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巴南区一家酒坊兴起来的场镇,龙泉水酿出来的酒“十里飘香”

巧云聊旅游 2024-03-13 12:31:05

有段时间经常去姜家镇游玩,只知道这里远离城区,以前是一个区,管有7、8个公社,赶场的时候非常的热闹,认知的姜家镇也就这么多。前几年发表过一篇姜家镇的游记,看到网友的评论后对姜家镇又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前段时间又有网友留言写一写姜家镇,为此又再次来到姜家镇游玩。

比起第一次来姜家镇,最大的变化就是客运车变成公交车,时间太久不记得客运车的票价是多少,现在公交车四公里和龙洲湾到姜家镇的公交车都是13元。巴南区的远程公交车好像是13元封顶了,印象中去天子店、花石、华光村等都是13元,当然可能有超过13元的公交车,只是没能遇上。

姜家镇清朝光绪年间设场,姜家场可不是民间自发赶场,而是由巴县登记在案,官方认可的一等级乡场。姜家镇老地名叫郭家坝,是湖广填川时期外地迁徙而来的先民,清朝咸丰年间,有姜姓人家在郭家坝开酒坊。开酒坊的同时另开餐馆,生意逐渐红火,周边的村民看到姜姓人家生意这么兴旺就都来郭家坝开店营生,之后就有后来的姜家场。

姜姓人家用龙泉水酿酒,酿出来的酒甘醇浓烈,嗅觉灵敏的酒鬼在十里外都能闻到酒香的味道,姜姓人家酿出来的酒被喻为“十里飘香”酒。“十里飘香”到底有多香,据老人讲姜姓人家酿出来的酒白鹤塘那边的酒鬼们都能闻得到酒香。每到赶场时,姜家场躺街睡、扶墙走的都是喝了姜家的酒。若是姜姓人家不酿酒,姜家场和方圆五十里内的酒鬼集体上吊都有可能。也许说的有点夸张,但姜姓人家酿出来的酒就是这么牛。

清朝末期设姜家场,皆因是姜姓人家开酒坊而得名,但不得不考虑一下落业鼻祖郭姓人家的感受。郭姓人家毕竟是康熙年间最早落业,起初地名已经起好,就叫郭家坝,以当时对场镇起名的规律来看,此地应该叫郭家场。最终将此地起名姜家场,想来应该是当时的郭家名声远不如姜家。说得在细一点,当时的姜家已经是有名的地方绅士,郭家此时可能还在为填饱肚子而发愁。清代有钱人都喜欢买官,姜家这么有钱当个甲目或者保长都嫌官小。有权有势,起名不用自家的难道会用别人家,最后起名姜家场也就不足为奇。

民国元年设姜家乡,民国17年(1928)改为姜家里,民国18年(1929)改为乡。民国23年(1934)姜家乡改为联保,民国37年(1948)姜家联保与清和联保合并设清姜乡,次年分开为姜家乡、清和乡。1951年姜家乡析出设白鹤乡,1953年姜家乡又析出纹石、大石、新桥三个乡。1956年大石、新桥还有纹石部分村划归竹林乡外都并入姜家乡。

1958年姜家乡改为公社,1959年姜家改为管理区。姜家乡升格为管理区,就意味着区长升为副处级干部。要是当年的姜家公社主任出任区长,乡长副科级,区长副处级,直接升两级,到巴县去开会就可以跟县里的副手平起平坐,县里的副手给区长点烟倒茶都有可能。1967年,为迎合当时的社会氛围,姜家公社更名为东升公社。1970年,可能是这场气氛已经过去,又将东升公社更名为姜家公社。得亏更名,要不然十多年后公社改为乡,就沿用东升公社改为东升乡,往后就没有姜家什么事了。

分单干后公社改为乡,1993年姜家乡改为姜家镇,同年竹林乡并入太和镇,原属竹林乡的纹石村划入姜家镇。1982年白鹤公社改为白鹤塘乡,2001年白鹤塘乡撤销并入姜家镇。白鹤塘乡,现在的白鹤场,地图上标有白鹤小学、药店、移动营业厅,到白鹤塘有一栋房子都没有,就剩下一群白鹤和水库,还有几位钓友。白鹤塘乡的得名,应该是跟白鹤接结群在堰塘边有关,不过白鹤塘彻底消失。白鹤塘或许是巴县消失最彻底的乡场,当然还有双胜。

姜家镇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算是百年老场,历经百来年的历史进程,亦有自己的文化。比起很多老牌古镇的九宫十八庙,姜家镇明显不如,不过有文庙街,想来这里的庙宇文化相当的浓厚。比起很多古镇,姜家镇都不能称得上老牌,但一条米市街能让你深感到这里的原始气息。米市街,顾名思义就是谷物交易的地方,在当时绝对是姜家镇最繁荣的一条街,来到姜家镇不逛一下米市街那是白来了。

老街不算古老,但距离姜家场不远的吊羊寨算老吧。吊羊寨隐藏在山顶上,而且已经荒废很多年,没上去之前老人就跟我说找不到,不听老人言的我还是找到了,路确实非常的难走。吊羊寨建于明末清初,修建吊羊寨是为躲避张献忠,清朝咸丰年间还跟白莲教硬刚过。吊羊寨共有八道门,找了好几圈就找到一道门,其它的可能还保存下来只是找不到,也不排除已经被摧毁。喜欢爬山寨的朋友,如有时间何不前去看看,预祝大家旅途愉快,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0 阅读:1

巧云聊旅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