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皇家科学院把202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对“量子信息科学、光子纠缠实验”等方面做出贡献的三位外国科学家。
量子科学,作为人类现阶段最前沿的科学,自问世以来,给顶尖的科学家,给普通大众,都带来了觉得“好神奇”的一次次惊喜,能获得诺奖并不意外。
而对于我们老百姓,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
我国一贯秉持高科技发展战略,且提倡高科技服务民生。
量子技术的发展,助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精密测量等领域的进一步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能享受到更多的应用。
[鼓掌]……
但是,在高兴之余,为祖国计深远,我们还是要冷静地看到以下两点:
一、在量子信息科学上,我国目前处于什么水平?在科研方面,我国目前在量子信息科学上的水平,虽然能与发达国家美欧日一同处于世界第一梯队,但国际上的量子竞争异常激烈,我国目前只在量子通信上,是国际一流水平,在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上,却相对落后。
在产业化发展上,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不小,有的关键环节还受制于人。
那么,已经第一的,需保持,暂时落后的,需赶超。
人才方面,虽然我们有被誉为“量子之父”的潘建伟院士,但是,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人才上的差距,还是需要缩小。
各方面挑战,不容小觑。
二、「量子论」是其他国家的科学家率先发现与提出的,并不是由我国科学界精英所发现量子科学,全称是「量子信息科学」,这是量子力学与信息学交叉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
量子信息科学的喜人发展,即充实了量子理论的内容,又深化了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的内涵。
而更为重要的是:再次验证了「量子论」的真实性。
「量子论」真实性之争,是举世瞩目的「科学论战」,充满戏剧性。
「量子论」从1900年由德国柏林大学教授普朗克先生率先提出后,一百多年来,因其像「玄学」一样的结论,受到多方激烈质疑,不仅遭到科学界“强烈否定”,也遭到社会大众的“强烈否定”。
奇怪的一幕出现了——很多在量子论下诞生的科学技术,虽然逐渐投入应用,直至遍布于大众生活,但即便这样,一些知名科学家、懵懂的社会大众,还是从“情感上”难以接受「量子论」这一理论本身,继续“强烈否定”。
这种像「玄学」一样的科学理论,颠覆了人们脑中原来对「科学」的认识,太不像「科学」了。
这是什么情形?
这就是人的「显性人体意识」起主导作用下,产生的奇怪结果,对「科学」定义的认识,太过僵化、狭隘了。
直至2015年,「量子论」、「量子纠缠」被澳大利亚科学家通过实验实证,还是有很多人保持着对此的“愤愤不平”。
事实上,「量子论」、「量子纠缠」这还只是「重叠宇宙」运行规则的冰山一角。
现代人脑中的「科学」定义,其实只是「现代科学」概念下的小范畴,不是真正理性「科学」概念的全部内涵。
很多人把「现代科学」看成是「科学」的巅峰,其实不是的。
还把「现代科学」看成是一种「绝对科学」,其实也不是。
「现代科学」仅仅是建立在对「单一结构世界」即「单一宇宙」这一「假设前提」下的科学认识与应用。
而在对「单一宇宙」的认识上,也是经历了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每一个时间点的认识,都只是相对于那个时代的“正确认识”,随着新发现、新理论的提出而被取代,新理论的适用面更广、帮助人获得的新认识的水平更高。
「现代科学」从「地心说」开始,发展到「日心说」,再到牛顿的《经典力学》,为人类建立了刚性的「单一宇宙」的世界观,再发展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让人认识到这个「单一宇宙」并不是刚性的,而是弹性的。
但是,弹性的「单一宇宙」也还不是我们这个完整的「真实世界」的最终形态。
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告诉我们,我们这个「真实世界」是「重叠结构世界」。从宇宙视角来说,就是「重叠宇宙」。
「量子论」的提出,和不断被实证,就是在向「重叠结构世界」的研究方向迈进。
不过,刚刚迈出一小步。
道阻且长……
我们中华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智慧,很多是颠覆现代人头脑中「显性人体意识」的观念的,而一旦被实证,足以超越、颠覆「现代科学」的现有水平。
过去,我们追着其他国家跑了这么多年,现在成绩斐然,国人振奋。
将来,是不是能望向更高、更远的目标——开辟新赛道,走自己的路,让别国在望尘莫及的同时,以我们为学习目标?
那时,世界顶尖科技奖项,还愁不花落中国吗?
结语由轩辕黄帝开创,老子、孔子等圣贤传承下来的中华源头文化——「重叠结构世界」原理和「心智系统转换」方法,不是一种只供人敬仰的、高高在上的、离我们很遥远的学问,而是能真正帮助到现代人,去提高洞察力、提高创造力、提升生命智慧的实用理论和方法。
现代人的注意力,不要只停留在西方开创的「现代科学」上,收回来看看自己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这是能从实质上提高现有的「科学」水平的。
走出我们中国人自己更高明的「科学」之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