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能征善战的折太君:王承美妻

文石斋主聊文化 2024-05-10 12:23:12

远观近鉴宋朝人•62•真正能征善战的折太君:王承美妻

佘太君雕像

王承美的妻子折氏,生卒年不详,《宋史》无传,《王承美传》亦未记其行迹,但在另一部重要的宋史资料《宋会要辑稿》中,却对折氏做了不少记载,并明确称之为“太君”。

《宋会要辑稿·方域二之一一》记,这位折太君很有谋略,辅助王承美屡立战功。在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辽国进攻宋朝的战争中,折氏与丈夫王承美一同出征,大战契丹军,斩杀敌军数以万计,生擒契丹天德军节度使韦太。第二年,万余契丹兵再度来犯,折氏又与丈并肩作战,大获全胜,使契丹军闻名丧胆,不敢再犯。

宋真宗景德初年(1004),宋真宗下诏,命王承美进京,折氏与承美一同进京。宋真宗接见了承美夫妇,还特别赏赐折氏,让她享受边疆官员的待遇,每月赐钱50贯。

大中祥符五年(1012),承美去世,承美的族人一致推举承美的长子王文恭之子、被承美收为儿子的王怀玉继任承美的丰州知州职位。但王文恭认为,自己作为承美的长子,父亲的职位应该由自己继承,为此向朝廷提出意见。

十二月,宋真宗召折氏入京,商议此事。折氏支持怀玉,朝廷下诏,赐怀玉名文玉,由齐承继王承美之位,同时对其父王文恭进行了安抚。

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二月,麟府路(治麟州,今陕西神木)上奏朝廷:内殿承制、丰州知州王文玉去世卒,其母乐安郡君、太君折氏以及丰州府官员、少数族部落人众向麟府路衙门呈报请示,请求由文玉的长子王余庆继任,请朝廷定夺。

宋仁宗下诏,由丰州钤辖高继忠和与王氏世世结亲的府州知州折维忠慎重研究。

不久,折氏不顾年已75岁高龄,再次千里迢迢到京城汴梁朝见仁宗,申述自己支持王余庆的理由,得到了宋仁宗的首肯。

此处麟府路在给朝廷的奏章中所提及的“郡君”,是朝廷给折氏的封号——郡君封号始于西汉,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封其外祖母为“平原郡君”,是为封妇女为郡君之始,宋初则规定,中散大夫、大将军、团练使、杂学士以上级别的官员之母或妻可封郡君,官阶稍低的庶子、少卿监、司业、郎中、京府少尹、赤县令等官之母或妻,可封县君;而官员的母亲被封郡君、县君,又可称“郡太夫人”、“郡太君”、“县太夫人”、“县太君”,后来,太君逐渐转化为对年长妇女的尊称。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李裕民教授考证:“现有材料可知,折继闵7女,克禧、克行、可存各1女,可适3女,不可确知父名的折氏女3人,共16人;婿凡12姓,其中王姓3人,慕容、李姓各2人,刘、郭、张、曹、陈、彭、范、朱、魏各1人。

婿与媳姓相同者有王、刘、慕容、郭、张、曹、陈、李8姓。其中有的与折氏有世婚关系,如折彦文妻曹氏,是彦文姑母的长女,折与王、慕容可能也有类似关系。

婿的身份,继闵7婿,其中1人为进士,其余均有官职:右侍禁、皇城使知邕州、皇城使知戎州、左藏库使、江南东路兵马都监、东作坊使、三班奉职;可适3婿为左班殿直(2名)、内殿崇班;可存婿进士范圭,其曾祖为翰林学士范镇(范圭《折可存墓志铭》、李石《方舟集》卷15第19页);克行之婿为知忻州曹普,克禧婿为东头供奉官、权麟州横阳堡兵马监押张天成。

另有3名折家女婿为知丰州王承美、通判魏良佐及皇城使李中言。郭彖《睽车志》卷5、周必大《周文忠公文集》卷97《李显忠祖李中言追封和国公制》、《李显忠祖母折氏特赠魏国夫人制》:‘魏自长沙接其妻’,可能是彦质之婿。”①

遗憾的是,李教授未能考证出承美的夫人为折家哪一门、何人之女。

但无论如何,折氏与丈夫共同把守丰州35年,从未有失,其事迹得到了时人、后世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赞扬。

北宋麟府丰地区图

《宋会要辑稿》记载的这位“折太君”,与杨业、杨延昭为同时代人,其抗辽、上状、进宫等活动,与杨家将故事中的佘太君形象颇有相似之处,且杨家将故事中也有与这位“折太君”收养的儿子怀玉(文玉)相类似的名字。杨家将故事里的佘太君,极有可能是根据这位当时已广为人知、受人敬重的“折太君”演变而来。

而据考证,杨家将故事里的佘太君的最早出场,是在元杂剧《谢金吾诈拆清风府》中,是一个艺术形象而非历史人物。剧中迫害杨家、强拆清风府(而非后来更为人熟悉的“天波府”)的奸臣谢金吾,原型是北宋的谢德权,谢德权因曾任“金吾街司”——全称“金吾街仗司”,宋朝置,下设左右金吾引驾仗,掌殿内宿卫,车驾巡幸勘箭喝探之事及送诸道节度使旌节;左右街司,掌街鼓警场清道,巡徼街市,纠视违犯,设判街、仗司官各一人,皆以将军以上充任。其属有左右仗孔目、勾押、引驾官、都押衙、勾画、都知、节级、知箭、门仗官、探头,左右街司孔目、表奏官,下各有兵士一百二十人),被人称作“谢金吾”。

“谢金吾诈拆清风府”,折射的是京城汴梁清理民宅、修建官街的一段史实。当时汴梁的街巷非常狭窄,朝廷觉得有辱大宋形象,便任命谢德权拓宽街道。谢德权履职虽有成效,但得罪不少显贵,落下骂名,反映到戏剧舞台,就成了奸臣王钦若的女婿、爱财如命的贪官,受了王钦若的指使而强拆杨家清风府。

而在此剧中,佘太君的形象与普通家庭妇女几无分别,动辄哭泣,甚是软弱。后来佘太君的动人故事,很可能是小说家移花接木,把王承美夫人、历史上确有其人的“折太君”的事迹“化”到了杨家“佘太君”的身上。

在史料中,清以前的地方志书则从未提及杨家的佘太君。明成化年间的《山西通志》,只记载了杨家自杨业之父起的三代男性之事,对杨业的夫人则未着一字。

最早记佘太君为历史人物的,是清乾隆年间的《乾隆一统志》和《保德州志》,二书均记有“佘太君墓”,在“州南四十里折窝村北”。《保德州志·列女》记:“杨业娶府州折氏,称太君。其父为麟州刺史,又为火山节度使,业后为代州刺史,皆距此不远,故缔缘卜地于此与?”

清光绪十年续修的《岢岚州志》,沿用了《保德州志》的记载,且有新的发展,其《节妇》卷称:“杨业妻折氏,业初名刘继业,仕北汉……娶折德扆女。后归宋,赐姓杨。折性敏慧,尝佐业立战功,号杨无敌,后业战死于陈家谷。潘美、王侁畏罪欲掩其事,折上疏辩夫力战获死之由,遂削二人爵,除名为民。”

《岢岚州志》关于杨业的记述基本符合事实,但对佘太君替夫申冤和潘美、王侁被贬的记述,则更多地与民间传说相近,与历史真实相远,如潘美当时只被削去了三个虚官,仍是朝廷宠臣,“除名为民”,没有事实依据。

《保德州志》和《岢岚州志》的出现,填补了所谓杨业之妻佘太君的空白,所以尽管内容多有舛误,还是被广泛认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进士康基田著《晋乘搜略·卷二十》记:“乡里世传,折太君善骑,婢仆技勇过于所部,用兵克敌如蕲王夫人之亲援桴鼓然”;二十五年(1760)状元毕沅所著《关中金石记》称:“考折太君,杨继业妻,折德扆女也,墓在保德州折家村”;晚晴李慈铭(1830-1894)著《越缦堂诗话》记,曾发现过折太君墓碑,却没有记录碑文。

正由于以上因素,人们对杨家将故事中的佘太君是否为真实人物,质疑从未间断。如果佘太君确为宋初历史人物,且如故事所记英勇无敌,又敢于为夫申冤,这样的女中豪杰,即便正史不载,宋人笔记也当有所载录,但史料却一无所见,反而是到了大后的清代,离事发当时的宋朝已相当遥远,其事迹才进入史料,这不是很奇怪和难以令人相信吗?

清代以来,想证实佘太君确有其人的人和书、文不少,一些地方志作者将民间传说记录下来,劖入可做正史补充、人们一向认为可做确切史料之用的志书,而一些为文之人又以志书载录的传说为依据,论证佘太君确有其人,以讹证讹,以讹传讹,这样的态度、做法,是任何一个学习、研究历史的人都应该摒弃的。

————

注:①李裕民《折氏家族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宋徽宗时期“外命妇”即国、郡、县君画像

0 阅读:3

文石斋主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