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今天,我继续跟大家分享《幼学琼林》与私塾相关的句子,“师曰西宾,师席曰函丈;学曰家塾,学俸曰束脩。”
其中,“西宾”,指坐在西边的宾客。古时对家庭教师的尊称。
“函丈”,是指古时讲学者与听讲者座席之间相距一丈。后用“函丈”指代讲学的座席。
“脩”,古时指干肉。
“束脩”,指送给老师的报酬。
这句话的意思是,家塾教师叫做“西宾”,教师的座席叫做“函丈”;在家里教学叫做“家塾”,给教师的学费叫做“束脩”。
“束脩”是见面礼
“束脩”,也叫做束修,其实就是学生给老师送的见面礼,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和感谢。在古代,学生第一次去见老师时,会带上一些礼物,这些礼物就被称为“束修”。
一开始,束修可能就是一些干肉,比如十条干肉这样的。
但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束修的含义逐渐扩大,不仅仅局限于干肉了,还可以是谷物、银钱,或者是其他一些有特别寓意的物品,比如芹菜、龙眼干、莲子等,这些都被视为束修的一部分。
后面学生拜见老师,流行带“束脩六礼”,这包括肉干(谢师恩)、芹菜(业精于勤)、龙眼干(启窍生智)、莲子(苦心教学)、红枣(早日高中)、红豆(宏图大展)等六种礼物。
每一种礼物都有其特殊的寓意,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感激和祝愿。
这些报酬形式的具体内容可能因地域、时代和家庭的经济状况而有所不同。
在私塾,怎么上课呢?
说实话,我这个老师对在私塾怎么上课,很好奇,特意去查了一下资料,现在跟大家分享。
在古代,中国私塾的教学过程可说是既传统又有趣。
清晨,孩子们便早早提着书包踏入私塾,找到自己的小天地。
老师手持书卷,开始逐句领读,这便是“授书”之初。孩子们聚精会神地跟读,一遍又一遍,直至能流畅自如地朗诵。
随后,进入“讲解”环节。老师耐心细致地剖析书中的每一个字句,让孩子们理解其中的深意。有时,老师还会穿插一些引人入胜的小故事,让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易懂。
紧接着是“背书”环节,这考验着孩子们的记忆力。他们需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来,老师会随机抽查,鼓励大家相互竞争,看谁背得最熟练、最准确。
此外,“抄书”也是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孩子们一笔一划地认真抄写,不仅要求准确无误,还要力求字迹工整。虽然这个过程略显枯燥,但正是这样的练习让他们更加深入地记住了所学内容。
最后,在“练习”环节中,老师会布置一些作业和习题,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这样既能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又能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
整个教学过程严谨而有序,孩子们在私塾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不断进步。
结语
朋友们,我解读《幼学琼林》的“师曰西宾,师席曰函丈;学曰家塾,学俸曰束脩。”聊了关于私塾的事情。
可以说,在古代社会中,教育资源的分配是不均等的。能够进入私塾接受教育的家庭往往属于社会上层或富裕阶层。
因此,私塾老师作为这些家庭孩子的教育者,其社会地位也相对较高,受到社会的广泛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