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历堪比元帅的周士第,为何仅授上将?晚年:只怪当初立场不坚定

同巍聊历史 2024-01-11 14:20:05

1955年9月27日,在怀仁堂,正在举行首次大授衔仪式,周士第将军被授予上将军衔。

在五十七位开国上将中,他不仅是一名老党员,而且名声打出去的也最早。

加入党组织的同一年,他就在省港大罢工运动中大展身手,名噪一时。

可以说纵观整个革命历史,他的起点是极高的。

而且一生戎马征战,为民族独立与解放做出卓越贡献,还被毛主席称赞有无产阶级共产主义的坚决性。

但最后授衔时,与他同资历,甚至还比不上他的其他同志,很多军衔都超过他,被授予元帅、大将。

对此,他后来曾在回忆录中自责地写道:

南昌起义后立场不坚定,历史上有“污点”。

这中间究竟有何缘由?他为什么说自己立场不坚定、有污点?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

浴血奋战,党心不移

1923春天,周士第怀着满腔热血从家乡离开,北上来到革命气氛浓厚的广州。

在这里,他与共产党员徐成章等人结识,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在第二年正式入党。

加入党组织不久,就遇上陈炯明趁机大举进攻广州,周士第和徐成章带领一部分兵留在广州。

六月份,省港大罢工爆发,中共两广区委迅速开展部署,周士第任铁甲车队队长,带兵前往保护群众。

这次罢工规模大,斗争激烈,铁甲车队就成为民众的坚强后盾。

在示威游行中,车队总是让群众走在前面,自己走在后面,一方面是声援,另一方面是为严密监视周围情况,能够在敌袭时第一时间保护群众。

随着罢工的深入,带领车队对香港进行封锁,以防陈炯明残部逃脱。

眼看无法逃离,其残部便抱着鱼死网破的心态,将驻地的纠察队包围起来,想要同归于尽。

周士第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带着铁甲车队四十多人赶到现场。

他指挥车队和工人纠察队,英勇地抗击着有备而来的敌军,最终打退敌人进攻,坚守住了沙鱼涌阵地。

这次战斗有力地保卫了省港人民群众的大罢工,让他深受群众爱戴,班师回广之后,民众还自发地为他举行一场慰问活动。

铁甲车队

多次革命实践,使得两广中共区委逐渐认识到,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多番考量下,周恩来最终决定以铁甲车队为基础,叶挺任团长,组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其中周士第任第一营的营长。

之后,国民政府决定出师北伐,消灭军阀。考虑到出师首战对全军士气的影响,中共两广区委认为第一战一定要打得出彩,打得漂亮。

多番思量之下,最终决定让叶挺带领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锋,向湖南进军,打响第一枪。

战争动员会上,为鼓舞全军士气,周士第作为第一营营长,带头留下家书、衣物和余钱,彰显其为革命视死如归的决心。

在他的表率作用下,队员们深受感召,满怀激动地写下一封封家书,誓要将军阀打得落花流水,瞬间士气大振。

北伐中,他率领第一营的战士们一马当先,不多时便直逼重镇武汉,给敌人带来极大的威胁和震慑。

由于在战斗中的突出表现,当时人们都称其为“北伐先锋的先锋”,第四军独立团也被称为“铁军”。

1927年,正当大革命轰轰烈烈地进行之时,蒋介石、汪精卫却相继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制造白色恐怖,导致国共合作破裂。

为了挽救革命,中共中央决定发动南昌起义,南下广州,二次北伐。

当时,周士第所在的第四军第二十五师统归张发奎指挥。对于他这种有着优秀军事能力的将领,张发奎等高层自然是想方设法拉拢过来。

所以,在南昌起义爆发前夕,张发奎委派第二十五师师长李汉魂找到他,威逼利诱希望他不要跟共产党走,结果周士第不为所动。

还愤慨地表示:

“第四军在北伐中能打胜仗,张发奎能有今天的地位,是由于有共产党的帮助、共产党员的英勇牺牲。

你们今天跟着汪精卫反共、分共,只能是死路一条!”

李汉魂劝说不成,反被说得哑口无言,最后无功而返。

起义失败,革命之心动摇

不久后,南昌起义爆发的消息传来,他立即找到上级党组织派来主持起义的聂荣臻,与其会合,共同讨论起义计划。

最后两人敲定趁部队午睡时,以出外打猎的名义将队伍拉出驻地,到达德安车站,集中赶往南昌,并决定:

如遇阻挠破坏起义者,坚决镇压;如遇追赶拦阻之敌,坚决消灭。

这么大的动静,国民党不可能察觉不到。

当殿后的七十三团走到德安车站以北时,张发奎便亲自带着卫队追来。他站在车上鸣枪示警,试图命令战士们回去。

但是周士第在队伍中的威信远大于他,七十三团不仅对他置若罔闻,反而团结一致朝他开枪。

张发奎没料到会是这样的场面,顿时吓得仓皇逃走,只留下车上五六百卫队营的人在车站火拼,最终被打得全部缴械投降。

聂荣臻、周士第率三千多人的起义部队顺利到达南昌。得知他们的到来,周恩来十分高兴,

“我们原来没想到这样顺利,你们竟然把二十五师大部分都拉出来了。”

随后,党组织将这部分起义部队进行整编,以第二十五师的编制归属第十一军建制,由周士第担任师长,下辖三个团。

在南下途中,周士第率领二十五师始终承担着全军后卫的职责,不仅要掩护整个部队的行进,还需承担数百名伤病员和大量武器的安全转运工作。

起义军主力顺利抵达潮汕后,在朱德指挥下,周士第与二十五师留在大埔县三河坝地区,牵制敌人,确保主力部队能够顺利南下。

当到达三河坝后,一眼望去,他发现此地地形对我军极为不利。一旦战斗打响,队伍将面临背水一战,处境会极为艰难。

因此他当机立断,命令部队迅速转移到对岸的东文部一带,并迅速布置防线。就在他们刚刚部署完毕之际,敌军大批兵力便汹涌而至。

当时,他并不知道南下的起义军已经遭遇失败。他深信只要能守住三河坝,就能为主力军争取更多的时间。

因此,他率领二十五师不惜一切代价,与敌人血战了三天三夜。

但由于敌军人数众多,终不敌,最终东文部、笔枝尾山被敌人占领,二十五师陷入包围之中。

这时,周士第觉得不能再继续与敌人拼死纠缠,再打下去将会全军覆没,便决定带领队伍退出战斗。

当他们准备赶去与主力汇合时,遇见从潮汕退下来的起义军官兵,才知道汕头、潮州已经被敌人占领。

他看着眼前所剩无几的部队,心中感到一丝迷茫,萌生出抛下部队寻找党组织的想法。

他觉得:“现在的情形下只能去找组织,有了指示一切就好办的多了。”

但朱德对他这一想法严厉呵斥:

“你就这样走了,让部队怎么办!你让同志们怎么想!这种行为是极其不负责的,我绝不同意!”

已经萌生悲观情绪的周士第,听不进去朱老总的劝诫和批评,最终还是选择跟着李硕勋离开。

就这样,他离开大部队,到达香港。与组织取得联系后,他又不幸感染疟疾。

但苦于身无分文,幸而遇到张云逸支持他五十元钱,才得以住进医院。

巧的是,其老友陈超鹏刚好从马来西亚来到香港,得知他的病情后,便邀请他去马来西亚治病,他也因此和党脱离了联系。

照之前的情况来看,他对党的忠诚不容置疑,但或许是当时香港也处在白色恐怖之中,联系不便,他离开时并未告知党组织。

他将这视为自己革命路上的一大污点,晚年曾坦言:无产阶级立场不坚定,南昌起义失败后动摇了。

这一次的选择使得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未曾抛弃部队离开的朱德、陈毅,以及当时还是连长的林彪都被授予元帅军衔,而他仅授上将。

病愈归来,默默无闻

在海外治病期间,周士第内心依旧牵挂着国内革命。

病愈后,当他得知邓演达在组织反蒋的第三党时,便再也忍不住自己躁动的心,于同年冬回到上海,加入黄埔革命同学会。

1933年福建事变爆发后,他终于得到与红军代表接触的机会,向他们表达自己回归部队的心愿。

历经周折,一年后,周士第终于到达瑞金,被组织分配到红军大学训练部当军事教员,并在第二年重新加入党组织。

组织曾多次明确,“周士第同志的党龄从1924年起连续计算”,以这种方式肯定他在党外从事的革命活动。

但因为当时在起义失败后他抛弃队伍离开,一些干部对其仍抱有怨言,就导致他本人不怎么能服众。

所以他后来的经历就相对之前略于平淡,或者说,一直没能很好地发挥好自己的才能。

因此在后来授衔时,中央考虑一方面,华北军区虽也有野战军,但论其实力、规模以及所打出的战役来说,都无法与一野相比较。

所以也就再没有选出一名大将的必要,有一位元帅就足矣。

另一方面,华北军区三兵团,实力最强劲:最能独当一面的,无疑是一兵团。

当初出于万全考虑,组织让徐向前担任总指挥,率一兵团在山西与阎锡山缠斗,周士第将军则一直作为副手。

好不容易等到进攻太原时,徐元帅积劳成疾旧病发作,无法指挥作战,应由他接过指挥大展身手,中央又调来彭德怀接替。

因为当时一野兵力平定西北稍显不足,要借用华北的军队,所以彭老总一边来太原考察部队,一边以军委副主席的身份坐镇,指挥作战,这就使得他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

他自己对当时抛下队伍一直心中有愧,对部分事情就不争不抢,一直默默无闻。

后来,授衔时有一些同志对自己军衔不太满意,还闹过几通,他却没有丝毫怨言,反而觉得很满足。

结语

只能说,在那个能人辈出的时代,周士第将军虽然有资历、有能力,抛离队伍的行为确实让他心中有愧

至于授什么军衔,他也未曾计较过这些,对其来说,荣誉不过身外之物。

他一直保持着朴素谦虚的作风,曾严词拒绝有关部门为他准备的新家具。

最后还是老战友萧劲光到家中做客后,向上面反映他家里的沙发塌陷严重,不成样子,他这才答应换个新沙发。

周士第将军戎马一生,为革命以及解放后的国防建设做出的贡献不容忽视,是一位值得我们永远尊敬的人。

-END-

【文|过冬】

【编辑|长庚】

1 阅读:278

同巍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