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简史11】让证据说话:古蜀文明是否有可能是华夏文明源头?

傲芙聊宇宙 2024-10-15 14:25:10

讨论炎黄部落起源时,大量读者对于未提及古蜀不满。在他们看来,古蜀之地而非陕甘地区,才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因为黄帝的老婆嫘祖、大臣仓颉、后裔大禹父子,都是蜀地人士。

更有甚者,将中国传说中的华夏祖先及其核心元素,包括夏商周三代,统统都设置到四川,把华夏文明形成史变成了古蜀文明形成史。

如果讲科幻故事,这样无可厚非。科幻不需要依据,想象得越离奇古怪,越能体现创作水平。但是追寻历史真相,就不能天马行空、信马由缰。至少,得依靠考古学研究进行推断。

从考古学研究来看,古蜀文明确实不是虚幻出来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史前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的源头,不是三星堆和宝墩遗址,而是距今5100年到4600年前的桂圆桥遗址。

桂圆桥是新石器时期成都平原最早的文化遗址。我们要讨论古蜀文明与华夏文明的关系,就必须从桂圆桥文化谈起。明白了桂圆桥文化的来源和发展程度,也就明白了古蜀文明与华夏文明起源的关系。

桂圆桥遗址位于四川什邡市城南桂圆桥,向东南方向走20公里,就是大名鼎鼎的三星堆遗址。5100年前左右,这里出现了最早的定居人群。放到中国境内史前文明大格局中,桂圆桥人群处于什么档次?

5100年前,辽宁牛梁河人群已经繁盛几百年,进入文化末期;甘肃秦安大地湾人群进入第四期文化尾声,而浙江良渚古人和湖北屈家岭古人,则热火朝天地忙着修建大型公共水利工程。

刚刚抵达桂圆桥的人群,还只是零散的村庄部落,只能制作夹粗砂红陶,种植黍粟等农作物,根本不敢想象城市的样子,也不知道作为长江中下游主食的大米饭,是怎样的味道。

根据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成果,桂圆桥人群的主要食物是黍粟,与甘青地区和川西高原相似。粟黍是黄河中下游驯化的农作物,5300年前到5000年前,随着甘青地区人群南下,扩散到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东缘。

据此,考古学界推断,桂圆桥人群应该是从西北甘青地区迁来的,属马家窑文化群体。陈卫东、万娇等人认为,桂圆桥人群可能沿着白龙江流域南下,经过松潘草原,到达了茂县、汶川和理县等地,然后又扩展到桂圆桥、三星堆一带。

根据分子学研究成果,6000年前汉族与藏缅族群已经分化,从甘南迁徙而来的桂圆桥人群,理应属于藏缅族群的一个分支。时至今日,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和北川等地,仍然是羌族集中居住地。

桂圆桥遗址所在的成都平原,完全不同于川西和甘南,这个新来人群很快便放弃原有习惯,形成了新的文化面貌。比如,他们不再使用陶刀、石刀,斧和锛形状变小,陶器制作也有新的变化。

更重要的是,成都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可以凭借长江水系而畅通。这时的长江中游已经城镇林立,进入非常成熟的稻作农业和堆筑城墙文明阶段。随着长江中游人群大量向西迁徙,稻作农业和堆筑城墙技术顺着长江,逐渐向上游成都平原扩展,为四川盆地带来了文明生机。

长江中游的人群属于苗瑶族群,他们为什么不在江汉和洞庭湖平原安居乐业,非要翻山越岭远上四川?赵殿增分析说,4600年前尧舜曾南下攻打“三苗”,获胜后“迁三苗于三危”,三危即成都平原。三苗人群将长江中游屈家岭文化带到四川,使成都平原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赵殿增的推断方向可能是正确的,但是细节需要修正。因为,如果4600年前攻打三苗的是尧舜,而考古显示三苗彻底崩溃,也就是禹攻三苗,大约是4200年前到4100年前,这意味着尧舜和大禹之间相距四五百年,基本不可能。

也许,第一次南下的不是尧舜,而是炎帝部落。炎帝部落在东夷逼迫之下,南下江汉平原,赶跑多个苗瑶族群部落。这些苗瑶部落沿着长江西进,在成都平原的山前地带,先后建立了多个古国。尧舜禹时期,北方华夏部落又至少两次南下,驱赶三苗继续向四川迁徙,使得成都平原文化程度急速攀升。

苗瑶族群抵达之前,早有从川西高原下来的藏缅人群生活在那里,但是这些藏缅人群发展程度较低,没有留下什么文化遗迹。所以,长江中游苗瑶族群来到后,很快便雀占鸠巢,成为当地主导力量。他们凭借带来的农耕、建筑、陶器、玉器、骨器等先进技术,很快形成了一个城市群。

考古挖掘显示,从4500年前到3700年前的八百年间,新津县宝墩、郫县、温江区鱼凫村、都江堰市芒城、崇州市双河、崇州市紫竹、大邑县盐店、大邑县高山八个地方,陆续涌现八个史前文明古城。其中,宝墩城邑面积最大、规格最高,所以这八个古城被统称为宝墩文化。

赵殿增曾著文专门分析宝墩文化与长江中游史前文明的关系。负责宝墩遗址考古的唐淼也认为,成都平原的史前文明遗址与长江中游史前城址类似,而与黄河流域史前城址城墙存在较大差异。从选址上来看,两者都既邻近水源又避免水患;从筑城技术来看,皆为平地起建、城垣斜向堆筑,略加拍打,没有夹板束缚,堆积土层厚薄不匀;从城垣结构来看,都是高耸的城墙,外侧有壕沟。

由此可断定,成都平原史前城址是长江中游苗瑶移民建造的,宝墩文化是长江中游屈家岭文化圈的衍生物,与黄河中下游华夏族群没有关系。成都平原与两湖之间的这种隐匿关联,使得古蜀文化与古楚文化精神相通,用段渝的话说就是“同源异流”。他认为楚人和蜀人的主体,都来自南下的黄帝后裔昌意、颛顼一系,所以《史记》《离骚》才会说楚人先祖为颛顼高阳,而颛顼的母亲昌濮氏来自四川蜀山氏。以南方系统为中心的《山海经》,就是以蜀楚雄踞长江为背景撰写的。

黄帝是如何娶嫘祖、生昌意的,而颛顼又是如何成为楚人先祖的?由于没有任何资料依据,很难解释。不过,王震中曾对司马迁所言做过分析。司马迁说,“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妇女,是为嫘祖。”很多人认为这里的西陵在四川,进而将华夏族群源头追溯到古蜀文明。王震中则强调,司马迁所谓的黄帝并非指黄帝本人,而是指黄帝部落后裔;西陵也不在四川,根据文献记载和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应该在湖北宜昌境内。

如此一来,黄帝娶嫘祖生昌意就可以得到解释了。大概,黄帝部落的一支后裔,在南下攻打苗瑶族群过程中,与湖北宜昌西陵部落通婚,形成了传说中的昌意族。昌意族的一支溯江而上,进入到了四川盆地,与蜀山氏部落通婚,留下了包括黄帝和嫘祖在内的华夏族群传说。

不管以上解释是否成立,考古学确实可以证明,4600年前长江中游一支文化人群迁入了成都平原,4200年前到4100年前黄河流域中下游人群南下,貌似结束了长江中游昌盛一时的石家河文化。此后,华夏人群一度南下,到夏商之际已经牢牢控制了长江中游地区。南下的华夏族群后裔,存进入成都平原的可能性。

4600年前,当苗瑶族群抵达成都平原时,从西北来的马家窑文化人群,已经向南扩展到广汉三星堆附近。这样,成都平原就出现了两大人群,北部生活着从甘肃下来的藏缅人群,他们与川西高原上的羌族、藏族、彝族等,同属一个语言体系;南部生活着新来的长江中游苗瑶人群,完全是另外一个语言系统。

那个时代,享有屈家岭文化背景的苗瑶人群,比马家窑文化背景的藏缅人群,享有明显的文化优势。他们擅长种植的水稻,比藏缅人群的粟黍产量更高;他们的房屋和城墙建造技术,比藏缅人群更先进。北部桂圆桥、三星堆人群甚至还不知城为何物,只能零散地沿河而居。至于苗瑶人群从中下游带来的陶器、玉器、骨器等手工工艺,更是北部藏缅人群所不及。

因此,苗瑶人群抵达成都平原不久,其文化便迅速传入北部,改变了三星堆、桂圆桥藏缅人群的生活面貌。桂圆桥人群开始混合种植粟黍和水稻,三星堆人群则直接宝墩化了。因此,三星堆一期通常被称为宝墩文化。到了4200年前至4100年前间,包括桂圆桥人群在内的北部人群,已经基本改变饮食结构,变成以稻作为主、粟黍为辅,脱离了藏缅生活圈。

明白了以上脉络,我们就会知道,三星堆古人是借助宝墩文化发展起来的,而宝墩文化又是以长江中下游文化为后盾的。长江中下游文化,包括屈家岭-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通过长江为成都平原提供新鲜文化血液,支撑其存续了八百年。

不过,从4300年前开始,受气候变化、地缘政治影响,以石家河、良渚为代表的长江中下游文化急速衰退。再加上北方华夏族群南下扩张,4000年前石家河和良渚两大古国,都陷入了永远的沉寂。华夏族群开始介入长江中游,掌控当地矿产资源;苗瑶族群则被迫向西南撤退,重新过上了刀耕火种生活。

对成都平原来说,长江中下游衰落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宝墩文化人群失去外来输血通道,落入了自我封闭发展困境。3700年前,宝墩文化最终零落殆尽,消失在了历史尘埃中。但调诡的是,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北部人群,却在欧亚大陆的文明剧变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4300年前左右,受气候变冷影响,西亚的闪米特语系和东欧草原的印欧语系,都开始四处寻觅新的栖息地。这两大语系的若干部落,先后进入两河流域和中亚草原,甚至冲入南亚次大陆和新疆,推动了草原青铜技术和西亚文明东渐。

在这种背景下,新疆和河西走廊取代云贵高原,成为了中国境内新的文化风口。代表当时先进技术的青铜器,以及西亚驯化的动植物,由此进入新疆、河西走廊,改变了甘青地区生计。甘肃成为中国境内最早种植小麦、使用青铜器的地区,出现了影响深远的齐家文化。

黄河中下游华夏族群,就是通过与齐家文化人群互动,获得了迅速崛起的技术和经济优势。

三星堆人的老祖宗,本来就是从甘肃境内南下的,与藏缅族群同宗同祖。甘肃人群掌握了小麦种植和青铜冶炼以后,近水楼台的三星堆人,必定会不有地主地加入亚欧大陆最先进的文化潮流中去。

除了从北方齐家文化人群汲取素养,三星堆古人还可以凭借天时地利,吸纳华夏族群和西亚北非的文化元素,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体系。事实上,3600年前,三星堆文化已经突破宝墩文化,而具有了自身的特征。我们现在熟知的三星堆文化,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分析到这里,可以明确地告诉各位,位于成都平原的古蜀之地,确实很早就出现了文明曙光。远在夏商周之前,成都平原就形成了八座史前古城,一度十分兴旺。这些古城废弃后,三星堆人又接过衣钵,创造了令人惊叹的青铜艺术。

不过,无论宝墩文化还是三星堆文化,都与华夏文明起源没有明确的承继关系。宝墩文化继承的是长江中下游史前文化,哺育了三星堆文化,而三星堆人则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大体上与殷商相始终。一句话,两者都与华夏文明的兴起,没有实质性关联。

1 阅读:26

傲芙聊宇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