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游来到珍溪镇,对于珍溪镇来说并不陌生,没来此地之前就跟网友沟通过,虽说不是很详细,但也大概了解这里的一丁半点。度娘上介绍珍溪镇的户籍人口为8万多人,8万多人的乡镇,整个涪陵区还真找不到一个乡镇超过它。拥有这么多的户籍人口,想来珍溪镇的历史一定非常的丰富,本文就肤浅的给珍溪镇写一篇游记。
珍溪镇位于涪陵区东北部,距离涪陵城区18公里,距离丰都县41公里。珍溪镇形成于明代万历年间,老地名琛溪,属涪州通济里,清代属涪州罗云里,光绪年间设琛溪镇,宣统年间因蚌壳溪生产珍珠,因而将琛溪更名为珍溪。
民国元年设区级镇,属涪陵县第四区,解放后涪陵县增设第五区,珍溪镇属第五区,区公所设于禹王宫。解放初期实行的是区管乡,后来又实行镇管乡,所以当时就出现珍溪镇和珍溪乡两个行政单位。1955年,珍溪、石牛、金鹅三个乡和白庙的部分村合并设珍溪乡,乡政府设在方家村的湛家大院,同年将第五区更名为珍溪区。
当时实行的是县管区,区对应当今是副处级单位,区长可跟涪陵县的副县长等级相同,区长到县里开会可跟副县长平起平坐。不同的是,区长是地方主管领导,在区只管范围内说话分量绝对有威严,县里的副手就不一样,只是配合一把手工作。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所以不知道区长的官威有多大,但在当时能当上区长的绝非等闲之辈。
珍溪镇至明朝万历年间开铺设场,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依靠便利的水利交通优势,亦成为长江边重要的码头之一。特别是清朝时期,由于生产珍珠而名扬四海,并依靠珍珠业带动商贸经济,光绪年间则成为涪州的经济副中心。珍溪镇更是涪州的第二管理中心,明代曾在此设8省公署,清代设涪州正东区,民国还设过团练局。历史上的珍溪镇,一直是涪州商贸最发达的地区。
有网友都调侃,若是没有龟陵城,没有涪州什么事,而是珍溪镇的珍州。涪州府衙都搬迁至鹤游坪,龟陵城则是副管理中心,倒是珍溪镇这个富裕的地方坚守,最终还是没能抵挡住蒙古铁骑,若是琛溪开早几十年,有可能取代涪州而成为珍州。当然这话也说的大了,涪州早在唐代就有,而琛溪则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事,要说历史底蕴琛溪当然拼不过涪州。
珍溪镇是因珍珠而兴起,并以珍珠为引导带动其它产业,光绪年间珍溪镇亦成为长江以北的集贸中心。因水路的便利,同时还衍生造船业,据说清朝时期珍溪镇的造船厂就能制造百吨级大船。百吨级商船或许对应现在不算大,但以木板为制造材料的清代来说,能够造出来百吨级木船,造船工艺绝对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400多年历史的珍溪镇,固然有众多的古迹,相传珍溪镇在乾隆年间就建有九宫十八庙和珍琛溪八景,更有四街十二巷的场镇规模。可惜这些历史古迹都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即便没有四街十二巷,但老街亦在三峡大坝拦截后被废弃。现在想看珍溪老街,或许就只有码头的阶梯了。
1992年撤珍溪区和珍溪、永义乡设珍溪镇,2008年中峰乡和仁义乡并入珍溪镇。珍溪镇有户籍人口8万多人,但常住人口仅有6万人,足见珍溪镇的人口流失有多么的严重。8万多户籍人口,那是2008年中峰乡和仁义乡并入之后,要是不包括之前的三峡移民,想来珍溪镇的人口得超过10万人。10多万户籍人口想来不是珍溪镇,应该是珍溪街道了。
涪陵第十二中学的前身是1958年中峰公社创办的涪陵县第九中学,同年的11月份搬迁至珍溪镇西桥村的施家祠堂。1961年停办并入涪陵县第四中学,1972年恢复办学,并定名为涪陵县第十二中学,校址迁往方家村二队,1976年开始招高中生。上文既然提到施家祠堂,就不得不说一下,施家祠堂现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清朝末期曾出三代瀚林。大兴村还有个万安寨,很喜欢爬山寨,没能前去实在可惜。
车站旁的馆子吃一碗豆花饭结束当天的珍溪镇之旅,想赶场没能赶上有点遗憾,不知珍溪镇哪天当场,希望大伙告知。车站看到涪陵至接龙的客运车,接龙是不是丰都县的接龙,还是涪陵区有个接龙,这个疑问很大,看到此文的网友给予提示,谢谢。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就是丰都的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