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日本新华侨报,作者:张桐,日本通经授权发布。
学界喜讯。1月15日,台湾的时报出版将为读者们奉上复旦大学徐静波教授的著作——《被隐藏的日本史 从上古生活到政治革新》和《被偏误的日本史 从军国末路到经济飞跃》。纵观日本文明古今流脉,彻底理解一衣带水的邻邦。
徐静波教授是中国国内研究日本文化的资深学者、博士生导师,著作颇丰,将宏大的日本文明史深入浅出的娓娓道来;他热爱旅游与美食,注重用自己的足迹去实际考证古籍史料,从容观察日本的各个角落。
1992年,徐静波教授作为交换研究员赴日本早稻田大学1年,1998年起先后以客员教授、外国人特聘教授、外国人教授、招聘教授等身份在长野大学、爱媛大学、山口大学、神户大学、东洋大学、京都大学等任教,著有《观知日本》、《日本饮食文化:历史与现实》、《东风从西边吹来——中华文化在日本》等多部大作,以及《如何解读日本近现代史》、《蹇蹇录——甲午战争外交秘录》、《日清·日俄战争》等多部译著、编著,对于中日两国的学者来说,都是权威性参考文献。
在徐静波教授的大作于台湾出版前夕,《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总编辑、《日本新华侨报》总主笔、被誉为“评介日本第一人”的蒋丰老师,受时报出版之邀,为大作写序。以下是序言全文,以飨读者,以祝贺徐静波教授大作的在台出版。
推 荐 序 言
台湾的时报出版邀请我为上海复旦大学徐静波教授的大作写一篇序言,我考虑再三,几经踌躇,还是答应下来了。当然,这种“考虑”和“踌躇”的过程,不是因为自己的知识水平有多高,而要故意把自己搞搞地“端”起来,而是有一些因素不得不详加考虑。
第一,台湾的时报出版曾经把我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畅销书《日本的细节》(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年1月第一版),在2019年7月改名为《大和细节魂》,出版了“台湾版”——繁体版,我一直心存感激。对于他们委托写序,自然会感到一些压力的。第二,现在海内外社会有两位华人“徐静波”,巧了,他们工作的领域都涉及日本问题。但是,上海复旦大学的徐静波教授,是从事日本研究的教授,是做学问的,是真正的学者,也可以说是中国大陆研究日本问题的“重镇”之一。给他的著作写序,本来是光荣的。但是,也担心有的读者搞不清楚事实的真相,把我搅到“浑水”里面。注意,此徐静波,非彼徐静波。第三,多年来,我侧重于日本近现代史,或者说是日本近现代军事史的研究,“日本文明史”并不是我的强项,因此担心在推荐序言中无法精确地理解、传递徐静波教授著作中的思维、见识、史观,反而给读者“饶舌”的感觉。
对此,台湾的时报出版给了我许多鼓励,让我的心理负担不断减轻,把此书的出版看作是海峡两岸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看作是连接海峡两岸日本问题研究者以及关心者的一个纽带,看作是中国大陆作者奉献给台湾读者以及汉语圈读者的一份“文化大餐”,这样,推荐序言写起来,或许就可以轻松一些。
说起日本历史,至少在中国大陆读者当中,很多人脑海中会立即浮现出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战败期间——日本对中国进行野蛮侵略的历史。正是因为有了如此深沉、灰暗、血腥的历史,以至于许多读者不愿意去了解日本的历史。从而导致“日本历史”在中国读者市场的“缺位”。
当然,我们也有许多前辈学者,致力于日本历史研究,他们相对重视对日本通史的研究,其著作厚重有深度,但不得不遗憾地说,一些读者是望而生畏的,因为他们“啃”不下来这样的“大部头”。这样,反而不利于日本史知识的普及。
徐静波教授的大作,在日本史研究中,选择了一个“文明”的切片,刺激性地告诉读者:日本是有“文明史”的。对此,不进行认真的了解,就会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形成“缺位”,直接影响自身的思维意识。因此,从“治史”的角度讲,徐静波教授的大作值得一读。此是其一。
在中国大陆许多读者的“脑库”中,存有日本历史长度只有中国历史长度的一半,中日两国“同源、同种、同文”,甚至认为日本没有自身的文化史,因此对日本的历史不屑一顾。这种偏颇的认知,固然有其历史背景的原因,更有其“历史惯性力”带来的影响。这种认知最大的弊端就是让自身沉浸在“文化母国”之中,直接导致战争中的“轻敌意识”,从而受到惨重的损失。而徐静波教授在著作中,针对汉语圈读者许多模糊的、情绪化的“日本文化认识”,做了正本清源的梳理,在一些问题上更有“拨乱反正”的叙述。因此,从“纠偏”的角度讲,徐静波教授的大作值得一读。此是其二。
谈到日本文明史,或者讨论日本文化史,离不开茶道、花道、书道、棋道、柔道等等。许多读者都知道这些“道”的原本发源于中国,但并没有深究细虑为什么中国古代这种生活技艺、生活情趣、生活方式传入日本以后,会演绎成为各种不同的“道”。从“技”到“道”的转变过程,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新的精神内涵,并成为世界文明的组成部分,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日本茶道提炼出来的“和、敬、清、寂”四个字,不仅是把中国茶文化“本土化”了,更蕴含了日本大和民族的精神底色。徐静波教授在书中对此娓娓道来,唤起读者的思考。因此,从“促醒”的角度讲,徐静波教授的大作值得一读。此是其三。
戴季陶先生的《日本论》,在中国社会享有盛誉。他在开篇之中,讲述了日本如何对中国进行细致、精确的研究。我在日本九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对此也深有体会。我的指导教授竟以《明清江南地区的菜籽油研究》获得东京大学的博士学位。日本整体上对中国的研究之深、之细、之透,在全世界“研究中国”当中,是绝无仅有的。
当然,我也想指出:1945年日本战败以后,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处以绞刑的七名甲级战犯当中,有三名是“中国通”。日本的“中国通”,最终把日本带向了战败的惨境,这实在是值得一咏三叹的。这告诉我们:把握一个国家,不仅要把握它的历史,更要把握它的文化乃至于文明,同时不能只是一些皮毛知识的把握,而是要透过其知识把握其民族精神的深层与内蕴。因此,从“导向”的角度讲,徐静波教授的大作值得一读。此是其四。
拉杂写来,权且做推荐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