产党员吝积堂给他宣讲俄国革命,传授共产主义理念,讲打倒军阀、地主的道理时,在这位单纯的少年心里立刻引起了共鸣,他立即回应道:“地主、土豪就是坏,要打倒,要连他们的儿子都打死。”令这位宣讲者哭笑不得,半是调侃半是无奈地说徐海东讲的是“泥巴话”。(《徐海东生平自述》,以下引用如无特别说明,均来自于此)

尽管在吝积堂影响下,在现实窘迫生活的催逼下,这位少年决心到武昌闯一下,但这绝不是思想觉悟达到了一定高度而自觉走上革命道路,只是走投无路下的一种不得已的选择而已,所以连出走的日子也是精心挑选的一个自认为的“黄道吉日”:阴历3月8日。因为鄂东自古就有“要得发,不离八。”多年后,早已成为开国大将的徐海东回忆起自己这一行为,坦然言道:这次出走,脑袋里不仅迷信,而且想出外“发”一下。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外面的世界同样也很无奈。八日出门的徐海东并不但没有就此“发”起来,反而连老本都蚀了进去。话说他也是流年不利,虽然思想进步入了党,但是还是生活无着,加之身体不好又生了一场大病,最后只好托人冒名当了兵。但是遇人不淑,入伍第一个班长是个大烟鬼,看到徐海东是个老实的乡下人,就骗他拈香结拜,然后理所当然的把他的薪水全部据为己有。愤懑不已的徐海东找他的革命引路人吝积堂倾诉,吝积堂富有远见,他知道革命终究要动刀枪,所以他劝徐海东借此机会靠上班长多学一些军事技术知识。徐海东天生就是个打仗的材料,而这个烟鬼班长是个老兵油子,打仗也堪称一把好手。现在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见徐海东好学,也就倾囊相授,徐海东进步神速,不久就步操全连第一,半年升任班长。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徐海东虽然没拿到薪水,但却学到了本领,为以后叱咤风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这位叫陈德金的烟鬼班长更是赚大发了,无意间做了开国大将的军事启蒙老师,也算是青史留名了。

二、婉转曲折,忍看同志蒙冤屈

闲言少叙,再说正事。话说徐海东在汀泗桥战斗后,就已经担任排长,经过北伐战争的锤炼,军事技能日渐长进;再加上党的教育,他早已不是那个只会做“泥巴话”的单纯少年。正当他准备在部队大展拳脚之际,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徐海东被迫撤离,回到家乡。彼时,他家乡的农民革命进行的如火如荼,懂军事的他再次找到了用武之地,不久就拉起了一支三百多人的队伍。

黄麻起义后,经过一段艰难曲折的斗争,鄂豫皖地区的革命慢慢地走上正轨。1931年3月,徐海东领导的鄂东警卫2团被改编为主力红军红4军13师38团。先后参加一、二、三次反“围剿”。1932年6月,四次反“围剿”开始后,担任独4师师长、红9军27师师长。红四方面军主力长征后,留下的部队大约1万1千人重组为红25军, 徐海东担任74师师长。

虽然职务升高了,但徐海东的日子却并不好过。因为担任政委的戴季英又开始肃反。79团特务连指导员17岁就参加革命,聪明活泼,能力很强,曾任过皖西北少共道委宣传部长。一天,徐海东见戴季英指使人将这位年轻的指导员吊起来,拷打逼供不成,又绑在板凳上用刑,在百般拷打问不出口供时,叫他的警卫员拉出去杀掉。徐海东见此着急了,赶忙劝阻:“政委,一点儿口供没有,为什么杀人家?”谁知戴季英德回答也很干脆:”你不懂肃反的事,没有口供这证明他是反革命坚决分子,不愿说出他们的组织来。”俨然不将这个师长放在眼里。

肃反工作由政委戴季英一手主持,逮捕人、审讯人也瞒着徐海东,完全将他这个师长屏蔽在外。有一次,戴季英亲自下手,把220团的政委、参谋长等四十九名党团干部捆起来。经历过张国焘当年在鄂豫皖苏区肃反,所以徐海东也不敢轻易表态,这次见这样乱捕乱杀,将一批作战勇敢的军事骨干逮捕,实在是忍无可忍,表示坚决反对,谁知戴季英也毫不让步,对他说到:“我是省委常委,又是政治委员,肃反是我的事情,你少管,不要过问。”徐海东只好默然。

事后当得知这些当年冒死掩护主力撤退的同老部下被冤杀,徐海东心如刀割,但也无能为力,感觉自己的人头也危险了!他“越想越难过,一夜没睡,两个眼泡都哭肿了。又怕人看见,起床后赶紧用热水敷。这时我开始感觉到,今后的斗争比过去更困难了。”

党指挥枪是我军的一条铁的原则,全军无一例外。红四方面军主力长征后,徐海东虽然是名义上的军事二号首长,但是由于不是鄂豫皖省委委员,所以他除了带队冲锋陷阵,几乎没有任何权力。"有一天,部队两顿饭没吃,我决定给每个单位发一块钱买南瓜吃,还差十三块钱,我让人到军部经理处去支,他们说要有军长、政委的信才给,我只好亲自骑马到军部找到政委开条子。"至此,相信你可以理解徐海东为何看到自己老部下被杀只能偷偷流泪而不能仗义执言了。

三、初心不改,几经磨难终得认可

1933年2月下旬,红25军在连续取得一系列胜利后,国军暂时收缩了进攻,面对新形势,省委主要领导头脑发热,要率领红25军“反攻”,计划首先夺取七里坪等中心城镇。虽然徐海东认为红军实力不足,不能打阵地战,但他正确的意见并没有被采纳;红军对七里坪展开攻击后,伤亡惨重、久攻不克,徐海东又建议及早撤围,可惜他正确的意见再次被否决。最后,在围攻四十三天、伤亡数千人后,还是攻取无望,不得不撤围。在事后的一次会议上,徐海东有感而发,痛心地说:“红25军这样好的阶级队伍,搞垮了,领导上要负完全的责任。小资产阶级出身的领导,只顾自己吃饱就不管部队了。”谁知他话没讲完,省委书记沈泽民就用烟斗指着他的脸说:“海东,哪个是小资产阶级?你这个观点成了问题,你没有参加会议的资格。”沈泽民发话了,徐海东当然就立即被赶出了会场。

被赶出会场的徐海东,想到那些因为几句牢骚话就被肃反了的战友,觉得自己这次在劫难逃,想到如果被扣个“反革命”被杀死,不明不白的,倒不如趁敌人进攻,冲上去战死,也落上个光荣。这时恰好国军又打上门来了,于是他抱定了必死的决心,在分配好各团任务后,脱掉上衣和长裤,只穿一条裤衩,要过警卫员的枪和子弹,嘱咐他留在原地保护口袋里的文件。冲锋号一响,徐海东就带领交通队最先冲了上去。战士见军长赤膊带头冲锋,士气大振,将敌人杀得打败。

经此一役,徐海东这才改变了在省委首长们眼中的印象,沈泽民也对鄂东北道委书记徐宝珊说:“宝珊,我不死,不准再有人说徐海东有问题,哪一个说他有问题,哪个就是反革命。”徐宝珊又证明说,他从1928年就知道徐海东,是个好同志。有了这两位首长的肯定,徐海东知道自己再也不用担忧性命了!

尽管遭受如此磨难,但是徐海东始终相信组织,革命意志并没有丝毫动摇,对自己的得失从不计较,在一些小问题上,尽量忍让,但是遇到些重要的问题,还是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部队从七里坪围攻战中撤退后,缺衣少食、人困马乏,不得已情况下,军部下令可以酌情宰杀部分老百姓的牛、羊等以改善生活。接到命令后,这位贫苦人家出来的虎将,异常生气,他深知一头牛对一个普通人家意味着什么,这明明是不要群众,不讲政策。于是他找来手下三个团长,严令他们不能执行军部命令,并耐心说服他们:红军是工农武装,应该为群众着想。他的部队虽然忍饥挨饿,但是坚决维护了红军纪律和形象。省委书记沈泽民得知此事后,感动地落着泪对他说:“海东同志,要都像你这样的党性,25军不会这样!”

由于事实证明徐海东在打仗这方面确实很高明,所以鄂豫皖省委在吃了几次苦头之后,在军事上开始重视徐海东的意见,补选他为省委委员,并任命其担任红25军军长。红25军在徐海东的指挥下,打了不少好仗,长岭岗一战,歼灭东北军115师大部,俘敌三千七百多人;奔袭太湖,仅以牺牲一人、伤三人的代价就攻占了这个号称安庆的大门古老府县。

四、一心为公,独自长征创奇迹

自己的意见受到重视,战场上也捷报频传,徐海东自然心情舒畅、意气风发。但是正当他满腔热情准备大干一场时,1934年11月,红25军接到中央命令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在鄂东,受中央委派的程子华来到了红25军。当徐海东听说程子华毕业于太原国民师范,又上过黄埔军校,在中央红军主力师担任过师长,能文能武后,便主动提出程子华任军长,他自己改任副军长。鄂豫皖省委同意了他的建议,徐海东就从军长变成了副军长。这种不计个人利害得失,一心为公的品格令人倾佩!

红25军在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等的带领下,过五关、斩六将,与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省延川县永坪镇,次日同陕甘苏区红军会师至,胜利完成了艰险的长征。会师后的红25军和西北红军第26、第27军合编为红军第15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红25军改编为第75师。红25军长征创下了不朽的功绩:

1、长征中几支长征队伍中最先到达陕北的一支工农红军,成为长征先锋。

2、长征中唯一一支增员的中国工农红军。在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长征时,红25军直辖4个团,共2900余人;长征途中,抗击了30多个团敌人的围追堵截,虽然历经血战,但抵达陕北时,部队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增加了800多人。

3、长征中唯一一支创建了根据地(豫陕、鄂陕边区十余县)的中国工农红军。在全国各革命根据地大部分损失的情况下,在鄂豫陕边区播下了红军种子,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大旗始终不倒,有红25军留守部队发展而来的红74师始终战斗在这片土地上,直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后,于1937年8月5日全师2100余人才与鄂豫陕特委一起奉中央军委电令北上,在陕西三原整编为八路军115师留守处 。

红25军的长征虽然距离相对较短,却一直处在孤军奋战之中,国军几乎一直集中约十多万人对这支3000人的队伍进行围追堵截。但无论是国民党的嫡系胡宗南,还是杨虎城的西北军、张学良的东北军、阎锡山的晋军,都屡屡败在他的手下。之所以能够在这种极其险恶的绝境中游刃有余,除他过人的指挥艺术和战场敏感度,还得益于他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在多个危急关头,徐海东都带头冲锋,力挽狂澜,转败为胜。

红25军和徐海东的牺牲精神不但表现在敢于牺牲自己,也表现为为了革命大局敢于牺牲自己的部队。1935年7月,得知中共中央率红军到达川北松潘地区,积极主张接应,参与制定西征甘肃、北上陕北的决策,明确提出,即使红25军3000多人全部牺牲也要保证中央顺利北上。随即率部西进甘肃,袭击天水,进占秦安,截断西(安)兰(州)公路,有力地策应了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北上的行动。期间吴焕先牺牲,他代理中共鄂豫陕省委书记兼军政治委员,9月初改任军长。不久,红25军到达陕北永平镇,与红26、27军合编为红15军团,任军团长、中共陕北省委委员,与政治委员程子华、副军团长刘志丹等一起指挥劳山战役和榆林桥战斗。采取“围点打援”战法,歼国民党军第67军110师3000余人。

五、迎接中央,心底无私天地宽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红15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后,他积极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率部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等战役。1936年12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西安事变时,曾任红军南路军总指挥。

徐海东的军旅行生涯与井冈山、与红一军团、与红一方面军无缘,当中央红军历经苦战抵达陕北时,只有3000多人,已经几乎陷入绝境,衣衫褴褛、饥寒交迫。而先期到达陕北的红25军,经过休养生息,现在已经衣着整齐,装备精良,竟然差不多每连都有六挺轻机枪,红15军团人数也有7000多。但是徐海东并没有拥兵自重,而是心悦诚服地接受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表现出高度的党性。

由于陕北地贫民疾,物资缺乏,刚刚历经长途跋涉和苦战的中央红军虽然有了可靠的落脚点,但是所需的各种物资却一时难以筹措,万般无奈之下,毛主席提笔给徐海东写了一封信:“海东同志: 您好!因红一方面军过冬,吃、穿出现了困难,特向你借款二千五百元! 杨子任 ” 徐海东看完红一方面军总部的杨志诚送来的这封信,感到无限的惭愧和内疚,后悔自己思虑不够深远,在看到主席、总理和彭老总等几位领导衣衫破旧,却没有想到更多的红一军团指战员还在挨冻。只怪自己太粗心了!没想到这个问题,还让毛主席亲自写条借钱。

杨志诚一走,他立即叫来供给部长查国桢,让他从所有家底7000元大洋里分出5000元送给党中央。在当时山头主义、本位观念还十分严重的时代里,红军15军团拿出家底的百分之七十给党中央的领导机关,真是雪中送炭,令身处绝境的仲阳红军生存问题大为改善。令刚刚受过人多势大的张国焘的气中央领导异常感动!毛主席赞扬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

六、奔赴华北,抗日战场显神威

1937年8月,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徐海东任15师344旅旅长,率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

平型关位于山西东北部古长城上,自古以来是晋、察两省的重要隘口。关内关外,群山峥嵘,层峦迭嶂,沟谷深邃,树林幽暗。关前有一条公路,蜿蜒其间,一直通向灵丘、涞原,地势极为险要。从关前到东河南镇之间的公路北侧,山高坡陡,极难攀登,路南侧山低坡缓,易于出击。 根据八路军总部指示,林彪指挥115师 决定在这里伏击日军。 根据战斗部署,徐海东指挥三四四旅一个团负责断敌后路,三四四旅另一个团作师的预备队。此战,八路军歼灭日军1000余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

此战之后,徐海东有率部参加了粉碎日寇九路围攻、驰援太原、町店等战役和战斗。正当他在抗日战场纵横驰骋之际,伤病发作,吐血不止,无奈之下只好于1938年8月回到延安,边养病边在马列学院学习。

1939年11月,伤病稍有好转的徐海东有被任命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四支队司令、中原局(后改为华中局)委员。在周家岗战斗之后,正在做战斗总结报告的徐海东突然又大吐血,肺病复发而且一天天严重起来,吐血量增加,最多时一天吐二号洋磁盆半盆,连床也起不来了。行军时只能躺在担架上,即使这样,担架员稍微走的快一点就会影响到徐海东,诱发他吐血不止。最严重的时候连被子也不能贴身盖,否则就会使他吐血。无奈之下只好用用铁丝做的支架,把几床棉被严严实实地捂在支架上以达到保暖的目的。

徐海东的病情让远在陕北的毛主席也担心不已,他为此专门发来电报。除了满满的盈盈关切之意外,电文最后是八个字:“静心养病,天塌不管。”这令病中的徐海东感动万分。以惊人的毅力躺在担架上指挥警卫连打游击。在敌人不停的反“扫荡”、反“清乡”中与敌周旋,相机打击敌人,渡过了抗日战争的最后5个年头。

七、 大将军衔,不高也不低正好

1947年9月,先后九次身负重伤的徐海东和一批后方人员,被安排转移到到大连,一代战将从此与战场无缘。但是,党和人民并没有忘记徐海东和他做出的巨大贡献。1950年8月20日,毛主席亲笔给在大连的徐海东写信:“海东同志:七月十七日来信收到。病有起色,甚慰。我们大家都系念你,希望你安心静养,以求痊愈。此复,顺祝愉快!”

徐海东在大连养病期间,周总理曾经三次专程前去探望。1955年授衔之后不久,徐海东怀着惭愧的心情,恳切地对前来看望的总理说:我长期养病,为党工作太少了,授大将军衔,心中有愧,我请求党中央将我的军衔降低一些。”

周总理听后,亲切的对徐海东说道:“海东同志,你是在长期革命战争中累病的嘛!你为党的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党授你大将军衔不高也不低,恰当。”

总理的这番话说的中肯!

3 阅读:53

虞翻聊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