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瓜田李的猹
编辑 | 沐语纪
平常的馒头大概5毛钱一个,几块钱就能买上一斤,够一家人饱餐一顿。
但由山东青岛崂山区李阿姨改良后,廉价的馒头摇身一变,已经超出了“食用品”的范畴,一脚踏入“奢侈品”的门槛。
一个圆滚滚的大馒头价高至3200元,这不是“馒头刺客”,也不是坑人,而是实至名归,买的人都说好。
这个大馒头还荣获了巴黎非遗邀请赛的金奖,也正是凭借做馒头的手艺,李阿姨夫妇一年收入300万,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富豪。
而这馒头之所以这么“金贵”,不仅是因为造型别致,其底部暗藏玄机,有真功夫!
残疾夫妇靠“馒头”翻身巧手才能生花,李阿姨做出来的馒头独具特色,颜值颇高。
但你绝对想不到,她和丈夫竟然都是残疾人,而且李阿姨还是手部残疾。
可做面食就是考验手上功夫,李阿姨是如何做到克服困难,还把馒头的价格打上去的呢?
李阿姨名叫李海清,是山东青岛崂山区人,她们家所在的王哥庄街道,是远近闻名的“馒头街”,这里年产馒头15000吨,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年销售额加起来近亿。
但李海青夫妇一开始却不想做馒头,别看产业大,但做的人也多,平分到每个馒头店其实也就和上班差不多。
而且馒头利润低,竞争压力大,所以李海青夫妇都各自找了份营生,日子过得平淡安稳。
可就在2000年的一天,李海青接到一个噩耗,丈夫跑运输出了车祸。
家里的顶梁柱瞬间倒下,李海青除了伤心,只能为丈夫祈祷,一段时间后,丈夫的命保住了,但腿部却从此留下了残疾,再也干不了重活了。
一家人面临严重的生存问题,走投无路之下,李海青决定守着家做馒头,但她并不是盲目的做,而是先观察市场。
她发现周围商铺卖的馒头,有许多都是剩下来的凉馒头,口感会差一点,如果她卖热馒头,一定销量更好。
虽然此前没有做过馒头生意,但李海青住在“馒头街”,耳濡目染之下,对于做馒头也是得心应手,稍加准备后,她的馒头店就开了起来。
李海青心思活络,善于观察市场,加上做的馒头确实好吃,几年后,李海青的馒头店就出了名。
2009年,她的馒头店年收入竟达到了20多万元,夫妇俩也因此从阴霾中走了出来。
馒头底部的名堂馒头生意越做越好,李海青想法就多了起来,她想要扩大店铺的规模,真正把做馒头这件事当成事业来做。
她之所以这么有底气,就是因为她手中的“王哥庄大馒头”有独特的制作方法,在用料、还有蒸制方面都和别的地方不一样。
品尝过她馒头的人,都说她的馒头有种独特的口感和香味,就连原街道的妇女主任,都称李海青的馒头在王哥庄是数一数二的。
原来别人做馒头用的不是低筋面粉就是高筋面粉,还有一些混合起来用,但这样的馒头蒸出来并不完美,李海青为了使馒头的口感达到最好,经常亲自去麦地里观察。
过后她还会和面粉加工厂联系,要求其用多种小麦混合,做出来一种特别的面粉,供自己专门做“王哥庄大馒头”。
用这种面粉做出来的大馒头,既不会像高筋面粉一样发不起来,也不会像低筋面粉一样开裂,反而个个都是“白白胖胖”,让人看了就忍不住咬一口。
最重要的一点,李海青不怕外地人模仿,因为王哥庄大馒头还有一个独特之处,那就是馒头底部的“嘎渣”。
“嘎渣”是当地人的称呼,其实也就是一层脆脆的锅巴,每个王哥庄馒头底部,都有一层硬硬的锅巴,敲起来发出“嘟嘟嘟”的声音。
就是这层锅巴,里面可大有学问,一般的馒头都用汽锅蒸,馒头从下往上受热,这样不会形成“嘎渣”,而王哥庄的馒头用铁锅蒸,馒头均匀受热,就会产生酥脆的“嘎渣”。
这对于烧火的人也是一种考验,要时刻掌握火候,火大了,“嘎渣”就糊了,火小了,“嘎渣”就不能金黄酥脆。
这一点,外面做馒头的人根本模仿不来,而且王哥庄大馒头全程坚持手工制作,配上当地独特的山泉水,才形成了香甜可口的味道。
而在所有王哥庄大馒头中,李海青的馒头独具一格,不仅个头大,而且还有各样的造型,很受欢迎。
不惧困难,另辟蹊径而李海青“花样馒头”的背后,其实还有一桩血的教训。
2010年,李海青拿出赚的所有钱,又借来50万,开了一个大型馒头厂。
厂房开起来后,李海青经常连轴转,基本没有休息时间。
一天,疲惫不堪的她不小心将手放进了机器,最终导致了右手的残疾,使不上一点力气。
伤好后,家人都劝李海青放弃做馒头,李海青看到机器也直发怵,但她不是一个半途而废的人,相反在养伤期间,她还琢磨除了“花样馒头”的奇招。
既然普通馒头市场已经饱和,那她就把馒头做出“花”,这样一来,利润低的馒头也能卖出高价。
在李海青家乡有一种习俗,每逢喜事,亲戚都喜欢买一些馒头作为贺礼,孩子出生、年轻人结婚、老人过寿都少不了馒头。
李海青就在这上面下功夫,右手不能用,她就苦练左手,而且她在做花样上似乎颇有天赋,给孩子做的长命锁、给老人的寿桃、给夫妻做的麒麟送子、给店铺做的硕果累累。
每一种“花样馒头”,在李海青手下都有了灵气,而且李海青总是能先别人一步,想到不同寓意的馒头,同时她还加入了不同果蔬做的彩色馒头。
用心自然能出彩,凭借这些,李海青名头大盛,她做的馒头通常一斤几十到上百不等,造型好的,还要论个卖,少则几百,多则上千,最贵的一个还卖了3200元。
2016年,李海青还收到了中国非遗美食(巴黎)国际赛的邀请,在比赛中一举拿下了金奖,之后她的馒头事业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2017年,李海青馒头厂的年销售额就达到了300多万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馒头大王”。
结语李海青凭借自己的用心,将一个小小的馒头,做出了“花样”,做成了“非遗美食”。
但她表示,最让她高兴的不是自己赚钱,而是能带动当地馒头行业的发展,因为王哥庄馒头并不是个人品牌,而是一个口碑,她会坚持创新,把王哥庄馒头发展出去。
如果喜欢本期节目,烦请点击“关注”,既方便浏览往期作品,也不错过下期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此文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与参考:
1.央视网,2018-07-12,《残疾夫妇做馒头,最高卖到3200元一个》
2.青岛报道,2022-05-18,《巧手捏出崂山面塑,王哥庄大馒头“蒸”出好日子》
3.青岛文明网,2020-12-10,《李海青,崂山王哥庄街道浦里社区阿明馒头店店长》
4.安徽卫视超级新闻厂,2018-08-08,《一个馒头三千二》
补裤裆也挺挣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