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拾遗:画马崖,苗族六大支系之一的花苗为什么会在崖壁画马?

黔程历史 2024-04-09 00:38:22

一部苗族史,就是一部不断抗争、不断迁徙的悲壮历史;苗族在迁徙的过程中,逐渐分化,最终形成了六大支系。

本期,让我们走进贵阳市开阳县高寨乡平寨村,去感受苗族支系花苗的人文风情,去了解花苗先祖在悬崖上作画的传奇故事。

一、苗族支系:花苗

01.苗族六大支系

远古时期,苗族先民发源于今四川雅砻江、岷江、巴江、嘉陵江四水的中上流域地带,因为受古羌人南下影响,然后迁徙至长江中下游一带。

上古时期,苗族形成了以蚩尤为首的强大的九黎部落联盟,九黎部落最终与炎黄部落在中原爆发了涿鹿之战,九黎失败,蚩尤被杀,苗族向南逃亡。

随后,南迁苗族在洞庭、彭蠡之间,又建立起强大的三苗部落联盟。

三苗部落联盟与炎黄后裔尧舜禹再次爆发冲突,又一次失败后,分成三支分别往不同方向逃亡。

一支往西北迁徙,在三危(古代对青藏高原的一种称呼)定居下来;后来又从三危山(今甘肃敦煌)出发,经大雪山、渡黄河,过甘肃、青海,经“藏彝走廊”,最终到达四川南部、云南东北部和贵州西北部一带。

一支往南迁徙,在湖南西部崇山一带居住下来;周宣王时期,“命方叔南伐蛮方”;战国时期,楚悼王命吴起以武力“南并蛮、越”,崇山一支再次逃往武陵山区。

一支往东迁徙,最后达到东海,但在海边并没有定居多久,又逐步向西回迁,最后与崇山一支汇合。

东汉时期,武陵山区苗族逐渐扩展至湘西、黔东北、川东南和鄂西南一带。

苗族在不断迁徙过程中,逐步演化出不同的文化特征,按照服饰可大致分为六大支系。

红苗:服饰纹样以红色为主要色彩或底色,再配以其他色彩。主要分布于以武陵地区为中心的湘黔渝鄂边区,如松桃、湘西、秀山、彭水等地。

黑苗:服饰纹样主要用黑色为底色,配以黄色、白色等色彩。主要分布在贵州黔东南州,在广西北部、贵州安顺市及湖南靖县等地也有分布。

花苗:服饰纹样以花纹为其象征,用色多样,色彩绚丽。主要分布在贵州麻江、贵定、福泉、龙里、开阳、花溪以及普安、盘州等。

青苗:服饰尚青,服饰纹样以青色为底,配以深红、白色、橘色等色彩,或其他色为底色,配以青、蓝色等。主要分布于贵州安龙、兴义、兴仁等地。

白苗:服饰布料以白色为主,纹样如果以白色为主要底色,就配以红、黑、蓝色等;如果底色是深色,就配以白色或浅色等。主要分布于川黔滇交界区域。

汉苗:由汉人形成的一个苗族支系,被其它苗族支系称之为“蒙洒/蒙厦”,苗语中“蒙”意为“人”,“洒”是“夏”,“蒙洒”即为“夏人”之意。

从分布地域结合迁徙路线来看,崇山一支可能先分化为红苗、黑苗,其中黑苗又分化出花苗;三危一支分化青苗、白苗。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看法而已。

02.开阳花苗

黔程猜测花苗是从黑苗分化的原因,是武陵山区苗族迁徙至黔东南一带,然后从黔东南沿清水江迁徙至黔南州麻江、贵定、福泉,然后继续迁徙至贵阳的开阳、修文、花溪,其中一小支又由贵阳迁徙至安顺普安、盘州等地。

历史上,源于百越的布依族(与壮族同源),由岭南溯红水河、南盘江而上,定居于贵州黔南州、黔西南州一带,其中一支由黔南州往北,最终定居于黔南州惠水、贵定、福泉及贵阳开阳等地。

由黔东南迁徙而来的花苗和由黔南迁徙而来的布依族,最终在黔中一带不期而遇。

历史上未有两族相遇后的冲突记载,因为双方均是扩展末端实力不强,且属于自然迁徙过程缓慢,加上黔中一带地广人稀,双方无冲突的必要。

因此,在黔中一带形成了苗族、布依族大杂居、小聚集的局面,双方犬牙交错、插花布局,多以自然村寨形成基本单元。

因为花苗是从黔东南小规模串行迁徙,又与布依族不期而遇,因此分布较散,在苗族支系中人口较少。

自宋朝开始,开阳就为水东宋氏土司管辖,开阳一带布依族较多,历史上一般把宋氏视作布依土司。

开阳花苗人口不多,多从黔南州福泉过清水河(南明河下游)迁徙而来,很早就归附宋氏土司,是贵州较早的“熟苗”之一。

从开阳花苗的民居建筑来看,与黔东南黑苗有很大差异,其实已经与布依建筑无异了。

从服饰来看,开阳花苗头戴花帽,上穿刺绣花衣,下穿百褶裙,非常漂亮!

不过日常只见到老妈妈这样穿,在重大节日或者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时,黔程也看到过年轻女孩这样穿。

二、开阳画马崖

开阳画马崖共有三处,分别为大崖口、小崖口、梯子岩三处。

三处岩画均处于古道悬崖边上,离地数米,用赭红色颜料绘制,约200多幅图案,是南方颜料岩画的典型代表之一。

1985年,文保工作者在普查时发现大崖口、小崖口两处岩画,因岩画有大量“马”的图案,所以命名为“画马崖”,随即纳入省级文保单位。

2003年,在画马崖下面清水河梯子岩处,又发现了同类岩画。

可能是悬崖峭壁上不易作画,所以画马崖岩画均用简单线条,聊聊数笔形成图案,颇为抽象,除大量的马以外,也有很多类似“太阳”的图案,以及一些人物图案。

画马崖源于何时,何人所画,如今已经不可考。

世居于此的花苗对岩画的来历主要有三个版本:

版本一:迁徙记录说,说是花苗先祖从福泉过清水河,至梯子岩时,作岩画记录;至盐井(地名)后分成两路,在大崖口、小崖口两处作画。

版本二:兵士作画说,说是兵士溃败后,逃到此处躲避,闲来无事随意画之,依据就是梯子岩处有一巨人岩画(高约90厘米,宽约50厘米)。

版本三:警示后人说:说是一名新妻子为耕田的丈夫送午饭,因为送得太晚,被丈夫失手打死;娘家人大闹夫家,将其牛马牵走;后人作画警示此事。

黔程对于上述三个版本传说,均不是很认可。

如迁徙记录说,就不应该只有这三处,而且靠得很近;如兵士作画说,虽然兵士画马尚有说服力,但大量太阳图案难解;至于警示后人说,马和人的画像可以理解,同样无法解释的是太阳画像。

至于其他版本,如外星人作画说,先秦璞人作画说,黔程就更不相信了。

三、画马崖之大崖口

按照惯例,我周六早上给家人炒了三个菜,一个是蒜薹炒腊肉(内子最爱),一个是芹菜小炒肉(小孩最爱),一个清水煮儿菜,吃完午饭后出发。

先是去寻找了平寨村蓝秧碑,而后再去寻找的画马崖。

导航“画马崖”,经过顶趴寨时,看见前面有一个孤立石峰,很壮观。

后来从村中老人得知,孤立石峰与左侧山体形成的隘口,就是大崖口,以前从顶趴寨有一条古道,通过大崖口到达高寨。

顶趴寨:前方石峰为大崖口处

在公路右边菜地,两个花苗老妈妈正在摘最后残余的辣椒,这个“过罢辣椒”做成“阴辣椒”,很好吃。如今每年回老家过年时,母亲都会为我准备“阴辣椒”等好多干菜带走。

我看见老妈妈戴着花苗传统的花帽和穿着刺绣花衣,下身百褶裙则被围腰挡着,现在除了老妈妈,这样穿着的花苗人其实不多了,除非是节日。

辛勤朴实的花苗老妈妈

继续驱车前行,在即将到达平寨村主坪组的三岔路口,看到了一口古井,我停车和井水边的大嫂和老妈妈闲聊。

老妈妈身上黑白条纹状百褶裙很漂亮,这个百褶裙其实是一整块布,蜡染之后,围在身上系好就成裙子了,非常方便。

大嫂告诉我,村里面已经通了自来水,但大家仍然喜欢来古井边洗衣、挑水,所以古井没有被废弃(很多古井不用之后多半就废弃了),我用井边的瓢舀水喝,非常甘甜!

沿公路上行就可到达大崖口

平寨村主坪组古井

从大嫂得知,古井边三岔路左拐上行到达的是大崖口岩画,小崖口岩画则需要返回顶趴寨,不过树林很“猛”(意思是灌木掩映无法通行)。

导航到达后,可在公路边停车,右手山崖处就是大崖口岩画了。

此处可以停车

大崖口岩画有10多个,位置也高,相对模糊,看不清具体细节,让人难以索解的是两排平行的圆点图案,不知表达的是何意。

画马崖文保碑

左侧:下部岩画已模糊,上部平行圆点岩画

右侧:中间有马的图案,其他图案不知其意

这条公路是后来修建的通组公路,以前这儿是顶趴寨到高寨乡的古道之一,换言之,大崖口岩画就位于从大崖口过来的古道上。

大崖口

站在公路边往外侧看,下方就是顶趴寨,对面就是黔南州福泉境内了,清水河(南明河下游)是开阳与福泉的界河。

对面为黔南州福泉市

四、画马崖之小崖口

游玩大崖口后,我从原路返回到达顶趴寨。

如今寨内人口大量外出,找不到一个人问路,直到在路边一个房屋内看到几个村民在玩麻将。

经过询问,一位大姐告诉我,小崖口岩画从她家那儿有一条路可以到达;不过告诫我,树林密集,多半走不上去了。

对于我这种喜欢游玩的人来说,不试试是不会死心的。

由对面辅路进入

辅路不长,到达另一户村民房屋处,屋边是新修的屋基,凭直觉我感觉应该是继续前行。

过屋基后往独树处继续前行

然后到达一块土地处,过两块墓碑后右转上行。

前面墓碑处右转上行

直觉告诉我,应该继续上行,此处是一块玉米地,走到尽头是一片松树林,林中有一条小道。

松树林中小道

自从在村中看到玩麻将的村民后,我就再没有遇到人,所以心中颇有犹豫,因为此时已是下午15:30,一旦走错路,就只好下次再来寻访了。

进入森林不久,居然看到了石块铺成的古道,我信心大振,因为小崖口岩画就是位于顶趴寨至高寨乡的古道悬崖上。

古道很多地方并不清晰可见,一些地方灌木较密,需要用木棍开路,其中有两处还有岔路,但总体而言,古道依稀可辨,时不时会看到敷设的石板,或者高处修建的堡坎(避免滑坡)。

古道保存较好处

古道保存较好处

我一路快速上行,步速大概在每分钟120步左右,约半个小时后,终于看到一片崖壁,立即意识到,已经到了。

真是非常的幸运,我一路孤身前行,全部靠直觉,居然一点冤枉路都没走。

到达小崖口岩画处

小崖口岩画共有两幅,在两幅岩画的中间纵向连接处,有一个孤立的太阳图案,总共有图案90多个,是画马崖图案最多的一处,而且非常清晰。

右侧岩画以马最多,还有一些人物和太阳图案:

右侧和左侧之间纵向切面上,有一个太阳图案:

左侧则以太阳最多,也有一些人物图案:

我想到这是一条古道,于是决心登顶,继续沿古道爬山上行,此时古道两侧草丛更加浓密,不过好在离山顶不远,大概用了5分钟登顶。

古道顶处有一块石头,可算作标识吧,再往前就是平行道路了,而且更密,我就没再走了。

古道登顶处

回望上行之路,古道完全掩映于灌木草丛之中,下面就是顶趴下寨,下寨下面就是清水河,河对面是福泉的王卡村。

真正的小崖口处,已基本为草木掩映

石头左侧还可上行,我爬上山顶,从侧面照了一张我的上行之路全景。

最上面为主坪组,中间为顶趴上寨,下面为顶趴下寨,我就是从顶趴上寨上来的,我画了一个简单示意图(红线),供感兴趣朋友参考。

上行之路全景

五、后记

回到村中往梯子岩方向前行,遇到一村民大哥,询问画马崖梯子岩处,大哥告诉我,梯子岩古道从顶趴寨一路下行到清水河,因为在河边悬崖处需要架数米高梯子才得以通行,所以得名“梯子岩”。

大哥告诉我,这条路已经废弃很久,难以通行了。

望着大哥给我指的方向,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因为上午游玩蓝秧碑花了两个多小时,再游玩大崖口、小崖口后,此时已是下午17:00,我就没有再去探寻了,而是直接回贵阳。

我个人观点,画马崖估计画于宋元之际,当初花苗“马帮”从福泉往开阳运送马匹,古道上的梯子岩、大/小崖口是人们长途跋涉后的歇脚之处,因为马是水东的“硬通货”,“马帮”以贩马为生,感谢马给他们带来了收入、养活了家人,所以在悬崖上画了马。

至于画有太阳等图案,苗族本来就有自然崇拜,太阳带来白昼与丰收,为世界各民族普遍信仰。马与太阳一并作画在古道崖壁上,正是花苗先民寄托“丰收”的良好愿望!

下周,黔程写一篇上午游玩“蓝秧碑”的随笔,也和开阳花苗有关,作为本篇游记的姊妹篇,欢迎朋友们继续阅览。

附:本文景点地址

01.大崖口岩画:贵阳市开阳县高寨乡平寨村主坪组(导航画马崖)。

02.小崖口岩画:贵阳市开阳县高寨乡平寨村顶趴上寨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画马崖)。

0 阅读:0

黔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