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为何不到百年就灭亡?成吉思汗时埋下祸根,子孙从未走出怪圈

醉波看过去 2024-08-20 16:57:24

1227年8月,成吉思汗在六盘山去世,临终前他召集诸子,要求他们保持团结,拥护第三子窝阔台继位。

1229年,在经过了忽里勒台决议之后,窝阔台继承汗位,成为蒙古帝国第二任大汗。

事实上,成吉思汗最初想立的继承人不是窝阔台,而是四子托雷,因为蒙古人有“幼子守灶”的传统,即把幼子作为继承人,而托雷正是他嫡子当中最小的孩子。

但是,随着蒙古帝国版图的不断扩张,成吉思汗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认为,托雷的军事才能固然突出,但缺少治国才能,无法管理这么大的国家,而他的三子窝阔台足智多谋,在治国理政方面比托雷强,更适合作为继承人。

于是,成吉思汗抛弃蒙古传统,转而将窝阔台立为继承人,为了补偿托雷,他将自己的绝大部分财产和兵力让托雷继承,而作为继任大汗的窝阔台,只获得了少量财产和兵力。

当时,成吉思汗直接掌控的军队大约有12.9万人,其中10.1万是托雷继承的。也就是说,窝阔台继承了汗位,而托雷则继承了军权。

成吉思汗的这一行为,为日后蒙古帝国的内乱埋下了祸根,继而引发了黄金家族子孙后代围绕汗位的持久争夺战。

成吉思汗之所以要选择这种遗产继承方式,是基于他相信自己的儿孙们能够团结一致,永远不会为了财富和权力而争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从成吉思汗去世,到窝阔台继承汗位,中间有两年空白期,蒙古是没有大汗的,这主要是因为窝阔台手上没有军权,不敢贸然继位,他想试探一下托雷,于是让托雷代为执政。

托雷不愧是成吉思汗的好儿子,尽管许多人支持他继承汗位,就连窝阔台也表示让位,但他以父命为由拒绝,最终在忽里勒台上拥护窝阔台继位。

然而,窝阔台虽然继承汗位,却对弟弟托雷十分忌惮,1232年托雷在东征途中暴毙,许多史料显示他的死跟窝阔台关系莫大。

托雷去世之后,窝阔台又开始刁难托雷家族,想要夺取托雷的遗产和军队,但在托雷遗孀唆鲁禾帖尼的运筹帷幄之下,没有让窝阔台得逞。

1241年,窝阔台暴毙而亡,没有留下继承人,围绕汗位的争夺战也就此开始。

原本,窝阔台不喜欢长子贵由,打算立三子阔出为继承人,但阔出在1236年战死,他便打算立阔出的儿子失烈门为继承人,但还没来得及发布诏书,他就去世了。

窝阔台去世的时候,贵由正出征在外,他的母亲乃马真皇后为了夺取汗位,便在耶律楚材的建议下临朝称制,前后达五年之久。

在这五年时间里,许多黄金家族成员试图夺取皇位,但都被乃马真皇后挫败,最终她在1246年成功将贵由扶上汗位。

贵由虽然继承了汗位,但托雷家族在唆鲁禾帖尼的带领下,变得愈发强大,她还派人与术赤家族的继承人拔都达成联盟,准备联手争夺汗位。

1248年,贵由在西征途中被拔都派人毒死,汗位因此空缺,唆鲁禾帖尼便趁机召开忽里勒台大会,由于她已经使用各种手段,取得了多数蒙古贵族的支持,所以她最终将长子蒙哥扶上汗位。

至此,蒙古大汗汗位由窝阔台一系转为托雷一系,但这并不是蒙古汗位争夺战的终点,并且还远未达到高潮。

蒙哥继承汗位之后,地位还是比较稳固的,他的几个同胞弟弟,也就是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都受到了重用,成为镇守一方的大员,各自掌握着强大的军权。

其中,忽必烈被蒙哥指派去总理漠南汉地军事,也就是管理蒙古占领的南方领土,并负责对南宋的作战事宜,旭烈兀受命专注于西征,阿里不哥则镇守蒙古故都和林,负责管理蒙古在北方的固有领土。

蒙哥在位的8年时间里,蒙古在军事上取得了不小的进展,无论是西征中亚和欧洲,还是对南宋的战争,总体上都比较顺利,但蒙哥在1259年远征南宋时,在钓鱼城下暴毙而亡,没有来得及立继承人。

原本,蒙哥的汗位该由儿子继承,但他的几个儿子要么没有军权,要么年纪小,根本没有竞争力,所以都被排除在外。

于是,蒙哥的弟弟们便展开了汗位争夺战,主要竞争者是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因为旭烈兀当时还在西征途中,来不及返回国内。

1260年,忽必烈停止对南宋的战争,在开平召开了忽里勒台,在蒙古贵族和汉族大地主的支持下登上了汗位。

不久之后,阿里不哥也在和林召开忽里勒台,被另一帮支持他的黄金家族成员拥立为蒙古大汗。

就这样,蒙古同时出现了两位大汗,究竟谁才是合法大汗,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于是战争不可避免的爆发。

当时,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军事实力都很强,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争,前后长达四年之久。

一直到1264年正月,阿里不哥这才因为战败而投降忽必烈,忽必烈随即将其囚禁,两年之后去世于大都。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汗位争夺战,严重削弱了蒙古的军事实力,让南宋有了喘息之机,迟滞了蒙古消灭南宋的时间,对蒙古及后来元朝的政治生态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也为黄金家族的子孙做了很不好的榜样。

不少学者认为,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汗位争夺战,是蒙古走向分裂的开始,也是黄金家族内部斗争白热化的表现,四大汗国的形成也与之有着密切联系。

就拿旭烈兀来说,原本他正在西征途中,但听说两个哥哥在争夺汗位,便打到埃及就停止前进了,之后他干脆不回国,而是驻守在波斯拥兵自重。

忽必烈为了消灭阿里不哥,对旭烈兀进行拉拢,他便表示支持忽必烈继承汗位,后来忽必烈消灭阿里不哥,顺势封他为大汗,伊儿汗国就此建立。

尽管忽必烈成为了真正的大汗,但许多人对此并不认同,相继建立了独立王国,除了伊儿汗国之外,另外三个是金帐汗国(又称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这三个汗国都是成吉思汗儿子及其后裔建立的国家。

不管怎么说,忽必烈继承汗位后,蒙古迎来了相对较长时间的稳定发展期,并且一鼓作气消灭了南宋及周边一些国家,建立了以元朝为中心、四大汗国为羽翼的庞大帝国。

然而,蒙古的内斗并未因为元朝的建立而终止,而是愈演愈烈,直到元朝灭亡。

1271年,忽必烈根据《易经》中“大哉乾元”之义,将大蒙古国改为“大元”,意思是伟大的乾元之气,寓意着子孙万代永坐江山。

但是,忽必烈的这一美好愿望,却最终落空。

以元朝的建立作为标志,蒙古大汗转变为大元皇帝,这主要是因为忽必烈从小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在治理国家方面也尽量向中原王朝靠拢,这也是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中原后必经的过程。

尽管忽必烈采取了很多汉化政策,对统治阶层进行改造,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蒙古人,尤其是蒙古贵族阶层的民族性格,即崇尚武力、好斗和嗜杀。

忽必烈还在世时,就爆发了皇位争夺战,这是大蒙古国时期汗位争夺战的延续,以窝阔台之孙海都为首的势力,联合金帐汗国和察合台汉国,向忽必烈的皇位发起了挑战,双方进行了十几年战争,忽必烈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才取胜。

1294年,忽必烈因病去世,原本应该由他去世的嫡长子,也就是太子真金的第三子铁穆耳继承皇位的,但真金的庶长子晋王甘麻剌却表示不服,也想争夺皇位。

当时,铁穆耳和甘麻剌都手握重兵,且都有一大群众支持者,眼看战争就要爆发,御史中丞崔彧却突然发现失传已久的传国玉玺,并将其交给铁穆耳,铁穆耳由此顺利继承皇位,成为元朝第二任皇帝,是为元成宗。

铁穆耳在位期间,文治武功,发展了元朝的国力,减缓了民族矛盾,是个很有作为的皇帝。

1307年,铁穆耳因病去世,由于他没有儿子,所以让侄子海山继承了皇位,是为元武宗。

海山之所以能顺利继承皇位,跟他的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的筹划和拥护分不开,因此他将爱育黎拔力八达封为皇太弟。

两人约定:海山去世后,由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爱育黎拔力八达去世之后,皇位要还给海山的儿子和世㻋;和世㻋去世之后,再传位给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儿子硕德八剌。以此类推,兄弟二人的子孙交替当皇帝。

不得不说,这种想法简直太天真,因为在皇权面前,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大公无私,恐怕没几个人愿意将皇位传给别人,而不传给儿子吧?

类似这样的事情,在中原王朝其实已经出现过很多次了,教训是极其惨痛的,如果海山多读点书,就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了。

海山在位期间,在军事上与察合台汗国瓜分了窝阔台汗国,算是有所成就,但在经济上的举措却很糟糕,因为滥发货币然而人造成元钞贬职,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1311年,海都去世,爱育黎拔力八达继承皇位,是为元仁宗,他也是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在位期间整顿吏治,停止浩大的功臣,限制诸王的权力,进行土地改革,恢复科举制度,国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但是,在皇位传承这件事上,爱育黎拔力八达却违背承诺,将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封为皇太子,并将和世㻋封为周王,贬黜到云南,和世㻋不肯服从,便跑到漠北去了。

事实上,爱育黎拔力八达这种做法,是相当错误的,既然铁了心要将皇位传给硕德八剌,就不该留下和世㻋,不然会留下巨大的隐患。

1320年,爱育黎拔力八达去世,硕德八剌在太皇太后答己及右丞相铁木迭儿等人的扶持下即位,是为元英宗。

硕德八剌继位之后,继承忽必烈遗志,大力发展儒学,对内实施改革,却遭到了蒙古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他在位仅仅两年,就在1323年到上都避暑的时候,被刺客刺杀而亡,死时年仅21岁。

这是元朝历史上影响十分恶劣的一次事件,是政治斗争的惨痛后果,严重削弱了皇帝不可侵犯的神圣地位。

硕德八剌刚死,甘麻剌的长子、真金的长孙也孙铁木儿就率军南下,进入大都诛杀了叛乱的臣子,然后登基称帝,是为泰定帝。

1328年,泰定帝去世,丞相倒剌沙拥立其子阿速吉八为帝,是为天顺帝。

与此同时,元武宗铁穆耳的旧部重臣燕铁木儿与河南行省丞相伯颜分别派遣使者,迎接周王和世㻋与其弟图帖睦尔入京。

结果,图帖睦尔率先抵达京城,元武宗的旧部随即发动政变,杀掉阿速吉八,拥立图帖睦尔为帝,是为元文宗。

对此,和世㻋表示不服,于是在和林自立为帝,是为元明宗。

和世㻋称帝之后,图帖睦尔当即表示,自己并不想当皇帝,是大臣们强行将自己推上皇位的,为此他还下达了一封诏书,说只要哥哥和世㻋回京,他就让位给哥哥。

和世㻋当然不相信了,于是在和林称帝,图帖睦尔非常着急,就派人约他到上都附近的安全地带会面,商谈让位事宜。

两人见面后,图帖睦尔再次表示要让位,以此麻痹来和世㻋,却派人暗中下毒,将和世㻋给毒杀了,可见他之前说的都是谎言,他真是个优秀的“演员”。

这是元朝历史上的又一次兄弟阋墙,原本可以和平解决的事情,却非要弄出人命,可见元朝围绕皇位的争夺战是何等惨烈。

图帖睦尔在位期间,非常重视文教,为元朝的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他任用拥护他继位的功臣燕帖木儿担任丞相,却导致元朝的朝政更加腐败,元朝的统治地位逐渐开始动摇。

1332年,图帖睦尔因病去世,他临死前为了洗刷自己杀害哥哥的罪名,便将皇位传给哥哥的二儿子懿璘质班,是为元宁帝。

但是,懿璘质班只在位两个月就去世了,加之当时权臣燕帖木儿也去世了,一时间竟然没有人主持大局。

最终,在图帖睦尔的皇后卜答失里的支持下,和世㻋的长子妥懽帖睦尔被拥立为帝,是为元惠帝,而他也是元朝最后一位皇帝。

元朝不到百年历史,却出现了十五位皇帝(其中三位是追封),平均在位时间很短,超过十年也只有三位,分别是忽必烈在位23年,铁穆耳在位12年,妥懽帖睦尔在位35年(北元时期又在位2年)。

并且,元朝的每一次皇权更替,都不是那么顺利,还出现了许多次围绕皇位的争夺战,可以说元朝的内斗实在太严重了,这在中原王朝当中也是很少见的。

试想,一个国家的皇权都不稳固,这个国家的发展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事实上,元朝从忽必烈开始,就一直在走下坡路,中间虽然出了那么几位有能力的皇帝,但大多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就被他人取代。

长期的皇权争夺,严重损耗了元朝的国力,也让其从内部开始瓦解,因而影响到全局。

那么,元朝最后是怎么灭亡的呢?

妥懽帖睦尔继位的时候,接手的其实是个烂摊子,政治腐败,贪腐成风,国库空虚,百姓生灵涂炭,总之危机重重。

不过,妥懽帖睦尔还算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他继位之后马上了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暂时解决了元朝的政治危机,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积弊已久的社会矛盾。

1351年,由于遭受沉重的苛捐杂税压迫,加之土地兼并严重等问题,农民生存成为问题,于是全国各地就相继爆发了起义,其中以红巾军实力最强。

当时,元朝财政困难,军备也早已松弛,因此在面对农民起义的时候,妥懽帖睦尔有些力不从心,多数时候只能任其发展。

再加上,元朝内部派系林立,不服从妥懽帖睦尔管理,妥懽帖睦尔便产生了厌倦心理,开始沉迷于声色,听任佞臣上位,不再过问政务,导致局势变得更加混乱。

屋漏偏逢连夜雨,妥懽帖睦尔又遭到了儿子的背叛,这让元朝更加雪上加霜。

原来,在1353年的时候,妥懽帖睦尔将儿子爱猷识理答腊封为皇太子,爱猷识理答腊从小接受儒学教育,立志挽大厦之将倾,他见父亲荒淫无度,便感到非常不满,于是联合地方实力派人物扩廓帖木儿(汉名王保保)起兵造反。

之后,双方进行长期斗争,爱猷识理最终答击败父亲,将父亲的亲信大臣孛罗帖木儿赶走,从而成为了朝堂的实际掌控者。

然而,掌权之后的爱猷识理答,却与扩廓帖木儿爆发了激烈的矛盾,两人开始相互征伐,斗得不可开交。

而就在元朝内部不断征伐的过程中,农民起义军也趁机做大,朱元璋逐渐消灭南方其他割据势力,进而统一南方。

等元廷内斗稍微缓和一点,准备对朱元璋实施打击的时候,却发现早就过了最佳时机,朱元璋已经做大做强,成为南方的庞然大物了。

1368年,朱元璋命大将徐达、常遇春挥师北伐,并打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一路上势如破竹,将元军打得满地找牙。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在面对明军进攻之时,元朝内部的斗争却又愈演愈烈,围绕权力的争夺依然在继续,武将之间也不团结,竟然相互攻打,其结局就可想而知了。

1368年8月,明军攻克大都,妥懽帖睦尔带着妃子、皇帝及文武大臣逃到上都,蒙古在中原的统治结束,史书一般将这作为元朝灭亡的标志,蒙古人之后的历史被称之为北元。

可见,与其说元朝是亡于他人之手,不如说是因为内斗而亡,因为按照历史上中原王朝的发展规律,元朝起码可以撑上百余年才对,可结果却是九十多年就灭亡了,实际统治中原的时间还不到九十年。

看了蒙古的发展历史,我们不得不感叹,从成吉思汗去世后开始,到元朝灭亡为止,蒙古的内斗从未停止,尤其是围绕皇权的斗争,是相当激烈的,这严重阻碍了蒙古的生存和发展。

后来,北元存在了260多年时间里,内斗其实也是非常严重的,导致其先败给明朝,后来又败给清朝,直至最后一位大汗林丹汗投降清朝为止。

1 阅读:372
评论列表
  • 2024-10-21 05:48

    各种原因,自古几个大一统王朝时间都很短,第一个秦朝,还有隋朝,然后就是元朝!

醉波看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