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曝出,理想汽车对其海外扩张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理想汽车决定放缓其海外扩张步伐,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国内市场。
相关媒体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理想汽车管理层认为出海需要做更充分的准备。理想汽车未来推出的海外版车型将针对当地消费者进行专属设计,与国内在售车型版本存在一定区别。
一位接近理想汽车销售体系的人士表示,理想汽车管理层还认为,在宏观经济环境趋紧、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公司更需要聚焦资源、主攻国内市场。
最近几年“出海”似乎成了车圈中的热词,各大车企纷纷加速布局海外市场。甚至在那些耳熟能详的全球知名车展现场,也经常可以看到中国品牌汽车的身影。结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我们可以对2024年上半年汽车出海规模有个简要了解。
2024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总量为279.3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0.5%;其中乘用车出口233.9万辆,比2023年上半年增长31.5%;商用车出口45.4万辆,比2023年上半年增长25.7%。
就在中国汽车走出去的势头尤为迅猛的当下,理想汽车选择放缓计划背后透露着怎样的信号呢?下面就让我们跟您聊聊中国汽车出海,到底是该快还是慢呢?
2024年上半年,我国汽车销量达到1404.7万辆,同比增长6.1%;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汽车制造业收入47672亿元,同比增长5.1%。销量、收入增长,但利润率却仅为4.98%,低于下游工业企业利润率6.4%的平均水平。
2014年—2023年间,中国汽车行业当期利润率从8.99%一路下滑至5.0%,而今更是跌破5%,这样的下降足见汽车企业盈利压力之大。
结合2024年上半年财报,我们可以看到多家自主品牌企业净利润出现大幅下滑。其中,广汽集团归母净利润同比“腰斩”,为15.16亿元;同样几近“腰斩”的还有东风集团,上半年净利润仅6.84亿元,同比下降47.95%;北汽蓝谷归母净利润则为-25.71亿元,同比下滑29.88%。
2023年表现突出的理想汽车上半年净利润也同比下滑47.40%,仅16.95亿元。根据相关数据,中国18家上市车企上半年净利润总和仅488亿元,这样的数字不足丰田汽车的一半。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逐步成熟和竞争的加剧,车企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得不采取降价促销的策略。这种“以价换量”的方式虽然在短期内提升了销量,但长期来看却压缩了利润空间。
特别是从2024年农历新年之后,中国市场价格战持续升级。比亚迪提出“电比油低”概念,把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打到8万以下,长安、五菱、哪吒等多家车企纷纷跟进,或上新价格更低的入门版车型,或进行价格下调等动作。
据了解,在2024上半年有数十家车企、近40个汽车品牌共128个车系宣布了优惠、补贴或降价政策,这直接导致了行业整体利润的下滑。
在我们看来“价格战”的本质是市场供需的矛盾,也就是供大于求。正因如此,面对国内市场竞争的激烈,出口外销成为不少车企的突破方向。
在国内市场竞争加剧的当下,越来越多中国品牌将目光放到了海外市场,中国汽车出口量也连创新高。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汽车出口量491万辆,同比增长57.9%,首次跃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量120.3万辆,占汽车总出口量的24.5%。
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容量十分庞大。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新能源汽车市场长期展望》报告预测,经济转型情景中,2027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年销量超过3000万辆;2040年进一步增长至7300万辆,分别占当年全球乘用车新车销量的33%和73%。
从销量体量来看,欧洲和美国仍然是中国之外最大的两个新能源汽车市场。欧洲今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预计将达300万辆,2025年有望突破400万辆,美国市场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约为180万辆;2025年有望增至240万辆。
结合车企公布的数据来看,在整车出口方面,奇瑞一直以来都有着较为优异的表现。2023年奇瑞汽车全年对外出口量更是达到了93.7万辆,占据中国汽车出口量的近20%。
奇瑞在海外市场布局得很早。该公司于2001年便把“风云系列”汽车出口到中东的叙利亚,并在此后开始大规模进军国外市场。不但在中东地区打开了市场,他们还慢慢站稳了东欧、西欧、北美、南美等市场。
除了奇瑞汽车,在整车出口方面,MG品牌可以称之为一匹黑马。2023年MG品牌全球销量超过84万辆,其中近40万辆是在发达国家市场售出,这一成绩让MG成为中国汽车出海的佼佼者。
不久前的2024年巴黎车展现场,来自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品牌——AITO 9(国内的问界M9)凭借着出色的性能表现和独特的设计风格,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和媒体的关注。在车展开启预售后仅短短1分钟内,订单量便迅速突破了1.3万台,这无疑证明了中国品牌强大的市场吸引力。
虽然海外市场广阔,但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而言也充满了挑战。特别是今年以来,欧美陆续挥起“关税大棒”。今年5月,美国白宫发布信息称,2024年,中国电动汽车出口到美国的关税将从25%提升至100%。
6月12日,欧盟委员会发表声明称,拟从7月4日起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欧盟将在目前10%的关税基础上,对来自中国的进口电动汽车拟征收临时反补贴税,上汽、吉利和比亚迪三家车企面临的加征关税税率分别为35.3%、18.8%和17%。
10月4日,欧盟委员会发表声明称,已经通过了对于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的投票表决,将于10月30日前公布反补贴调查的最终结果和具体实施措施。
巴西作为中国汽车出口的主要市场,2015年以来对新能源车进口有着关税减免的政策,但2024年开始也宣布对新能源车进口实施阶梯税率。
即便面对关税壁垒,欧盟依旧被看作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主要目的地。首先,30%左右的关税,可能在未来被中国电池成本的下降覆盖掉90%左右。 其次,从竞争格局来看,中国主打的平价车型在海外目前没有太多强有力的竞争者。同时,欧美企业还在放缓自身的电动化脚步。
与此同时,中国车企也在通过向海外布局产能,来规避贸易壁垒。比亚迪、吉利、长城、奇瑞、上汽、广汽等头部自主品牌,目前都已在海外投资建厂。
以广汽集团为例。该公司目前已在非洲、东南亚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建设组装工厂,其中尼日利亚、突尼斯工厂已实现首批车辆下线交付。广汽埃安泰国智能工厂也已于2024年7月正式竣工投产。
截至2024年7月份,在东南亚地区,已经投产的中国企业新建海外总年产能约为50万辆。如果再加上可以代工中国品牌的本地组装厂的产能,这一数据高达140万辆。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中国汽车早期发展阶段,就有不少车企选择走出去。但因为质量、技术等问题,让老外对中国汽车留下了些许不太好的印象。
在力帆520于早在2007年初入俄罗斯的市场时,很快凭借低廉的价格受到了俄罗斯人的欢迎。然而,由于产品质量问题不断,不仅导致力帆品牌草草退出了俄罗斯市场,甚至还让当时的俄罗斯用户对整个中国汽车产生了一定的厌恶心理。
中国车企急于走出去,寻求更大的增量市场可以理解。然而,若不顾产品质量和自身盈利空间进行恶性竞争,相关车企在海外市场也必定不会走得长远。
还未“出海”的车企也不必着急,随时关注国际市场的动态和机遇,适时调整出海战略,为未来自家品牌的全球化发展奠定一定基础。毕竟,有句老话说得好“跑得快不一定赢,不跌跟头才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