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讲题神器降临,孩子学习从此一帆风顺?别天真了!

童行书院育儿 2024-07-16 08:26:34

在前面:

辅导孩子作业,一直都是家长们讨论不完的话题。

我认识一位心理咨询师,一直以为,以她的段位,肯定能轻松应对。

结果她说,生孩子不累,养孩子不累,辅导孩子作业才真累!

看来,谁都逃不过母慈子孝和鸡飞狗跳的魔咒。

但是,前段时间,Chat GPT-4o的一段视频似乎让大家看到了希望:

AI循循善诱,不急不躁,帮助孩子解决数学问题。没有鸡飞狗跳,一切和谐美好。

这简直是辅导孩子神器,咱们终于可以不再受辅导作业的罪,翻身把歌唱了!

可是,等等,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

听说AI能讲题后,我也赶紧上网找了CHAT GPT-4o讲题的视频。

不得不说,东西真的是好东西。

能把题讲清楚不说,孩子说错的时候,人家也没任何情绪波动,还亲切地告诉孩子“你离答案很近了”。

那场面,看着可比家里辅导作业让人舒服多了。

如果单纯考虑讲题,无论是知识的储备量,还是情绪控制能力,父母肯定都比不上AI。

但问题在于,AI的讲题,在什么时候才有效?

视频中被AI辅导的孩子看起来已经十三四岁,他安静地坐在书桌前,顺着AI的思路回答问题,才给了AI辅导的机会。

也就是说,要想AI发挥作用,光AI很行没用,还需要孩子的配合。只有当孩子自己做好准备,想要学习,AI才有可能发挥作用。

如果孩子不在状态,没有做好学习的准备,那AI再强,也无能为力。

它的确不会有自己的情绪,但同样也不能处理孩子的情绪。

孩子为什么不想学习?

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心理学课程《自控力》中讲到了“我要做”的神经学原理。

我们之所以能够拒绝在沙发上躺着起来做运动;放弃甜品喝杯茶;以及对抗拖延,即时开始工作,主要归功于大脑中的前额皮质,是它选择让我们选择做“更难的事儿”。

对于孩子来说,写作业和完成学校的任务,就是那个更难的事儿。

要想孩子顺利完成,就需要让前额皮质发挥作用,作出迎难而上的选择。

为什么大部分时间,孩子总是背道而驰,就像前额皮质从不发挥作用一样呢?

前额皮质的成长需要时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不自觉地用成年人的标准来揣度孩子,觉得自己可以做到,孩子应该也没问题,如果孩子不配合,就觉得孩子有问题,认为孩子是主观故意。

但其实,这样的评判并不客观,也不公平。

成年人之所以表现得比孩子更能抵制诱惑,能够在该刷牙的时候刷牙,该工作的时候工作,不是因为我们主观上比孩子更主动地想做这件事,而是因为我们的前额皮质比孩子更成熟。

孩子刚出生时,大脑仍处于初始状态,很多部分都没有发育完整。

其中,需要时间最长的就是前额皮质。

它的发育始于孩子2-3岁,6岁左右出现第一个高峰,而完成发育则要到20岁,甚至25岁。

也就是说,一个学龄前,甚至是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他们的前额皮质都是不成熟的。

很多时候,不是他们不想做,或者故意对抗,而是生理发育的阶段决定了,他们的确无法做到。

自我意识先于自控系统

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最重要的差别就是,我们拥有自我意识。

而在自控力发挥作用过程中,自我意识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或者说,是发挥作用的基础。

如果没有自我意识,自控系统就很难发挥作用。

我们需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及我们为什么这么做,才能让大脑的自控系统开始工作。

否则,大脑就会默认选择简单模式,依靠自然反应做决定。

在孩子做作业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的情况就是,孩子不急家长急。

该不该做作业,什么时候做作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很多时候,这些决定并不是来自于孩子,而是家长的安排。

这样的行为就导致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事儿更像是家长的事儿,而非自己的事儿,自然没有很强的“我想做”的意识,也就无法调动大脑来行动。

自控力也有极限

如果仔细回忆自己一天的生活,你会发现,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其实也无法做到每一件事情都做到自控。

这不只是指工作和学习,也包括日常生活中的按计划消费、控制饮食、控制情绪等等。

所有这些不按照大脑简单反应来行动的问题,都需要调动我们的自控力和意志力。

但问题在于,自控力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它就像我们身体上的肌肉一样,不是不知疲倦的,用多了也会累,也需要休息。

孩子的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在我们未察觉的情况下,消耗着孩子的自控力。

比如,在学校要遵守学校纪律,按照老师的要求行事,这本身就需要孩子很多的刻意安排;回到家,不能吃自己想吃的零食,也同样需要克制;为了保护眼睛,控制看视频时间,也一样要消耗自控力。

这就导致,当我们觉得孩子应该启动自控系统,进入学习状态时,自控余额可能已经不足,无法达到要求水平。

压力是自控力的死敌

当面对孩子不想学习和写作业的时候,我们最先想到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可能是催促他,控制他,盯着他去完成。

但其实,对于自控力来说,这波操作不仅没有帮助,很可能会南辕北辙。

我还记得自己是孩子时,父母坐在旁边盯着我做作业的感受。

那时候的我,根本无心阅读书上的文字,更多地想着父母生气了吗?待会会骂自己吗?

我们的大脑在遇到威胁时,本能地想要逃跑,全身紧张,处于战斗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自控系统是无法被启动的。大脑中没有空间去思考,自己当下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只能根据本能地反应做决定。

要想让自控系统恢复正常运行,需要的是让人感到放松,给大脑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和决定。

如何借力AI

借力AI,最好的方式不是完全放手,让AI去解决问题。

而是自己当军师,制定计划,打好外围,让AI去当战士,冲锋陷阵,打败对手。

具体来说,该如何做呢?

给孩子空间,发展自我意识

我最近在工作中,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当时我们接到了上级机构发来的邮件,要求完成一项数据核查工作。

我的主管告诉了我这封邮件,然后跟我说,你给某某部门发一封邮件。

当时的我非常困惑。

一是刚收到邮件,里面提到的核查内容,我还没摸清楚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

二是我不理解,我的任务究竟是发邮件这一个动作?还是要完成整个数据的核查工作?

如果是要我完成整个工作,那我就要先梳理清楚工作目标,目前的现状,再决定采取什么行动,是否要发邮件,要结合情况来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跟孩子的沟通也容易出现同样的问题。

当孩子面对一整个任务时,我们时刻盯在旁边,帮助孩子安排好每一个步骤该做什么。

你应该开始写作业了,你要把书桌全部收拾好,把课本课本摆好再开始;你应该先做语文再做数学等等等等。

督促和提醒孩子去完成任务,本身并没有问题。

问题在于,在整个执行过程中,我们过度地干预了孩子的安排和决策。

这样做的结果,当时可能看起来井井有条,一切有条不紊。

但从长期来看,孩子只是听命令行事,并不确定到底该如何选择和作出安排;

从更底层来看,由于长期只需要听话,孩子的自我意识很难建立,也就很难产生自控力。

后来,我跟我的主管说,

如果需要我来完成整个工作,你就告诉我,你来做这件事。

我会自己安排如何做,向你反馈我的计划和想法,或者我遇到的困难。但是请你相信我,我能安排好整个工作。

这也应该是家长对于孩子的态度,退后一步,给孩子一点空间,让他去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最开始一定是经历一些混乱,可能是做作业太晚了,也可能根本没做完,但当他真的经历了自己做决定的过程,并体验了由此产生的结果,就会明白,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影响。

自我意识和自我判断,就是在一次次混乱和撞南墙中,萌芽。

停止人为制造压力

即使孩子有了自我意识,也不能时刻保证做到自控,尤其是当孩子面对压力时,自控系统根本没办法启动。

日常生活中,面对孩子的很多问题,家长最爱采取“人盯人”策略。

做作业的时候,全程看着孩子,发现错误即时指出,写得不满意还要说上两句,如果态度不端正,那就先接受一会教育。

但我们应该也有体会,其实这些效果并不理想。

我们在工作中,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如果我在写一份材料,领导站在我旁边,自己其实是很难静下心来写东西的。

难免会担心,这个词用的合适不,那个描述领导满意不,他待会是不是要批评我了?

和朋友聊天,我们也说起过小时候写作业。

口算没做对,妈妈站在旁边使劲问,8加3到底等于几?

朋友说,那时候满脑子都是害怕挨打,哪还算得下去等于几啊!

我们通常会以为,压力是催人前进的重要动力。但如果压力并非源于个人意愿,又过于强烈,人感受到的更多的只是威胁。

由此产生的本能反应,是抗拒和逃跑。

所以,当我们发现孩子学习不在状态时,尝试了解一下孩子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而不是上来就训斥、责骂和抱怨,不依不饶,紧盯不放,必需按时完成。

那样人为制造的压力,不仅不会让孩子产生行动的意愿,反而会让他和我们想要的目标越来越远。

多补充,控消耗

前面提到,意志力不是取之不尽的。它更像是肌肉一样,用多了会累,会没劲儿。

而在生活中,不只是我们认为的学习、做作业这类“正经事”会消耗自控力,需要对抗本能需求的控制都会消耗自控力。

比如,被要求不能吃零食,或者只能吃一点;再比如,只能看5分钟电视等等。

如果把自控力的看作一个蓄水池,要想让孩子在需要的时候就能得到水,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减少排放,多多补充。

减少排放,就是减少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控制,或者,改变某类问题的应对方法。

比如,以吃零食为例,如果把零食买回家,而不让吃,或者控制吃一点,就需要孩子主动控制,消耗他的自控力;

但如果我们选择源头把关,只要能买进家门,孩子可以自己选择吃多少,什么时候吃,那就不会每天都消耗孩子的自控力。

改变应对的方法,降低了孩子时刻处于自控状态的可能,才能张弛有度,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即时获得。

多多补充,是要知道孩子的自控力需要休息,给孩子提供放松的机会。

《自控力》书中也提到,每天拿出时间来放松一下,能够增强意志力储备。

我曾经看到过家长抱怨,想让孩子一放学回家就写作业,但是孩子总是拖拖拉拉不愿意开始。

作为成年人,我们可能会觉得,作业只要半个小时,写完剩下的时间都可以玩了,多好啊。

可是对于孩子来说,一天的学校生活已经让他们消耗了很多能量,他们最需要的,就是放松和恢复。不想立刻做作业,不是他们自我要求低,而是真的做不到。

如果我们允许孩子放学后玩一会,无所顾忌地疯跑,心无旁骛地游戏,他反而会在之后的学习中表现得更加专注。

但前提是,玩的时候就是玩,别提条件和要求。因为只有真正的放松,才会对恢复意志力有帮助。

老子《道德经》中有一句话:“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庄子也说:“以道御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

这其中,“道”指真理、规律、本源;“术”指技术、方法、工具。

当今时代,我们并不缺少工具,AI的发展,更是让学习工具不断迭代升级。

但要想用好这些工具,必需了解底层的规律,包括孩子成长的规律,大脑运作的规律,否则技术再发达,也未必能够发挥它该有的效果。

未来的科技会一直发展进步,一定会超乎我们的想象。

但我们要相信,核心能力是不会被技术所替代的,孩子如果能在启蒙阶段就学会底层逻辑,那将不会惧怕未知的科技,甚至能够驾驭。

如何让孩子在启蒙阶段就学会底层逻辑呢?来童行「共学营」,仅需1元,让你体验知识是如何用有趣的方式,在孩子的头脑里融会贯通的。

作者 | VIVI

6岁女孩的妈妈

努力在与孩子的对话中寻找自己

微信改版啦!

互动话题

读完了本文,你对教育借力AI有什么看法和见解吗?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

如何搜索文章

在公众号文章列表页面,点击右上角处,输入关键词,可搜索过往文章。

拓展阅读

与“打击教育”的结果相反,怎样的孩子才是真正的自信?7岁的女儿给了我答案一辅导作业,孩子磨蹭,家长炸毛……理清这三对关系,就能轻松破解作业难题!这些抗议里,是孩子的心声,但是你却忽略了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zhangqing@tongxingschool.com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0 阅读:0

童行书院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