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在访谈中表示,我在德州仪器学到了很多很多,我是技术出身的,但是我发现这个技术出身你要跟得上技术的发展,这个很重要。而且我可以说,在科技事业里面,当经营的、当CEO最好的,恐怕还是技术出身。
假如说不是的话,也要跟上技术发展。即使是的话,也要跟上技术发展,因为技术是一直在进步的。
技术出身的企业高管技术出身的高管,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动向是非常敏感的。拿张忠谋举例,他在德州仪器退下来之后,来到了中国台湾,担任工研院院长的职位。
但是他发现,在全球的半导体行业当中,拥有芯片制造能力的企业屈指可数,但是拥有芯片设计能力的企业却非常多。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以英特尔、IBM、德州仪器、应用材料公司为首的IDM产业模式,从芯片设计到制造销售都是自家的企业负责,其他企业参与不进来。
而那些只有设计能力的企业,想要找这些国际大厂制造芯片,一方面是成本下不来,另一方面就是生产线的优先级很低。
张忠谋就打算创办一个芯片加工的工厂,专门服务这些只有芯片设计能力的企业,不会涉及芯片设计领域。
于是他拉团队买设备,创办了台积电。
刚创立的台积电,急需要一个打出国际名气的机会。
这时候正好碰上英特尔的CEO换成了格鲁夫,格鲁夫跟张忠谋关系比较好,知道张忠谋创立了新晶圆厂,便把英特尔的部分芯片订单给到了台积电制造。
有了英特尔给台积电背书,短时间内全球各地区大大小小的芯片设计公司全冒了出来,都来找台积电制造产品。
随着技术和规模一步步的扩大,台积电招揽到了许多精英人才。靠着这些技术人才,台积电开创了许多技术专利,在技术发展上面打败了IBM、打败了英特尔,成为了全球晶圆加工企业的龙头老大。
台积电的成功,跟张忠谋的管理有着直接关系。
在中国企业当中,技术出身的领导人不多。虽然数量不多,但是水平一等一的强。
首当其冲的就是张汝京和中芯国际,张汝京也是在德州仪器出身的技术工程师,他在德州仪器的时候,顶头上司就是张忠谋,但是他们两个人的地位悬殊,张汝京基本上没有机会跟张忠谋对话。
张忠谋在台湾创立了台积电之后,张汝京也来到了台湾,在世大半导体担任总经理,并且张汝京还打算将企业的工厂建设在中国大陆,逐步往大陆发展。
台积电知道以后,便打起了收购世大半导体的主意。找张汝京协商,张汝京不同意。然后台积电绕过张汝京,用丰厚待遇说通了除张汝京以外的所有董事会成员,并购协议生效。
张汝京知道之后已经没有回旋的余地了,于是他带领着家眷北上来到了大陆,在江上舟的帮助下在上海创立了中芯国际,跟随他一起回来的,还有一批来自于德州仪器、世大半导体、台积电的工程师。
中芯国际刚起步的时候,国内的上下游供应链发展缓慢,与中芯国际的技术水平不匹配。于是张汝京就让中芯的技术团队跟着合作商一起研发设备,设备研发完成之后,中芯国际积极进行测试。一旦发现问题,双方的技术团队就碰在一起解决。
并且张汝京还为员工着想,他在中芯国际周边建设员工宿舍、操场、医院、商场之类相应的配套设施,尽最大努力帮助员工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
这就是在技术领导人身上的一大特点,优先抱团去解决技术问题,而不是把问题都推给合作商,自己只负责赚钱。对于手下的员工,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去解决他们在生活方面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让员工感觉到尊重,心里不会有落差。
多领域出身的企业高管对于那些不是技术出身的人员来管理企业,必须要有极强的学习能力来不断弥补自己对于这个行业的认知,要用自己对于这个行业的深刻理解,来让手下的员工信服你。简单来说,就是要让自己的能力服众。
这里就要提到跟张汝京一起建立中芯国际的江上舟。
江上舟是政府官员出身的企业高管,他曾经是海南三亚的副市长,一手将百废待兴的海南三亚,打造成了享誉国际的知名度假村,成为了中国旅游行业的标签城市。随后调入了上海市,担任上海市经委副主任,紧接着又升迁到上海市副秘书长等国家高层职位。
他在上海担任政府管理层的这些年当中,帮助张汝京建立起了中芯国际,又去美国硅谷做演讲,号召在外的留学生回国发展。在一次半导体大会上面,他见到了尹志尧,并且说服了已经在美国应用公司材料退休的尹志尧回国发展,重新带领技术团队研发国产芯片制造设备。
江上舟是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的通信专业博士,虽说是通信专业出身,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他对于集成电路产业并不是很了解。距离美国工程师基尔比发明集成电路的时间,也才刚刚过去了30年。
还是在他去参观技术展览的时候,看到了芯片对装置控制的精密程度,这才让他意识到,半导体产业在未来,一定会将全球的科技带入下一个技术时代。
他也不太懂这种技术,也不是开发这种技术的工程师,但是他最喜欢的就是学。江上舟让身边的人给他买大量相关领域的书籍,通过书籍来了解这个行业。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去请教那些行业的从业者。
当他对这个行业有了一定了解之后,他就把心思打在了其他人的身上。既然自己不懂技术,不能给国家发展相关的技术,那么我们就找那些懂的人来发展不就好了。
于是他开始坐飞机在国外四处奔波,找寻那些懂技术,有意回国发展的技术人员。
在这种环境下,江上舟凭借着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许多在美国大企业工作过的华人回国发展。
帮助张汝京打通国家层面的政策扶持,将中芯国际落户上海;帮尹志尧打通国家层面的政策扶持,给他拉投资,在上海成立中微半导体。
江上舟和张汝京两个人,一个来自于中国大陆,一个来自于中国台湾,这也就代表了中芯国际内部的两个体系,大陆派和台湾派。
在中芯国际与台积电签署和解协议之后,张汝京引咎辞职,离开了中芯国际,担任中芯国际第二任董事长的王阳元,也将中芯国际交给了江上舟管理,江上舟成为了第三任董事长。
他担任董事长之后,将中芯国际的业务板块转型为晶圆代工,保住了中芯国际的基本盘,也为中芯国际理清了未来的发展思路。
几年之后,江上舟因为癌症复发,抢救无效去世。
江上舟去世之后,中芯国际内部的大陆派和台湾派开始内斗。大陆派主张发展技术,台湾派主张扩充生产线先搞经济,两派人员谁也不服谁,两派的高管也互相看对方不顺眼。
再加上中芯国际的大股东大唐电信,打算扶持大陆派的代表人当中芯国际董事长,这就更加引起了内部台湾派的不满。
最终在国家部门的介入下,将张文义和邱慈云扶持了起来。
张文义是江上舟的同学,也是江上舟比较看好的管理层,而邱慈云则是海外归来的半导体工程师。两个人联手,平息了大陆派和台湾派长达好几年的内部竞争。
中芯国际之所以出现这种动荡的局面,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江上舟去世之后,接替他的管理层,个人能力不够优秀,不能服众。
张汝京不用多说,技术水平和企业管理能力没有一个人敢说不行。
江上舟虽然不是技术工程师出身,但是他懂这个行业,他深知道这个行业对于中国科技的必要性,哪怕是身患癌症,他也要把这个企业做好,也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让中芯国际保存下去。
光是以上这几点,中芯国际内部的台湾派就没有一个人不佩服江上舟的,就算江上舟对半导体的技术从未涉及过,但是台湾派的工程师也没有因此看不惯他,认为他不懂技术,不配领导他们。
反而这些人都坚决执行江上舟的政策领导,就凭借着江上舟把中芯国际转型为晶圆代工,企业获得了盈利这一件事,内部的大陆派和台湾派就无条件拥护江上舟所制定的发展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