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风云录:应试未及,龙门点额;进士及第,雁塔题名。

迎曼溪学 2024-07-02 12:06:38

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无数士子为求功名利禄,寒窗苦读,以期一朝金榜题名。

《幼学琼林》就有这样的话生动描绘科举考试中两种截然不同结果,那就是,“应试见遗,谓之龙门点额;进士及第,谓之雁塔题名。”

这话怎么理解呢?有哪些故事值得我们读一读呢?感兴趣的朋友,一定坚持看我的文章哦。

“龙门点额”

“应试见遗,谓之龙门点额”中的“应试见遗”指的是在科举考试中未能成功,也就是落榜。科举考试是古代中国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考生需经过层层选拔,最终能够及第的只是少数。

而“龙门点额”是一个典故,源自古代的一个传说。

相传,黄河中的鲤鱼如果能跳过龙门,就能变成龙。但如果跳不过去,就会“点额”而归,即碰到龙门却未能跳过,只能返回原处。

这里的“龙门点额”就是用来比喻那些应试落榜的人,他们像鲤鱼一样,虽然努力尝试,但最终未能成功。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应试没有取中,如同鲤鱼没有跳过龙门,触额而返,故称为“龙门点额”。

“雁塔题名”

“进士及第,谓之雁塔题名”,中的“进士及第”指的是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最高的成就,即成为进士。进士是古代科举考试中的最高等级,能够及第的人都是非常优秀的。

“雁塔题名”也是一个典故。在唐代,新科进士及第后,会聚集在长安的慈恩寺大雁塔题名,以彰显他们的荣誉和成就。

这个传统后来一直延续,成为了科举考试中的一个重要仪式。因此,“雁塔题名”就是用来比喻那些成功及第的进士,他们通过努力,最终取得了荣誉和成功。

“进士及第,谓之雁塔题名”的意思是,唐代进士及第后,把姓名写在慈恩寺雁塔上,后人便称登科为“雁塔题名”。

据资料记载,唐代那会儿,八千多名进士里头,差不多五六千都在大雁塔上留下了名字。这些才子们觉得,能在大雁塔上题字应试见遗,谓之龙门点额;进士及第,谓之雁塔题名。,就像是踏上了青云路,前途无量。

说到在大雁塔上题名,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白居易了。他27岁就中了进士,高兴得不得了,直接在塔上写了句诗:“慈恩塔下留名处,少年得意最风光。”这句话啊,把他年少得志的喜悦都写出来了,也让后人们记住了他这位大诗人。

结语

朋友们,“应试见遗,谓之龙门点额;进士及第,谓之雁塔题名”这句话,通过“龙门点额”和“雁塔题名”两个典故,生动地描绘了科举考试中的失败与成功。

在古代,说白了,没通过考试就像鲤鱼没跳过龙门,有点丢面子;考上了进士就是大雁塔上刻名字,倍儿有面子!而且能加官进爵,走上仕途。

0 阅读:0

迎曼溪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