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来聊聊变法的主人公之一——商鞅。此人生年不详,因为部分史料记载商鞅出身于卫国公族,因此有部分学者认为商鞅应当是卫国国都帝丘之人。
在商鞅年轻的时候,他很喜欢研究刑名法术,为了让自己对此有更加深刻的解悟,商鞅还拜了尸佼为师,系统学习过杂家学说。
等学有所成之后,商鞅进入魏国国相公叔痤门下,担任中庶子职务。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叔痤积劳成疾,快要不久于人世。
他深知商鞅是一个可以改变魏国的人才,于是他将商鞅引荐给了魏惠王。并且提醒魏惠王说,即便是不任用商鞅,宁可杀掉他也不要让他投奔别国。
对于公叔痤的这一说法,魏惠王非常不屑一顾,他认为公叔痤完全是在“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公叔痤多次提醒无果,负气的他干脆让商鞅赶紧离开魏国。
彼时商鞅知道自己入不了魏惠王的眼,因此并未急着离开魏国,他在静静地蛰伏着,等待一个可以让自己实现变法抱负的君主出现。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准备在国内进行变法,可同时他又担心国内会有人议论他,于是变法一事陷入了久而未决的状态。恰好在这个节骨眼上,商鞅来到了秦国。
他对秦孝公决定变法表达了百分百支持,并且在朝堂之上舌战群儒,最后成功说得众人哑口无言,就这样,商鞅变法被提上了日程。
在决定施行变法之前,商鞅了解到秦国总是出现法度执行不足的问题,为了让百姓体会到此次变法的决心,商鞅还徙木立信。
此举让百姓们了解到,从变法开始之后,所有的法律条例都会被严格执行。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秦孝公在最初并未十分信任商鞅。
不过随着商鞅于公元前359年颁布的《垦草令》成功实施,秦孝公便放心大胆地任命为左庶长,由他主持在秦国境内的第一次全面变法。
等到这第一次变法有了明显成绩后,秦孝公在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征调士卒,于咸阳营造新都。次年秦孝公正式迁都,之后,商鞅第二次变法也一步步拉开序幕。
又过了十几年之后,秦孝公去世,太子驷继承王位,是为秦惠王。彼时商鞅变法已经严重动到了贵族们的利益蛋糕。
再加上秦孝公重病期间,商鞅还独揽军政大权,这些均使得商鞅成为众矢之的。因此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在贵族们的污蔑下不得不选择逃亡边关。
因为这些年来商鞅变法成效卓著,所以没有带身份凭证的他根本无法在秦国立足。这之后商鞅又辗转于魏国、封邑商於等地,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出邑兵攻打郑县。
最终商鞅因为战败被杀,而为了给诸位贵族一个交代,秦惠王命人将商鞅的尸身带回咸阳,以车裂之刑示众。与此同时秦惠王还下令诛灭了商鞅全家。
商鞅变法之变商鞅及其家人虽然被秦惠王全部处死,但商鞅所提出的新法却并非被秦惠王废除,也是在这些新法的支撑下,秦国国力迅速提升,该国最终成长为足以吞并六国的存在。
而当我们仔细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时,就会发现这些“变化”非常关键:
军功爵制的提出,改变了贵族坐享其成的弊病;奴隶、井田制的提出,改变了平民的劳动积极性;重农抑商理念的提出,改变了百姓的生活方式;的提出,改变了中央集权较为分散的状况;的提出,改变了国内交易混乱的局面……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的爵位土地均以继承的方式传递,当时的社会情形完全可以用“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来形容。
尽管在最开始的时候,这种封赐手段使得很多家族都非常忠心且努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贵族子孙仅仅凭借祖宗荫庇就可以逍遥一辈子。
而平民们则因为贵族利益网的逐步形成和完善,很难凭借功劳去改变人生,更别提当时百姓的社会地位较低,国家在进行军事将领选拔的时候,也不会去考虑他们。
这就导致军队的作战积极性不断下降,进而影响到了军队的整体战斗力。于是商鞅针对此提出了军功爵制。
此政策让贵族无法再安心的坐享成功,他们必须在战场上立下战功,这样才能守住自己家族原有的财富,否则就会被从贵族中除名。
而平民则可以通过立军功改变人生,成为新的贵族。当贵族和平民被放在同一竞争线上时,二者的作战积极性均被大幅度提升,秦国的军事实力也自然提升了不少。
至于井田制,起初周提出这样的政策,最主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加强中央对辖域土地的管理和控制。
由于那些得到分封土地的地主不能对手中的土地进行买卖和转让,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他们便开始疯狂压榨奴隶。在这种情况下,奴隶的劳作积极性被大大影响。
很多土地原本是非常适合耕作的肥沃之地,但因为奴隶们备受压迫,他们根本不会好好耕种这些土地,因为他们清楚即便自己再努力,田里的收成也不会属于自己。
就这样,大量土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均变成了荒地,因此商鞅在进行变法时,直接废除了奴隶制以及井田制,并承认土地私有化。
这样一来,百姓们耕作就相当于是在为自己奋斗,如果自己足够努力,那么田间的收成一多,自己的日子自然也会过好。
并且最令百姓高兴的是,商鞅当时还明确提出,倘若某一百姓田里的收成足够好,那么国家还会减轻甚至免除赋税,以奖励他一年来的勤劳工作。
可以说自从奴隶制以及井田制被废除之后,秦国人的耕作积极性便被大幅度提升,这不仅让更多的百姓过上了好日子,同时还让国家的屯粮越发丰裕。
倘若再有战事发生,秦国就不需要再担心粮草供应不足的问题,相应的,战士们也会因为物资充盈而战斗力大增。
由于以前给地主打工几乎赚不了什么钱,因此就有很多人放弃了农耕,转而选择做一些小本买卖。这对于国家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情,毕竟“民以食为天”。
因此商鞅开始变法之后,直接提出了“重农抑商”理念,并且一旦发现那些弃农经商的人,国家就会予以非常严厉的惩罚。
在法度硬实力的督促下,秦国很多经营小本买卖的人回归田地。这在极大程度上减轻了秦国国内的人员流动性。
且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重农抑商理念以及奴隶、井田制的废除,还吸引了不少其他国家的人来秦国落户发展,他们的加入让秦国拥有了更多的劳动力以及战力。
周在最开始沿用了商的,以尽可能控制辖域内的土地,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被分封出去的贵族有了自己的心腹和势力网。
他们反而给周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由于土地领主在当时无异于地区皇帝,他们可以随意处置官员,这就使得中央对偏远地区的管束几乎没有。
也正是因为如此,商鞅才决定颁布。他按照一定的规则将秦国分成了30多个县,并且将这些郡县的长官任职权收归中央。
一旦郡县的长官有不良记录,中央就可以直接行使豁免权,更换一个更加忠心的郡县长官。除此以外商鞅还颁布了“连坐法”。
这道法律让郡县之间、比郡县等级低的伍、什、里、乡等形成相互监督关系,一旦发现有人徇私枉法和包庇不法之人,就会和犯罪者一样被判刑。
即是说,一经颁布,秦国君主就有了掌握全国的能力,他们不会再因为国内那些老牌贵族的阻挠而被迫妥协。
最后就是统一了,事实上秦始皇会在统一六国之后提出统一,就是因为商鞅变法中统一的行为让他意识到,对于交易而言非常重要。
如果没有一个标准的,那么交易的过程中买卖双方很容易产生分歧。这就好比如今汇率的存在一样。
如果没有汇率,那么我们在使用不同的货币进行交易的时候,势必会出现各种问题。毕竟每一个国家的货币购买力度存在明显差异。
只有制定一个标准,才能够确保交易双方更好地接受交易结果。而商鞅统一也是为了国内交易顺畅,此举对秦国国内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小结秦惠王当时会拒绝废除新法,主要就是因为他看到了新法执行的各种好处。虽说很多老牌贵族都对这个新法非常不满,但同时他们又不得不承认——
新法的确让秦国变得越来越强大。而后来弱小的秦国可以一步登天灭掉六国,与商鞅变法有着不容忽视的关联。
历史一次次证明的很明白!那就是一个国家想要强大必须尚武!什么软文化都是胡扯!从战国都是全民皆兵到现在的米国的军事!想要强大必须拳头硬,嘴皮子都是胡扯!唐朝有全球最大所谓软实力还是被鬼子骚扰被自家的黄金浴所灭,清朝全球最富有的却被八国的一座大炮毁掉!
百代法秦,古代唯一成功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