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渠是我党德高望重的领导人之一,他为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在感情上,他还是一位深情之人,他虽与夫人朱明的年龄相差34岁,但仍无法阻挡他们之间的爱情。
1938年,19岁的朱明怀着对革命的热情朝着延安方向出发,可走到半路,就被国民党所设的关口给拦了下来,因为他们规定,但凡要走这条路的年轻人,就必须有军政机关护照才能通信。
朱明以去西北联大读书为借口,仍不能过关,只好回家等待机会。
不久,抗战爆发,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办事处主任林伯渠接到了一项任务,那就是输送知识分子到延安去。
与此同时,朱明也来到了重庆,她通过上层关系近距离接触到了中共代表,并听了他们的演讲深受触动。期间,朱明第一次从别人的口中听到了林伯渠的事情。
1939年,朱明有幸见识了林伯渠的演说风采。那时,林伯渠正在接见英国参赞,大义凛然地痛斥国民党是造成十年内战的主要元凶,为了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不得不与之进行争斗。
听了林伯渠的话,朱明深受震撼,此后林伯渠的每场演说她都要去听。后来朱明回忆说:“他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大量青年,他的演讲,更加强了我去延安的决心。”
就这样,林伯渠很快就注意到了这个女孩儿,并将她带到了延安。
这年春天,朱明进入专门培养妇女干部的中国延安女子大学读书,其间,她与林伯渠一直保持着频繁的联系。
时间很快就来到了1945年,林伯渠迎来了60大寿,中央领导人纷纷送上了祝寿礼物,而朱明则将自己送给了这位帮助自己走上革命道路的恩师。
朱明深爱着林伯渠,婚后她成为了一名好妻子,尽心尽力地照顾着丈夫的生活起居。
由于年龄越来越大,林伯渠的胃口也越来越不好了,朱明便将每顿饭都做得非常仔细。新中国成立后,生活条件慢慢变好,她还查找资料专门为林伯渠定制了食谱。
在朱明的贴心照顾下,林伯渠的胃口果然变好了很多。可在1960年,身体逐步好转的林伯渠却因心脏病突发撒手人寰了。
噩耗传来,全党悲痛,朱明更是痛不欲生,一连数天,她都呆呆地坐在丈夫生前的书房内,一待就是一两个小时。悲痛过度的她,还向组织提出了一个请求:将火葬改为土葬。
当时,中央领导人已经全部通过了火葬的提议,每个人都在倡议书上签了字,林伯渠也不例外。可眼下朱明却异常坚持,让处理林伯渠后事的有关部门非常为难。
为此,邓小平专门召集了有关人员开会,但经过商议,大家都觉得应该支持中央的火葬工作。为了说服朱明,杨尚昆亲自开导,但依旧没有效果。
杨尚昆回来时对朱德汇报说:“朱明根本听不进去,我只好郑重告诉她,实行遗体火化是组织的决定,不是家庭问题。你要冷静思考,不要冲动。”
或许是杨尚昆的话起了作用,朱明想通了,后来承认错误说:“当时我确实有些失态,很不应该。”
虽然接受了火化,但朱明内心的痛苦依旧没有减弱。为缓解对丈夫的思念,朱明在自己的卧室中挂了一幅两米多高、一米多宽的林伯渠画像。
每个看到这幅画像的人都觉得震惊,但朱明却不以为然,说:“大有大的好处,不容易拿走,我能天天看到他,想念他。”可见,朱明对林伯渠之情深。
就这样,怀着对林伯渠的思念,朱明独自生活了一年时间。1961年,她被人发现时早已停止了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