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拒绝探望母亲贺子珍,还与丈夫发生争吵,事后说:我有苦难言

醉波看过去 2024-07-15 16:06:41

1928年,毛主席与贺子珍结婚,在两人持续了十年的婚姻当中,一共生育了三个男孩和三个女孩,一共六个孩子。

毛泽东与贺子珍合影

然而,由于这六个孩子都出生在战争年代,所以他们大多没有留下来,其中五个或失散在颠沛流离的长征路上,或死于硝烟弥漫的战火中,或在异国他乡殒命。

唯一存活下来的孩子,是贺子珍的的小女儿李敏。她出生于1936年,那时候长征已经结束,红军安全抵达陕北,为她提供了安全保障。

尽管李敏活了下来,但她的童却是充满不幸的,因为在她几个月大的时候,她的母亲贺子珍就离开延安,去苏联治病去了,而她则被送到了保育院。

很难想象,一个这么小的孩子,会没有父母在身边,这是何等残酷的一件事。

事实上,贺子珍去苏联的时候,是怀有身孕的,后来她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为柳瓦,这是她与毛主席六个孩子当中,最小的一个。

1938年,柳瓦患上了肺炎,因得不到治疗而去世,贺子珍为此伤心不已,精神状况也变得很差。

1940年,为了缓解悲痛,在贺子珍的要求下,她唯一活下来的孩子李敏,踏上了前往莫斯科的飞机。

自那之后,李敏与贺子珍相依为命,期间两人曾遭遇了许多挫折,但两人之间的母女感情,还是不错的。

李敏与贺子珍在苏联

贺子珍和毛主席之间沟通的桥梁。

尽管在4岁的时候,李敏回到了母亲身边,但她的童年,依然可以用悲惨来形容,李敏是这么形容的:“我的童年就像苦菜一样苦。”

这是怎么回事呢?

李敏来到苏联之后不久,发生了一件大事,苏德战争爆发了,这是二战当中,除了抗日战争之外,最惨烈的一场战争。

由于苏联对德国的入侵,丝毫没有防备,所以整个苏联自上而下全乱了套,连苏联人自己都自身难保,哪里还有人顾得上贺子珍和李敏。

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李敏跟着贺子珍住在狭小的房子里,而苏联的冬天又很冷,经常是零下三十多度,房子里都结了冰,但贺子珍连供暖的煤炭都买不起,也买不起可口的食物,只能领取少量的供给,每天一点点黑面包,连一个人都吃不饱。

所以,李敏出现了营养不良的症状,长得十分瘦小,这样持续了两年多时间。

后来,苏联开始在战场上取得主动,加之后勤得到了改善,于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贺子珍和李敏被送到了专门收留各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家属的“国际儿童院”。

在那里,贺子珍与李敏见到了毛岸英、毛岸青兄弟,他们是杨开慧的儿子。不管怎么说,在异国他乡遇到亲人,也算是一种安慰了。

小时候的李敏与贺子珍合影

不过,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敏还是吃了很多苦,而且差点命丧苏联。

有一次,李敏感染了严重的肺炎,情况非常危急,由于苏联处在战时,医药十分短缺,她得不到有效治疗,一度被医生下达了病危通知书,直至最后被推到了停尸房。

在此之前,贺子珍是亲眼看到亲爱的儿子柳瓦因为肺炎去世的,所以当李敏再次感染肺炎并即将死去时,她的心情是十分低落的。

但是,贺子珍并没有放弃,因为她无论如何都不能失去唯一的孩子了,她强行将李敏从停尸房给推了出来,并声称医院不给女儿治疗,她就自己治疗。

于是,贺子珍将李敏带回家,为了给李敏补充营养,她几乎将家里所有值点钱的东西都给当掉了,然后日夜精心照顾李敏。

或许是贺子珍的举动感动了上苍,不可能的事情最后发生了,李敏竟然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病情好转了,没过多久又完全康复了。

李敏还记得,她醒来的那一天,与母亲抱在一起失声痛哭,那段心酸痛楚的日子,是常人无法体会的。

苏联国际儿童院

本以为身体健康了,日子就会逐渐好转,但灾难很快再次降临。

1943年,“国际儿童院”来了一个新院长,名字叫做玛尕洛夫,这个人是个极端的种族主义者,对他国孩子十分歧视,尤其是黄皮肤的中国孩子。

在玛尕洛夫治下,贺子珍与李敏的日子十分难过,只能忍气吞声。

有一次,玛尕洛夫对一个中国孩子谩骂侮辱,还动手打人,刚好给贺子珍看见了,贺子珍本就性格刚毅,一下子没忍住,就与玛尕洛夫爆发了激烈地争吵,这让玛尕洛夫十分生气,决定报复贺子珍。

后来,在玛尕洛夫的操控之下,以贺子珍精神状况差为由,将其送到了精神病院,并强行为其进行治疗。

贺子珍在精神病院遭受了非人折磨,前后长达两年多时间。在这段日子里,只有七岁的李敏成了真正的“孤儿”,没有专人照顾,能依靠的人,只有两个年纪也不大的哥哥。

一直到1946年年底,罗荣桓和王稼祥到苏联养病,这才得知了贺子珍的遭遇,在两人的解救之下,贺子珍终于走出了精神病院,与女儿李敏团聚。

1947年,经毛主席同意,贺子珍带着李敏回到国内,住在哈尔滨。不久之后,李敏就被接到了父亲毛主席身边,她自此之后就跟着毛主席生活。

毛泽东与李敏

尽管李敏得到了毛主席的疼爱,但逐渐长大的她,依然知道了父母之间的感情波折。

李敏还知道,尽管当年母亲是负气离开毛主席的,但她依然爱着父亲,一直想回到父亲身边,但这件事谈何容易。

尽管如此,毛主席与贺子珍之间,还是有联系的,而起到桥梁作用的人,正是两人唯一的孩子李敏。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毛主席致开幕辞,恰巧那时候贺子珍正在收音机旁收听新闻,当她听到毛主席声音的时候,默默流下了眼泪,后来还大病了一场。

那时候,李敏已经是个大姑娘了,在得知母亲生病之后,感到非常着急,便准备收拾行李前去探望母亲。

毛主席知道这事之后,也感到非常担心,毕竟夫妻一场,总还是有些感情的。

在李敏出发之后,毛主席将她叫来,塞给她一封信,让她转交给贺子珍,她将信收好,然后出发了。

青年李敏与贺子珍合影

让李敏感到意外的是,父亲的信比灵丹妙药还管用,母亲在看完信之后,没两天就病情好转了,等到她即将返程的时候,就已经完全康复了。

毛主席的信全文:娇娇在我身边很好,我很喜欢她。望你保重身体,革命第一,身体第一,他人第一,顾全大局,多看看社会主义建设。

这封信对于贺子珍来说非常重要,不但解除了她的心病,也让她恢复了与毛主席的联系通道。

自那之后,李敏就当起了通信员,多次在毛主席和贺子珍之间传话。

1959年,李敏与炮兵副司令员孔从洲的儿子孔令华结婚之后,毛主席还跟贺子珍在位于江西九江庐山的美庐别墅见了一面,这是两人二十多年来第一次见面。

1963年,由于种种原因,李敏不得不离开居住了十多年的中南海。她不知道的是,她与父亲的欢乐时光就此终结,因为自那之后,她想见上父亲一面,都很困难的,直至父亲去世。

拒绝看望贺子珍,其实是有苦衷的。

李敏离开中南海之后,被安排到国防科委工作,由于见父亲的机会少了,所以她与母亲的来往就变得多了。

贺子珍与李敏及其儿子合影

1972年,李敏生下女儿孔冬梅,在此之前她还生了个儿子孔继宁,她将孔继宁留在身边,将孔冬梅送到母亲身边抚养,以缓解母亲的寂寞时光。

在外孙女的陪伴之下,贺子珍的生活十分充实而有色彩,她的心情也非常好。唯一让她担心的是,在那个特殊年代,女儿李敏和女婿孔令华竟然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虽然生命有保障,但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却很大。

1976年,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敬爱的毛主席去世了,得知消息的李敏悲痛欲绝,贺子珍也难过到几乎昏厥。

那时候,贺子珍居住在上海,李敏为了放心入京,就让孔令华留下来照顾母亲,自己则赴京奔丧。

等毛主席的丧事结束了,李敏又连忙赶回上海看望母亲。那时候,贺子珍郑焦急地等着李敏,一见面就问李敏,“你父亲去世之前,身边一个孩子都没有,你怎么不留下来,陪他最后一程。”

李敏不知道怎么回答,贺子珍哪里知道,在十年动乱时期,李敏见毛主席的次数,加起来一个巴掌都数得过来。给毛主席当女儿,也是有万般苦衷无法诉说的。

不管怎么说,毛主席的去世,对李敏的打击是非常大的,贺子珍作为她的母亲,是她唯一的牵挂了,她不希望母亲再有什么差池,所以精心照顾母亲,哪怕生一点小病也十分紧张。

青年李敏与毛主席合影

而在贺子珍心里,自从1959年见了一次毛主席之后,两人就再也没有见面了,现在毛主席去世了,她真想去北京看看毛主席的遗容,但这件事依然十分困难。

时间来到1979年,经组织批准,贺子珍终于被允许去北京瞻仰毛主席的遗容,当时她坐在轮椅上,被李敏推着去了北京,也见到了毛主席的遗容。

这是贺子珍离开毛主席之后,一家人第一次“团聚”,虽然方式有些特别,但贺子珍依然感到满足。

这一次去北京,贺子珍还在北京301医院住院治疗了疾病,在病情缓解之后,她又回到了上海居住,而李敏则留在北京。

在贺子珍生命最后几年,李敏回去得比较少,都是孔令华在上海照顾她,但这不代表她不关心、敬爱母亲。

1981年,李敏已经有两三年没有回上海了,贺子珍知道她忙,但孔令华却很不满,他几次善意提醒李敏,应该多回来看看,但李敏却始终不回去,这让孔令华十分生气。

于是,孔令华到北京找到李敏,跟她进行了一次严肃对话,但李敏依然不肯回去,为此两人还大吵了一架。

孔令华的孝心让人感动,但他哪里知道,李敏其实也有自己的苦衷。

李敏和孔令华

就在孔令华与李敏吵架的那天,他的同事杨柏泉要带宣传部的同事去参观中南海,但那时候中南海还未对外开放,所以杨柏泉只能找李敏帮忙。

杨柏泉来到李敏家后,见孔令华的脸色不是很好,就问他怎么回事,孔令华连忙回答说,“我们刚才吵架了,你还是帮我劝劝她吧!”

杨柏泉便走到李敏的屋子里,那会儿李敏听到屋子外有人说话,知道有客人来了,所以刚刚起床。

李敏让杨柏泉进来坐下,在问清楚了杨柏泉的来意后,当即给中南海警卫团打了个电话,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但是,杨柏泉并没有急着离开,反而“赖着”不走,还说要留下来吃饭,因为他还没有解决孔令华的问题,所以不打算离开。

李敏便去做饭,等饭菜快要熟的时候,杨柏泉将她脸色好了许多,便到厨房试探性地询问,“听说你跟孔副政委闹别扭了,是怎么回事啊?”

李敏见杨柏泉问了,也不好不说,就将事情的经过说了出来,还告诉杨柏泉,她之所以不去看望母亲,实在是有难言之隐。

这引起了杨柏泉的好奇,便追问究竟是怎么回事,李敏本不打算问答,但考虑到自己再不说出真相的话,恐怕会引起很多误会,于是将事情的原委全盘托出。

贺子珍晚年

当时,李敏告诉杨柏泉,她其实跟母亲的关系很好,也特别牵挂母亲,更是恨不得每天都待在母亲身边。

但是,因为工作的原因,李敏只能留在北京,无法在上海为母亲尽孝,这几年都是孔令华代替自己照顾母亲的,她非常感激,也很感动。

而李敏之所以不回上海看望母亲,一是因为工作十分繁忙,当时国家正处在大发展时期,她所在的单位承担的任务十分繁重,经常需要加班。

李敏认为,作为毛主席的女儿,为社会主义做奉献,是她的神圣职责,她义不容辞,并为此感到光荣,绝不能为了给母亲尽孝而当逃兵。

但是,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有一件事李敏瞒着所有人,就是怕大家担心,更怕母亲担心。

原来,自从毛主席去世之后,李敏的精神压力一直都很大,加之她工作繁忙,她的腰部慢慢患了疾病,起初还可以生活自理,但后来越来越重,一度到了躺在床上都无法自行起身的地步。

到1981年的时候,李敏的腰病已经非常严重了,这也是为何杨柏泉去她家的时候,她还躺在床上休息的原因。

孔令华是知道李敏有腰病的,只不过没有想到这么重,因为她一直瞒着孔令华。

晚年贺子珍和李敏

当时,李敏哭着对杨柏泉说,“像我这样的身体,怎么去见妈妈啊,她要是知道我病得这么严重,不得担心得要死,这对她来说打击太大,不利于她养好身体。”

正如李敏所说,贺子珍在人生最后几年,病情一直十分严重,毛主席去世后她患上偏瘫,一直都没有治好,后来又多了一些其他疾病,以她当时的身体状况,是无法承受女儿生了重病这件事的。

为了不刺激贺子珍,李敏选择不回上海,这样母亲就不知道她生病的事情了。

至此,真相终于大白,原来李敏是为了不让贺子珍担心自己的身体,所以才没有回去啊!

听了李敏的解释之后,杨柏泉非常感动,孔令华则感到非常自责,但李敏还是安慰他,还告诉他,适当的时候,自己会回去看望母亲的。

1984年,贺子珍在女儿李敏和女婿孔令华的陪伴下,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这位坚强而伟大的女性,活到了75岁。

让李敏欣慰的是,她没有让母亲孤独地离开。贺子珍去世后,李敏与她长达半个世纪的母女情,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0 阅读:51

醉波看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