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跟去年一样,特斯拉挥起了降价镰刀。前段时间,特斯拉中国官方宣布,Model 3最高降价1.55万元,Model Y最高下调0.75万元。“鲶鱼”一动,其他小鱼只能加速游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包括吉利、一汽丰田和哪吒汽车在内的十余家车企,官宣下调旗下车型售价,或是推出限时现金优惠的促销政策。
新年初始便已“开战”,今年价格战的激烈程度,不言而喻。对消费者而言,花更低的钱买心仪的车,实属好事。但从民生发展来看,中国汽车产业不能困于价格战。
1.价格战势必愈演愈烈
可以基本确定的是,价格战在2024年会愈演愈烈。
一方面,中国汽车市场体量,未来不会有太高的增速。2023年,中国汽车销量突破3000万辆,达到历史新高度。但,这是多方共同努力之下达成的成绩,其中有一部分也是价格战刺激之下的需求前置。那么,今年还有多少需求可以进一步挖掘?还有多少刺激政策可以拉动需求?这些都是市场必须面临的严峻问题。
另一方面,往年强力支撑的出租车网约车市场以及单位用车市场,在2023年都已经出现了增长乏力甚至是接近饱和的情况。2023年第二季度,三亚市交通运输局发布通告,决定暂停受理网约车经营许可及运输证核发业务。而济南、温州、东莞和遂宁等地,也纷纷发布网约车饱和预警,提醒从业者谨慎“入场”。可以预见,对公汽车市场体量,今年也难有很大突破。
总之,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体量需求增长不容乐观。不巧,大多数车企都必须卖出更多的车才行。
相关调研机构梳理了77家车企产能,发现仅有20家产能利用率超过60%。有36家车企更是不足30%。按照行业水平来讲,一般汽车产品利用率需要超过60%,工厂才能保持基本的正常运转。也就是说,想要保证公司正常运转,大多数车企都必须卖出更多的车。
综上所述,各家车企势必会下场打响价格战,激烈程度只高不低。
2.产业发展并非理想状态
不可否认,价格战利于消费者,大家可以以更实惠的价钱买到心仪的车。但是,从民生发展来讲,价格战不是妙招。特斯拉宣布降价后,相关媒体报道,官方要求上游零部件供应商降价最多10%。特斯拉的降价,是以牺牲供应商利润为基底。当然,这也是大多数车企的惯用招数。可以理解,但无法赞同。
曾有媒体走访调查,供应商会遭遇主机厂各种办法压价。比如,主机厂会想方设法搞清楚供应商的底细,计算之后只给你一丁点利润来议价。又或是设定合作车型的销量层级,按实际销量支付相应费用。还有,引进非行业的供应商加入谈判,利用鲶鱼效应不断压缩成本。最直接的,当然就是砍人力成本和开发费。
降本指标下来,供应商迫于无奈只有默默承受。为了维护正常运转,供应商也得想方设法降本,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又或是压价下一级供应商等等。如果明面上的降本工夫效果不理想,最后可能“开刀”的就是人工薪酬。总之,价格战让整个汽车产业链的商家,都很难赚到可观的利润。
事实也的确如此。根据中汽协的数据以及相关媒体的调研,2022年汽车制造业整体利润率为5.73%,去年前十个月则下滑到4.9%,而同期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利润率是5.67%。汽车制造业的利润水平,已经下滑到整个规模以上工业领域的平均线以下。显然,这不是一个理想状态。
3.努力学习日本做大做强
中国汽车产业最理想的模样,是日本汽车业。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汽车产业价值1万亿美元,是手机+电脑+通信设备三大市场的总和。而以丰田为首的日本汽车制造商,总资产规模达到7000亿美元,位居世界汽车产业第一名。而由此衍生的汽车零部件规模价值,也是全球第一。在日本世界五百强企业里,60%以上都是汽车和汽车配套企业!
强大的日本汽车产业,带来最直接的民生福利,就是工人薪酬十分可观。日本汽车产业工资最低岗位,是电气机械加工工人,年薪约为370万日元,折合人民币接近18万元。汽车公司社员普通岗位最高年薪,大约690万日元,折合人民币33万元左右。而中国一个普工,算上加班一年可能也就10万元出头,公司职员工资也高不到多少。
与此同时,日本汽车产业还积极推动了第三产业发展。围绕一座汽车工业园区,可以兴建快递、餐饮和便利店等等,其他产业也能享受日本汽车业的红利。所以,中国汽车产业必须要做大做强,而且是全世界范围内的,这才是一个最理想的发展状态,而不是窝在屋里自己人打自己人。
做大做强,唯有出海。趁着新能源浪潮,中国汽车产业扬帆出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