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李晟死了。
在医院的诊室里饿着肚子加班给患者看病时,被人用刀捅死的。
一个无辜的医生,在医院里高喊“救命”,救了无数人的他,唯独救不了自己。
有护士说,那天她还看到李医生在加班,想叫他一起吃个饭,却被他婉拒了。谁能想到,那竟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好好做人,好好做事,好好行医,却没能让自己好好活下来。
太讽刺。
悲剧发生后,网络上关于事发原因传言四起。
有说是因为凶手老婆11年在该院做心脏手术,发生医患纠纷,最终杀错了人。
这个传言,网上最多。
但据北青深一度从多位知情人士处获悉,行凶男子10年内在温附一院并无诊疗记录,其未婚独居,很少有社会交际,并非因医患矛盾引起,目前尚未查明作案动机。
也就是说,这是一场赤裸裸的杀戮,是暴力犯罪。
远不是大家口中所说的什么医患矛盾。
它本质上,就是一场不明是非黑白的滥杀无辜。
和恐怖分子,没有区别。
理性看待医生这个职业,是智慧,也是一种善良。
把医疗行业看成服务业,把医护人员看成服务员,但凡我有任何不满,发火你得忍着,骂你打你也得忍着。
还有就是甩锅。
认为去了医院,医生就必须治好病。
一旦出现手术失败,或者无法治愈,就归咎于医生,不认为是病死的,认为是医生治死的。
很多人喜欢,把医生捧上神坛。
这其实是一种捧杀,也是一种凌迟。
当你抱着巨大的期待,希望医生像神一样能妙手回春,无所不能,那当医生无能为力的时候,你的失望,也会很大。
因此,老叶在此,奉劝各位,不要过度神化医生这个职业。
医生不是万能的,不能解决所有健康问题,甚至他们自己也不能自医。这些年,猝死在救人岗位上的医生,还少吗。
陶勇医生曾说过一段话:在科技不发达的过去,人们错把“巫术”当成医学;而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错把医学当成“巫术”。
医生也是人,不是神。
医生不可能治好所有的病,更不可能救活所有的人。
客观、理性看待医生职业,是智慧,也是一种善良。
李晟医生死后,被追授了优秀。
大概率,李晟医生遇刺会随着对凶手的谴责,和对李医生的歌颂逐渐消失。
再有类似,我们还是会继续歌颂死者,谴责凶者。
鲁迅先生有篇文章《论睁了眼看》,说我们亡国一次,不去想着“光复”,而是赞美“忠臣”;遭辱一次,“不思惩凶”,反而是歌颂烈女。
事件发生后不久,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竟连夜发布了招聘启事。
招聘内容,A涉及招聘护士和文员。
此举,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和质疑。
网友们纷纷表示,在这样一个敏感时刻发布招聘信息,显得非常不合时宜。
甚至,有些冷血无情。
很多人认为,医院应首先对李医生的离世进行深切哀悼和反思,而不是急于填补空缺职位。
这一事件,是偶发还是必然?
如果说人类,得以从历史中汲取什么教训,最深刻的教训大概就是:人类总是一次又一次愚昧地循环犯错。
将一起恶性伤医事件,仅仅归结为某一个体的偶发性行为,是对此类事件的简单化。
也是一种和稀泥的不负责任。
更是对医务工作者生命权的漠然。
许多人都说,都认为,这只是一个偶发事件。
果真如此?
那么,罕见、偶发、频发,如何定义?
这个时代,这些已无法准确定义。
暴力伤医,看似都是独立事件,按时间线连起来,发现此类事件绵延不断。
是患方错了?
还是医方错了?
一定有对错。
但又不该只关注对错。
我们应该追问的是,为什么三番五次的发生?
为什么每次都是谴责再谴责,还是会发生?
因为,问题的根源,一直在。
根源很多,但最主要的一个就是对医生、对医院、对医学的正确认知。
如果根源问题不解决,即便加强安保,暴力伤医案件,也一定还是会发生。
医疗服务,绝不应等同商品买卖。
但是现在,本质上,我们的医疗服务模式,和自由经济市场的商品买卖有什么区别?
我们国家的医疗,目前仍然是国有的公立医院为主导。
但国家对医院有一定的补贴,实质上力度很小。
对于大型公立医院而言,除了纸面上的救死扶伤,更现实的问题是,它需要尽可能的创收,扩大规模,挣更多的钱。
而把历年的暴力伤医统计一下,行凶者,几乎都是因病返贫的底层百姓。
这种情况下,你和患方怎么沟通?
沟通得再好,又能怎样?
钱花了,病没好,牢骚。
钱花了,人没了,一刀。
医患矛盾,其实不必寻找太多理由,过大的经济压力这个矛盾,转嫁到了医院医生身上,就这么简单。
不要总是责备患方不理解医学的复杂性。也不要说什么医生沟通不到位。
所以,不要扯淡。
建议医生口袋常备点辣椒水一类的喷雾剂,紧急情况自保,比什么都强。
最后的话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想改变中国人的精神,因为他认为,单解决肉体上的痛苦,解救不了中国人。
这件事情,直到现在,都任重而道远。
学医救得了中国人吗?
李医生之死,似乎给了一个答案。
但又似乎,仅此一个答案。
人生实苦。善良的人,宁愿相信善良的李医生,提早完成了使命,去享受福报去了。
来源 | 老叶说医,作者 | 叶正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