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春节,毛泽东在中南海丰泽园住所设宴招待来自湖南家乡的客人,这其实是一次家宴。
宴会前,毛泽东拉着一位面庞方正、戴着金丝眼镜的老者,向江青、毛岸英、李敏、李讷等家人和工作人员介绍:
“这是我九哥,是我的姨表兄。他家住在湘乡十四都。”
然后感慨地说:“没有他,就没有我。”
这7字当如千斤之重,老者不禁泪目了。
他没想到身为一国领袖的毛主席还对自己如此尊重,更没想到自己当年帮助主席的恩情主席他一刻都不曾忘记。
毛泽东口中的这位“九哥”,就是他的姨表兄兼老师-王季范先生。
那么,毛主席与他的“九哥”之间究竟有何感人至深的故事呢?一起来揭秘下。
一启蒙恩师,如父如兄1884年,王季范出生于湖南湘乡县的一个小康之家,母亲王文氏是毛泽东母亲文七妹的亲姐姐,即毛泽东的二姨妈。
王文氏生有两子,长子王星臣,次子就是王季范。王季范比毛泽东大9岁,在同辈兄弟中排行第九,因此毛泽东一直叫他“九哥”。
毛泽东小时候很淘气,经常在家调皮捣蛋,因此从他2岁到9岁之间的大部分时间里,父母都将他送到唐家沱外婆家里。
因为外婆家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富有大家,家里设有私塾,而塾师就是毛泽东的七舅父文玉瑞,毛泽东还拜了七舅父为干爹。
这期间,毛泽东结识了同来外婆家读书的表兄-王季范。
王季范从小熟读经书,古典文学基础好,十分博学,这令从小爱读书的毛泽东如获至宝,经常向表兄请教一些经书的知识。
王季范很喜欢这个聪明好学的小表弟,每次总热情而又耐心地为他讲解。之后两人一起切磋,一起玩耍,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由于王季范比毛泽东大9岁,毛泽东上学时,王季范已在湖南第一师范大学任教了。
这更令毛泽东对这样的文化人由衷敬佩,学习上一有难题就向表兄请教,王季范依然耐心为表弟解惑。
毛泽东13岁那年,家里经济逐渐衰落下来,父亲毛贻昌不想让儿子继续读书,他认为读了私塾能够经商谋生就足够了。
但少年的毛泽东并不甘心,他想到了博学多才的表哥王季范,就去求助于他。
王季范得知后,连忙星夜赶到毛泽东家规劝姨父毛贻昌:“读书才是农家孩子唯一的出路,不读书就没有用。”
最终经过彻夜长谈,毛贻昌终于同意让儿子继续读书下去了。
毛泽东也没辜负表兄这番苦心,从东山学堂毕业后考入湖南省立第一中学,1913年又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第四师范学校。
1914年,四师并入一师,毛泽东被编入第8班,正式成为王季范的学生。
可以说,毛泽东从童年到少年、再到青年的整个学习生涯中,王季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了毛泽东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左一:王季范
毛泽东17岁来长沙求学时,家境就更加困难了,每月勤工俭学得来的钱除了交学杂费、参加学校捐助活动经费,及帮助班上比他更贫穷的同学外,他身上就没啥生活费了。
而每当经济窘迫时,他就直接找到王季范,也不绕圈子直接说道:
“九哥,我没钱了,想请你帮帮忙。”
而王季范总是二话不说,直接将口袋里的钱全都给了他毛泽东:“润之,以后要用钱了就来找九哥,九哥的薪水虽不多,但帮你还是不成问题的。”
其实,王季范那时也只是一个年轻教员,自己经常省吃俭用,过得很拮据,但对于表弟他每次都是慷慨解囊相助。
可以说毛泽东上大学大多表哥资助的。
王季范既是毛泽东的恩师,还是一个如父如兄的存在,他们之间的感情更深了一步。不仅学习上对毛泽东谆谆教诲,对他的生活关怀及革 命活动也全力支持。
在一师求学期间,毛泽东在王季范指导下,阅读了大量古典书籍及史学著作如《楚辞》《资治通鉴》及曾国藩《家书》等,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可以说,后来的毛泽东之所以文学造诣颇高,表哥王季范也算是功不可没!
那时17岁的毛泽东胸怀大志、意气风发,为“改造中国与世界”而孜孜求学、勉励奋进,也令王季范深为佩服。
这期间毛泽东又接触了许多进步思想,常常与蔡和森等人一起商谈国家大事、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经常组织和领导一些革 命活动。
而每次因此惹出一些麻烦事来,也常常是王季范出面斡旋,多方疏通,方才转危为安。
1915年,一师校长张干提出从下月学期开始每个学生每月要缴纳10元学杂费,这对寒门子弟来说就是一笔巨款。
消息一出,全校师生议论纷纷,尤其家境贫寒的学生情绪激愤,纷纷组织起来罢课反对张干,如此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
毛泽东也是数千贫寒学生中的一员,他见一位同学写的关于校长张干私德不好的宣言未切中要害,便起草了一份历数校长办学无方、贻误青年的《驱张宣言》并连夜赶印出来在校内散发。
当时校内很多学生嫉妒毛泽东,趁机向张干告密。张干得知后,恼羞成怒,下令要将毛泽东等带头闹事的17个学生统统开除。
这个处分很快就在校内掀起轩然大波。
王季范得知后,焦急万分,既为张干的独断专行而气愤不已,又担心毛泽东的学业受到影响,于是饭也顾不上吃,赶紧去找杨昌济、徐特立等在校内有威望的几位教员商量对策。
“像毛泽东这样的优等学生也要开除,学校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
杨昌济闻言后,义愤填膺。
杨昌济等人十分赏识毛泽东的才华,他们也反对张干的做法,于是召集全校教职员会议提出罢教,一为学生呜不平,二对张干施压。
张干
最终,在王季范与杨昌济等人的据理力争与仗义执言之下,张干无可奈何,只得收回成命并提出了辞职。
毛泽东领导的这场《驱张运动》终是取得了胜利,其中王季范等人功不可没。
如此毛泽东在九哥一路“保驾护航”中顺利从一师毕业,之后开办新民学生、领导学生搞爱国运动等,将农民革 命搞得轰轰烈烈。
而王季范也一直在学校教书清贫度日,遇到像毛泽东一样的穷学生也会施以援手帮他们度过难关并为他们出头,为此吃了很多苦头。
1925年8月,毛泽东已成为长沙农民运动的领袖了,却遭到了湖南军政首脑军阀赵恒惕的围追堵截。
眼见实在碰不过去了,毛泽东思来想去,只得去找他最值得信任的九哥了。
那晚天黑路滑,风声鹤唳,毛泽东摸黑敲响了九哥家的门。王季范警惕地开了门,一看是毛泽东,赶紧一把将他拽进屋里。
“九哥,我被赵恒惕追捕,长沙不能待了,要去广州,你能帮我准备些衣服和盘缠吗?”毛泽东焦急地说。
九哥二话没说就赶紧去给毛泽东准备饭菜、衣服与盘缠了。
临行,又拜托王季范:“九哥,帮我去韶山通知开慧,让她和孩子们赶紧去广州。”
王季范点点头,然后连夜带着毛泽东赶往自己最信任的老同事家里躲了一夜。
第二天凌晨,毛泽东打扮成一副商人模样,在王季范与那位老同事的掩护下安全离开了长沙。
而像这样的帮助并不止一次。毛泽东在湖南从事革 命活动时,曾数次遇险,遭致敌人追杀,而王季范也多次利用自己在教育界的声望与地位,掩护他成功脱险。
1927年毛泽东匆匆赶到长沙与王季范道别,因为他要去别的地方从事革 命活动,而这一去可能会有危险,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因为想念九哥,故专门看望并作告别。
王季范闻言,心内王味杂陈,眼里饱含热泪,却只化作了一句话:“润之,你千万要保重身体。”
毛泽东也是感动万分,他紧握九哥的手,旋即转身离开。王季范站在原地,久久地目送着他的背影。
没想到,兄弟俩这一别就是20多年。
之后毛泽东继续从事革命活动搞得轰轰烈烈,而王季范依然奋战在教育前线,两人虽然所走的路截然不同,但志向却是一样的。
多年后,毛泽东一想起王季范当年对自己的帮助,就不无感动地说:“九哥待我如父如兄”。
虽寥寥8字,却包含了毛主席对表兄无尽的感激之情。
二送子上阵,“死得其所”抗战时期,王季范面对国M党对日寇的不抵抗政策十分痛心,而对毛泽东领导的如火如荼工农运动敬佩不已,就将独子王德恒送去延安让他跟着毛泽东干革 命。
王德恒从小听父亲讲毛泽东,对毛泽东十分敬佩。就在徐特立的安排下,找到了毛泽东,小心翼翼地拿出了父亲的信件。
毛泽东看到九哥的信件,顿时感慨万千。
一是对九哥的思念,二是被九哥博大的胸怀感动了,王德恒可是他唯一的儿子啊。
但九哥既然把儿子交给他,说明对他很信任,他也不能辜负了这份托付。于是他对王德恒说了延安的艰苦:
“一要吃窝窝头,二要住窑洞,三是劈柴背米,四不发饷银,比长沙苦多了哩。”
其实在来之前,王季范已经对儿子真实说明了延安的艰苦,于是王德恒当即不假思索地说道:“我不怕苦。”
就这样王德恒留在延安投身到了革 命洪流中,先去军政大学学习理论知识,并在毛泽东指导下刻苦学习,然后又进行艰苦训练等,为此革 命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
没想到,接下来却发生了悲剧。
王季范与王德恒
1940年,王德恒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毕业,要回湖南修业高级农业职工学校教书,其实是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没想到身份暴露,王德恒在回长沙途中就被特务残忍杀害了,年仅30岁。
王季范闻讯,悲痛欲绝。
但儿子是以身殉国的,他强忍悲痛掩埋好儿子遗体,说:德恒是为寻找光明而牺牲的,死得其所,死得其时。
1950年,毛泽东见到王季范提到王德恒时,哽咽地说:“我没保护好他。”
1949年,64岁的王季范得知长沙即将解放,不爱应酬的他遍访长沙名流,请他们配合解放军和平解放长沙,最终长沙顺利解放。
而在解放军顺利进入长沙城的那天,王季范挤在人群中激动不已,两鬓斑白的他,早已泪流满面......
而在此前,王季范就向毛泽东提出过9字策略:“用贤才、立法制、崇道德”的三个治国重点,供毛泽东参考。
三“这是我九哥,没有他,就没有我”王季范与毛泽东自1927年马日事变分别后,直到1950年才在北京见面。虽然分别了20多年,但期间仍有书信问候,相互鼓励。
1952年,毛泽东将九哥接到家里小住,在家宴上,他拉着王季范的手向家人与工作人员介绍:“这是我的九哥,没有他,就没有我。”
之后便跟大家讲了与九哥的事迹以及在一师闯的祸等。
此时的九哥已68岁高龄了,须发皆白,闻言后感动得满眼泪花,同时他也被毛泽东的话感染了:“润之,你胆子也太大了。”
然后,两人哈哈大笑起来。
王季范带儿媳、孙女定居北京后,常带家人到毛泽东丰泽园吃饭,毛泽东也常趁休息时间去九哥家做客,两人共叙旧情,同游北京名胜,就这样过了一段清闲日子。
但忙了一辈子的范老爷子,一闲下来就浑身不自在,1953年他找到毛泽东:“润之,我想为国家做点事。你给我点事做,我才踏实。”
毛泽东笑着安慰他:九哥,不要着急,新中国刚建立百废待兴,有很多事要做呢。你看政务院参事行吗?就是为国家出谋划策。
王季范吓得连连摆手,表示自己干不了。
但毛泽东表示王季范干了一辈子教育,功勋卓著,你干不了谁还能干得了?又说他之前提的三个治国重点中不就有”用贤才”一条吗?我今天就是在用贤才啊。
............
最终在毛泽东一番话语之下,王季范内心豁然开朗,高兴地说:“那就按你说的办。”
不久,王季范满怀热情地参加了新中国建设。他历任湖南行政学院副院长、湖南省文史馆馆员、政务院参事,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始终奋战在国家一线。
1972年7月11日下午,王季范病逝于北京,享年88岁。中央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毛泽东敬献花圈,花圈的飘带上写着:
“九哥千古,毛泽东敬挽”。
短短9个字,饱含着毛泽东对曾经给予自己诸多恩情的“九哥”的无限怀念与尊敬。
王季范静静躺在鲜花中,身上赫然穿着毛泽东送他的那件呢子大衣,这是他在临终前特意叮嘱家人为他穿上的。
兄弟俩如此感人至深的深情厚意,怎不令我们泪眼婆娑呢?
晚年王季范
王季范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将毕生精力贡献在教育事业上,为近代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致敬王季范先生!王季范先生千古!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