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职称的地方就有江湖
职称恐怕是当今社会的一块心病,特别是对于体制内的人来说,职称的高低直接决定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因此,职称就像一块肥肉,吃着的人享受红利,没吃着的人要么还在争取的路上要么就是躺平姿态放弃对职称的追求了。
有职称的地方就有江湖,大体分为以下几类:
1确有业绩者,评上职称名至实归;
像我们单位,每年职称评选都要经过几轮申报,每一次申报秉着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每个程序都公示,评审过程非常透明。
这是非常理想的评审机制,评上的人名至实归,对自己辛苦付出有个完美的总结与回报,没评上的同志也心服口服,再接再厉,来年再评!
2照顾原则
有些绿色通道,对一些不够评审资格但又在某些方面做出贡献的同志开了另外一个窗口。
比如有些常年在岗位上任劳任怨辛勤工作但又没有明显业绩的即将退休的老同志,单位会采取一些照顾性政策。
既然这个政策属于照顾性的,那么照顾谁不照顾谁就存在着争议了。
3躺平心态
内卷时代,职称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有些同志不想劳心费神,而且有些评审指标还真不是努努力就能达到的,所以单位里以中级职称退休的老职工大有人在。他们中间不乏恢复高考后当年考入一流大学的佼佼者。
如果说职称评审规则过高,不是人人都够得着的话,和这些老同志年轻时佛性有没关系呢?
年轻时有多努力,年老时才能有多少理所当然!
4酸葡萄心理
这类群体也大有人在,自己评不上职称,在他人身上找原因:比如别人是评关系上的;别人走了狗屎运等等。
这类原因肯定部分存在,毕竟规则总是对一部分人不利就必然对另一部分人有利!
5自我安慰型
很多没评上职称的人安慰自己最多的一句话,多活几年,钱就回来啦!
事实是:无论工资还是福利待遇特别是医疗待遇都与职称挂钩,这个道理懂得都懂!
义务教育阶段最不应该评职称。按工作量、按教龄、按考试成绩发工资都可以,唯独不能按职称。基本上变了初心才能顺利评上,祸害的还是孩子们
好像评上职称就不摆烂了一样!
不知道还教不教学生道德,传统美德,学好了他们还能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