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就在中国新能源车企高歌猛进,全球市场份额一路飙升的时候,一盆冷水当头泼下——欧盟出台新规,要求出口到欧洲的中国电动车电池,报废后必须运回中国处理。
信息来源:《欧盟新电池法案,对我国新能源究竟是机遇还是挑战?》,光明网,2024年4月9日。
消息一出,舆论炸锅。
有人说,欧盟这是在“搞事情”,明摆着要“卡脖子”;也有人说,这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太快,动了别人的蛋糕,招人眼红了。
但不管怎么说,欧盟这一记“回马枪”,的确给势头正劲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特别是领头羊比亚迪,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那么,中国企业会如何应对呢?
欧盟的操作早在2023年,欧盟就通过了相关的法案,要求进入欧盟市场的电动汽车电池必须获得“数字电池护照”或“碳足迹声明”,否则将被拒之门外。
当时,就有不少业内人士分析,欧盟这是在为限制中国电动汽车电池出口埋下伏笔。
果不其然,欧盟的“后手”接踵而至。
今年4月,欧盟再次出台新规,允许其他国家的电池进入欧盟市场,但设置了一个硬性条件:电池报废后,必须由生产国负责处理。
表面上看,欧盟的理由冠冕堂皇——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就是想用这种方式给中国企业上眼药,限制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场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锂电池产业发展迅猛,产品凭借价格和性能优势,迅速占领了全球市场,这也让一些国家感受到了威胁。
欧盟这波操作,说白了就是想“两头堵”:既想通过设置技术壁垒,限制中国电动汽车电池进入欧盟市场,又想利用电池回收问题,给中国企业增加成本,削弱其竞争力。
而此举对中国新能源车企来说,接受“电池回运”的规定,意味着成本飙升,利润空间被压缩,但如果不接受,就可能失去好不容易打下的欧洲市场。
但不可否认的是,电池回收,则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国企业必须跨越的一道坎。
中国虽然是新能源汽车产销大国,但电池回收体系尚不完善,回收率不高,这其中既有有成本原因,还有管理方面的原因。
从成本层面来说,电池回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设备购置、技术研发、人员培训等,而回收收益却相对较低,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涉足电池回收领域。
而从管理层面来说,目前国内的电池回收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监管力度不够,导致一些企业非法回收、处理电池,造成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
那么,面对欧盟如今的“组合拳”,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又该如何突围?
中国车企如何突围?面对挑战,我们有能力也有底气,把它变成一次“弯道超车”的机会!
中国在电池回收领域并非毫无建树,早在1990年代,中国就开始布局新能源汽车,并同步开展电池回收技术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在电池回收技术、设备和工艺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
像比亚迪、宁德时代这些龙头企业,已经开始自建电池回收工厂,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重要的是,中国不断加大对电池回收技术的研发投入,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力争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
当然,中国电池回收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回收网络覆盖面还不够广,回收渠道还不够畅通,消费者参与回收的积极性还不够高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创新回收模式,加强宣传引导,共同推动电池回收体系的健康发展。
相信未来,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一定能够克服困难,战胜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为全球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力量!
但话说回来,电池回收这块“肥肉”,可不止中国企业盯着。
全球角力电池回收据测算,到2025年,全球锂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将达到230亿美元,到2030年将超过1000亿美元,市场潜力巨大。
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加快技术创新,完善回收体系,就能够将电池回收打造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在未来的全球电池回收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放眼全球,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也都把电池回收视为新能源产业竞争的“下一个赛点”,纷纷摩拳擦掌,想要在这个领域抢占先机。
美国人一贯喜欢“技术为王”。为了在电池回收领域抢占技术制高点,他们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又积极吸引全球优秀人才,试图打造“电池回收技术梦之队”。
比如,特斯拉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领军企业,早就开始布局电池回收产业,他们在内华达州建立了自己的电池回收工厂,并且开发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电池回收技术体系。
信息来源:《特斯拉:让汽车“自己出去赚钱”》,光明网,2024年6月14日。
很显然,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在电池回收技术上保持领先优势,从而掌控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命脉”。
而日本在环保领域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早在 2001 年,日本就制定了《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要求汽车制造商必须回收利用废旧汽车,其中就包括动力电池。
经过多年的发展,日本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电池回收体系,从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到回收网络、处理流程,都非常成熟。
相反韩国人则擅长“后来居上”。虽然在电池回收领域起步较晚,但韩国政府不仅在国内大力推进电池回收产业发展,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共享技术和经验。
比如,韩国最大的电池制造商 LG 化学,就与美国通用汽车合作,共同开发新一代电池回收技术。他们的目标是,通过强强联手,快速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在全球电池回收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很显然,电池回收,是一场持久战,也是一场必胜之战。
中国企业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体系建设为保障,化挑战为机遇,变废为宝,将电池回收打造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新优势,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笔者认为我相信,未来中国不仅是新能源汽车的制造大国,也将成为新能源技术的创新中心和产业高地,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