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睿研消费 编辑|MAX
来源|蓝筹企业评论
根据海尔智家(600690.SH)刚刚发布的2024半年报数据显示,上半年海尔智家实现营收1356.2亿元,同比增长3.0%;归母净利润104.2亿元,同比增长16.3%。
这份财报,可以说是稳健增长。
一方面是营收、利润稳健增长,利润增速更是再提速,是近3年增速最高的;另一方面是净利率持续提升至7.7%,也是3年最高的。
这背后,其实在于海尔智家通过全球创牌、高端创牌、数字化转型等战略,不断迸发出新的成长性,打开了利润上升的空间。
全球化协同效率高,海外地区稳健增长
今年上半年,海尔智家海外通过发达国家拓份额,新兴市场高增长,实现了各个区域的持续增长。具体来看:
美国市场:AHAM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美国市场核心家电发货量同比下降2%,发货额同比下降6%,在这样的背景下,GE Appliances份额提升了0.7pct。
欧洲市场:GfK数据显示,欧洲21国白电行业销量同比下降0.3%,销额同比下降1.3%,在此背景下,海尔智家今年上半年收入增长了9.2%。并且海尔智家还推出多个新产品平台,有望为长期增长提供动力。像高端厨电平台计划推出近150个新品,涵盖海尔、新 Candy 及 Hoover,首批新品已在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和波兰超150家门店上市。
澳新市场:据澳大利亚主流家电零售渠道终端数据显示,2024 年上半年销额同比增长1.7%,海尔智家零售额份额增长了2.9个百分点,占据市场领先地位。而在新西兰,海尔和斐雪派克表现优于行业,市场份额提升了0.6个百分点。
新兴市场:在南亚,海尔智家收入增长9.9%;在东南亚,收入增长12.4%;在中东非,收入增长了26.8%。
在海外业绩增长的同时,海尔智家还在全球积极布局,提升本土化竞争力。
今年5月,海尔埃及生态园开园,设计总产能超150万台,助力海尔智家在埃及和中东非市场的增长与品牌引领。
7月,海尔智家发布公告,拟收购伊莱克斯南非热水器业务,这将有助于海尔智家借助Kwikot的渠道优势,拓宽海尔冰箱、洗衣机等其他白电产品在南非市场的发展。
8月,海尔智家在泰国春武里空调工业园举行奠基仪式,整体规划年产能600万套,建成后将是中国品牌在泰国及东南亚地区最大的空调生产基地。
随着这些布局的完成,将会为海尔智家打开向上的增长空间。
根据Wind数据统计,上半年有超过60家研究机构对海尔智家给予积极评级。而美的集团52家、格力电器35家,海尔智家是被积极评级推荐最多的企业。
其中,东方证券认为欧美仍是主要市场,新兴地区贡献弹性。在出海的地区上,长期来看欧美地区占全球家电消费份额60%以上,中国2023年出口欧美家电金额约531亿美元,仍是主要市场。但是从增速上看,东南亚国家经济与家电产业正在快速发展,新兴市场未来有望贡献更多出口弹性。
国内市场新势能,卡萨帝和各产业持续增长
据奥维云网(AVC)汇总数据,2024上半年白电市场零售额同比下滑7.0%,零售量同比下滑3.6%,整体市场呈现出结构和价格双双下行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2024年上半年的海尔智家业绩仍然实现了国内收入的逆势增长。
其中,卡萨帝深化套系产品布局,通过“星云”、“致境”等套系引领家电家居一体化趋势,实现了多个品类高端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10000元以上冰箱市场零售额份额为39.5%,15000元以上空调市场零售额份额为32%,分别较去年净增0.1个百分点、2.8个百分点。整体上看,卡萨帝已连续8年稳居高端市场第一,今年上半年份额还在继续增长。
同时,海尔智家的各产业也实现了份额均引领、净利率均提升。目前,海尔智家冰洗热优势产业继续保持份额第一,潜力产业空调份额提升,厨电也在稳健增长。而在净利率上,海尔智家制冷产业净利率提升了1.3个百分点,洗护产业净利率提升了1.4个百分点,空气产业提升了1.4个百分点等。也就是海尔智家各产业通过高端化、场景化实现了份额与盈利的稳步提升。
此外,数字化转型成效显现,今年上半年费率再优化了0.8pct。其中,销售费用率较同期优化了0.5个百分点,管理费用率较同期优化了0.3个百分点。
通过数字化转型,海尔智家很好的提升了在用户运营、研发创新、成本费用等方面的竞争力。像在提升用户运营竞争力上,海尔智家利用数字化平台对媒体投放成本进行精细化管理,并通过数据驱动的策略优化,改进投放效果,使获客成本优化了28%。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推进,海尔智家在提升企业效率的同时,费率实现了持续优化,利润提升的逻辑也愈发清晰。
未来,随着海尔智家在全球化协同发展、高端品牌渗透率提升、供应链优化等方面的持续推进,以及对数字化变革和产业链一体化深化布局,海尔智家的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为股东创造更多价值。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整理,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参考。
睿蓝财讯出品
文章仅供参考 市场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
来源:蓝筹企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