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龄深得少帅赏识,为何会反奉?只因他心中装着一个更大的世界

醉波看过去 2024-07-09 05:00:38

郭松龄,奉军历史上绕不过去的一个人物。

在老帅张作霖眼里,郭松龄是一员猛将,是其手下“五虎将”之一。

而对于少帅张学良而言,郭松龄则是其莫逆之交,两人亦师亦友,情深似海。

然而,在奉军中地位如此重要的人物,却在1925年11月率领7万精锐,拉起了反奉序幕。

尽管在一个月之后,郭松龄就遭遇了失败,但这件事造成的影响极大,直接导致奉军元气大伤,开始走下坡路。

郭松龄

郭松龄为何反奉这个问题在当时很让人费解,尤其是张学良,他不明白郭松龄为何要站到自己的对立面,他想当面问问郭松龄,只可惜当时郭松龄已经死了。

事件发生五十多年后,已经物是人非了,张学良在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说,我已经知道郭松龄为何反奉了,他若成功,历史将被改写。

那么,郭松龄究竟为何反奉?

总结起来说,郭松龄之所以反奉,跟他的信仰有关,跟当时奉军的状况有关,跟老帅和少帅也都有关,还跟他老婆韩淑秀对他的影响有关。

郭松龄,1883年出生,辽宁沈阳人。

郭松龄在进入奉军之前,人生履历其实非常精彩,他年轻时在军校就读,接触到了民主革命思想,后来加入同盟会,还参加了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等重大事件。

从1911年开始,郭松龄长期跟随孙中山参加革命,一直到1918年护法运动失败,他这才返回奉天。

在此期间,郭松龄建立起了自己的革命信仰,他热爱国家,热爱家乡东北,反对封建主义和军阀,认为只有进行民主革命才能救中国。

在革命的过程当中,郭松龄还结识了妻子韩淑秀,两人于1913年步入婚姻殿堂。

韩淑秀,一位优秀的民主革命家,一个有着坚定信仰的奇女子,他与郭松龄的感情极深,对郭松龄的影响也很大。

可以说,郭松龄对于民主革命的认识,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韩淑秀,后来郭松龄之所以会反奉,韩淑秀对他的鼓励和帮助,起到了很大作用。

郭松龄和韩淑秀

郭松龄返回奉天,其实是带着失意回去了,这当然是因为中国革命的不顺利了。

起初,郭松龄并不受张作霖重视,只是因为他读过陆军大学,有着很好的军事知识,所以谋得了一个在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担任战术教官的职务。

东三省陆军讲武堂,说到底只是一个为军阀培养军官的学校,郭松龄委身于此,其实也只是迫于无奈,他只是在等待机会,他心中关于民主革命的梦想,其实一直都在。

不过,也正是在东三省陆军讲武堂,郭松龄结识了少帅张学良,当时他是张学良的教官。

张学良,张作霖的大儿子,奉军未来的继承人。

与张作霖不一样的是,张学良接受过新式教育,思想更为开明,没有严重的军阀气息,反而对民主革命有着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在郭松龄眼里,这位奉军少帅有着不错的学识和品质,是一位可造之材,他很喜欢少帅,而少帅也很欣赏他的思想理念,两人既是师生,亦是朋友。

在张学良的推荐下,郭松龄得以进入奉军,担任第八旅旅长,与张学良成为战友。

在两次直奉战争中,张学良和郭松龄配合默契,取得了傲人战绩,在奉军中打出了威名,两人的情谊也更加深厚。

并且,两人的职务也得到了飞速提升,到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的时候,张学良已经是京榆驻军司令部的司令了,而郭松龄则担任副司令。

表面上看,郭松龄深受老帅和少帅赏识,在奉军中地位也很高,可谓风光无限,但实际上他内心十分憋屈。

从本质上来讲,奉军发动的所有战争,其实都是军阀混战,是中国的内战,这在郭松龄看来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他认为想要拯救中国,就必须停止内战,一直对外。

但是,老帅张作霖却不这么想,他只想扩军备战、抢夺地盘,他两次发动直奉战争,就是出于这个目的,同时也是为了取北洋政府的最高权力。

然而,在长期的军阀混战当中,不但中国的军事实力在内耗中削弱,无数平民百姓也饱受战火摧残,这让郭松龄感到痛心疾首。

郭松龄还深知,奉军虽然是军阀部队,但对整个中国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奉军既是抵御日寇的前沿部队,还是他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不二选择。

但现实却是,奉军在张作霖手里,已经完全沦为服务于个人意志的战争工具,这引起了郭松龄的强烈反对。

不仅如此,张作霖对日本人的暧昧态度,也让郭松龄十分不满。

那时候,日本一直在寻找机会夺取东三省,尽管张作霖警惕心极强,没有让日本人得逞,但他与日本人交往过密,没有明确的立场,也让郭松龄十分生气。

郭松龄当然明白,张作霖其实也痛恨日本人,但他之所以还要跟日本人来往,就是为了不得罪日本人,并且还想在日本人的帮助下,与其他军阀抢夺底盘。

但是,张作霖在对待日本人这个问题上,夹杂了太多私心,将民族大义排到了后面,郭松龄对此很难接受。

大约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之后,郭松龄曾与妻子韩淑秀有过一次深入交谈,韩淑秀也对奉军的现状极为不满,于是鼓励郭松龄积蓄势力,推倒军阀,整顿奉军, 让郭松龄第一次产生了反奉的想法。

有人可能要问了,整顿奉军的方式有很多,比如通过扶持少帅来完成,再比如等自己登上高位之后,再整顿奉军也不迟,为何非要通发动反奉战争来完成?

其实,如果这两条路走得通的话,郭松龄还真不想发动战争,毕竟他本人也是痛恨战争的。

先说张学良的态度,整顿奉军其实也是他的愿望,并且他也早就开始做了,他对第一军的改造就是成功了,让其成为奉军的王牌军队之一。

但是,张学良本身是有局限性的,因为他毕竟是张作霖的儿子,他无法违背父亲的意志,也做不到对奉军进行彻底整顿,让奉军成为一支为民主革命服务的军队。

也正是碍于张学良的特殊身份,郭松龄从未要求过张学良,因为他也知道张学良做不到。

除非是,老帅张作霖不在了,张学良成为奉军首领,这件事才有可能,后来的东北易帜就是很好的证明。

但是,那时候张作霖连五十岁都不到,还可以活很长时间,并且谁也料不到他1927年会被日本人炸死,所以郭松龄是不会选择等待张学良接替张作霖上位之后,再对奉军进行整顿的。

再说郭松龄的发展问题,他本人对此是不自信的,他认为自己等不到登上高位,再对奉军进行整顿的那一天。

这里就不得不说说奉军的内部派系问题了。

最开始的时候,奉军高级将领都是张作霖的那帮结拜兄弟,有张作相、张景惠等人,被称之为“老派”。

后来,为了发展壮大奉军,也为了制衡“老派”,张作霖提拔了很多陆军学校毕业的将领, 被称之为“新派”。

“老派”和“新派”之间,存在权力争夺,斗争非常激烈。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新派”又分为两派,一派是“士官”派,主要是从日本军校留学归来的一群人,以杨宇霆为首;另一派是“陆大”派,主要是中国陆军大学和保定军官学校毕业的一群军官,以郭松龄为首。

张学良虽然不属于任何派别,但因为他与郭松龄的关系,所以自然被划到了“陆大”派,这一派也被称为“太子党”。

“新派”当中,“士官”派主张对外扩张,“陆大”派则主张“精兵强卒、保卫桑梓、开发东北、不事内争、抵御外侮”。

从政治主张上来讲,张学良也是支持“陆大”派的,“陆大”派的许多人都被他委以重任,在军中担任要职,这当然是受郭松龄的影响了。

原本,有张学良的支持,以郭松龄为首的“陆大”派,发展得还不错。

但问题是,张作霖本人的主张跟“士官”派一致,所以他更加依靠杨宇霆等人,对“士官”派也更加优待,对“陆大”派则在某种程度上是有所打压的。

郭松龄剧照

这就造成一个结果,奉军内部最重要的职务,几乎都被“士官”派占据,“陆大”派则相对而言缺少话语权。

在这种背景下,郭松龄不可能受到张作霖的大力提拔,只能背靠张学良发展。如果张学良不是张作霖的儿子,或许“陆大”派根本就不会存在。

所以,郭松龄想通过登上高位来整顿奉军这件事,是很难实现的。

但是,在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之前,由于张学良的存在,郭松龄对张作霖的不满,对奉军现状的不满,并没有达到高潮,直到战争结束之后,发生的一些事,才让郭松龄坚决起兵反奉。

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奉军内部开始对地盘进行瓜分。

原本,张作霖考虑到郭松龄的战功,准备让其主政安徽,姜登选则主政江苏的。

但是,杨宇霆却横插了一杠子,在他的强烈要求下,张作霖派他去了江苏,同样作为“士官”派的姜登选则被派去安徽,而郭松龄则落了空。

如果郭松龄去鄂安徽,成为一省的军政大员,那么假以时日,他或许能够积攒足够的资本来夺取奉军的大权,从而对奉军进行整顿。

因为这件事,郭松龄感到十分愤怒和失望,再加上他性格比较固执、狭隘,所以产生了强烈的反抗心理。

杨宇霆

后来,杨宇霆、姜登选将苏、皖丢失,郭松龄又生气地对张学良说:

东北的事都叫杨宇霆这帮人弄坏了,安徽、江苏失败,断送了3个师的兵力......要把东北事情办好,只有把杨宇霆这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赶走,请少帅来当家。

这个时候,郭松龄反奉的想法已经非常强烈了,但张学良并未看透。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郭松龄第一次在张学良面前抱怨了,张学良每次都认为他只是急于整顿奉军,并没有想到他会走上反奉这条道路。

所以,张学良从未对郭松龄提高警惕心,反而是一次又一次将军政大权交给郭松龄,自己则当起了甩手掌柜。

张学良对郭松龄的纵容和无条件信任,为郭松龄起兵反奉创造了条件,因为军队实际上是郭松龄掌握的,他借此机会培养了大批亲信将领,这些人都听他的话。

当然了,郭松龄内心其实也是很纠结的,他不想辜负张学良对他的信任,用张学良的兵去对付他老子,但他内心又实在憋屈得很,因为他对奉军现状的不满已经达到顶点了。

不过,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让郭松龄无法再忍受了,选择直接起兵反奉。

1925年11月,一个偶然的机会,郭松龄和韩淑秀奉命去日本观操,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一次军事学习交流,却成为郭松龄反奉的导火索。

一天,日本参谋本部一位很重要的官员去拜访郭松龄,询问他除了观操之外,是否还有代表张作霖与日本签订秘密条约的任务,引起了郭松龄的警觉。

经过攀谈,郭松龄得知张作霖打算以落实“二十一条”为条件,让日本为其提供军火,用于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这让他感到非常气愤。

当时,郭松龄找到同在日本的韩复榘,说了一番很气愤的话:

国家殆危到今日这个地步,张作霖还为个人权力而出卖国家。他的这种干法,我无论如何是不能苟同的。我是国家的军人,不是某一个私人的走狗,张作霖若真打国民军,我就打他。

很显然,郭松龄认为形势已经不容他再继续等下去了,他要是继续袖手旁观,甚至参与到战争当中,不但国家将更加残破,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日子也将更加遥远。

因此,为了民族大义,郭松龄决定舍弃与张学良的友情,必要时以牺牲自我为代价,坚决与张作霖斗争到底。

郭松龄将自己的想法告知韩淑秀,得到了韩淑秀的大力支持,这更加坚定了他起兵反奉的决心。

回国之后,郭松龄又得到了一个天大的机会,张作霖组织兵力,打算进攻冯玉祥,张学良担任第三方面军军团长,郭松龄虽为副,却被张学良派去组织第三方面军司令部。

就这样,郭松龄暂时成为了第三方面军的最高统帅,他借此机会安插亲信,并让韩淑秀与冯玉祥取得联系,又拉拢了李景林,形成为“反奉三角同盟”。

当然了,为了便于行事,也为了不牵连张学良,郭松龄将所有事情都瞒着张学良。

郭松龄和张学良剧照

一直到11月13日,张学良才觉察到异常,那一天他主持召开军事会议,下达了张作霖关于秘密进攻冯玉祥的命令,郭松龄在会上强烈反对。

这件事让张学良意识到,郭松龄可能会反奉,于是下令郭部集中在滦州,等候调遣,但郭奉命行动,又打消了张学良的疑心。

11月21日,郭松龄在滦州召开军事会议,与韩淑秀一起进行了激情演讲,大部分人表示参与反奉,少部分反对者则被关押起来。

会议最后,郭松龄对韩淑秀说:

我这样行动等于造反,将来成功自然无问题,倘不幸失败,我唯有一死而已。

韩淑秀则回答说:

军长若死,我也不活!

当天晚上,郭松龄就发表了反奉通电,张作霖和张学良得知消息后震惊不已,只能积极备战,并派人与郭松龄谈条件。

郭松龄开的条件当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让他主政东北,对奉军进行整顿,张作霖当然对此难以接受,于是双方谈崩。

张学良又表示要见郭松龄,但被郭松龄拒绝,只说自己对不起张学良。

于是,战争不可避免地开始了,郭松龄凭借优秀的指挥才能,以及7万精锐之师,打得奉军满地找牙,张作霖都开始收拾金银细软,准备跑路了。

然而,由于冯玉祥临时变卦,还起兵攻打李景林的地盘,导致反奉联盟瓦解,加之日本人出面协助,最终平息了郭松龄的“叛乱”。

郭松龄遗体

韩淑秀遗体

郭松龄和韩淑秀被捕后,张学良本想保住他们,当面问问他们为何反奉,但在杨宇霆的干涉下,张作霖抢先杀掉了郭松龄和韩淑秀。

郭松龄虽然失败了,但我相信他没有后悔,因为他心中装着一个更大的世界,那就是国家和民族。

0 阅读:157
评论列表

醉波看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