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上海:看火车的老百姓和开汽车的西洋人,穷人的日子不好过

老照片聊历史 2024-03-25 01:59:47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是国际著名的港口城市。那么,一定有人好奇清末时期的上海是一种什么样子。下面,就请您跟随这组照片,了解一百多年前大上海街景和民生的真实情况。

河南路

1906年的上海河南路口,聚集着无数的百姓,大家关注的焦点便是正在照相的摄影师。当年的河南路已经非常热闹,两边多为成衣、书店和茶楼等传统商铺。

路景

路边多为两层建筑,无论是道路上空,还是店铺门前,都挂着各式各样的招牌,商业气氛浓厚。这一段路除了成衣店外,还有五金店和药铺。

南京路

南京路上的一家商铺,门前围着铁栅栏,无论满脸、商铺还是大门,皆是西洋风格。有趣的是门前的招牌上出现了茶圣陆羽和药圣桐君的名字,不知到底是做什么生意的。

类似的店铺

无独有偶,这是南京路上的另一家店铺,店前的栅栏和大门和前者如出一辙,繁复精美程度令人咋舌。

弄堂

上海城内的一条弄堂,尽管人流不多,依旧能感觉到浓浓的商业味道,街头上挂着“源合时衣庄”的横幅,大轮子的老式人力车往来不断。这种人力车并不是我们传统的车辆,而是刚从日本引进的。

万华茶楼

万华茶楼地处四马路,上与青莲阁毗邻。四马路也是上海高档茶楼的聚集地。1911年10月8日,万华楼茶馆失火, 青莲阁亦被大火殃及烧毁。

看镜头

这个时期,在上海街头拍照的人很多,但依旧会引起人们的好奇和围观。图为一家店铺门前的男女正在观看摄影师拍照,其中年轻女子头缠抹额,袖着双手,身上的衣服非常臃肿难看。

火灾

上海街头的火灾现场。这里原本是一家鸦片烟馆,有无数人在此沉迷导致倾家荡产,此时已经被烧成一片废墟,不知是发生了意外还是人为纵火,万幸没有波及到旁边的万丰官酱店。

示众

两名蓬头垢面的囚犯站在街边拱形的门洞内示众,他们肩膀上扛着巨大的木枷,并用铁链锁在了一起。而看守他们的竟然是一名洋巡捕,不得不说是一个令人沮丧的场景。

药师

上海街头的药师,面前摆满了瓶瓶罐罐和一只煎药的锅子,旁边还堆着动物的骨头。洋人摄影师一定觉得这张照片拍摄的很成功,因为整个画面的诡异气氛正是他想要的。

河边

小石桥边的一家瓦缸店,门前摆放着小山一样的瓦缸。在没有自来水的年代,瓦缸是家家必备的盛水容器。一条台阶延伸到旁边的小水沟里,有几名陶工正在来回忙碌着。

独轮车

这种木头制作的独轮车在清末时期的上海很常见,可以运货,也可以载人,车子没有减震装置,人乘坐在上面并不舒服。因此乘坐这种车子的人也多是一些收入不高的人群。

装货

洋行仓库门前,堆放着不少的货物,一名男子正在整理他的独轮车,车上装着两大包货。为了干活方便,男子将长辫子盘在了额头上。

烟民

一名男子站在门前,手里端着烟袋正在抽烟。他的身后是一个节孝祠,门头上写着“皇亲旌表王宾之妻卞氏”的字样。男子并不很老,但瘪瘪的嘴巴说明牙齿已经掉光了。

主仆

一个大户人家的小姐和贴身小丫鬟的合影。小姐长相秀丽,衣着雍容 ,鬓间插着一朵鲜花。丫鬟的年龄较小,衣服比较素净。从神情上可以感觉到两人的关系非常融洽。

捉虱子

那时候,普通百姓的卫生条件极差,很多人身上都有虱子。闲暇时,人们还会相互帮助捕捉同伴头上的虱子。外国人带着嘲弄的口吻称此为“狩猎游戏”。

买办

两名年轻的买办正在交谈。上海开埠后,随着大量洋商的涌入,买办也应运而生。 作为中西贸易之间的媒介。买办们逐渐形成为一个人数众多的群体。这个群体最初多为广东籍人士,后来逐步被江浙籍所取代。

小机车

1874年,上海营商怡和洋行以修马路的欺骗手段, 开始修建了一条上海通往吴淞的铁路。路基修好后,假称“供车路之用铁器”为名,将钢轨和机车运了进来。图为抬着小机车的工人和英国工程师,这种小机车是负责运输枕木和石子的。

看火车

即便是在上海,火车依然是一个非常新鲜的东西,吸引了大批民众前来观看,甚至有人跑了百十里路前来围观。这在当时的《申报》都有报道,这件事甚至催生出了一个专有的名词,叫做“游铁路”。

火车站

1876年12月1日,全长二十九里的淞沪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图为铁路的终点吴淞火车站,站台上挤满了乘客,或蹲或站等待火车到来。

龙华寺

开着汽车前来龙华寺游览的外国人,在他们眼睛里,站在汽车周围的中国百姓还生活在原始社会。

0 阅读:2

老照片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