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碧玉:14岁考上清华18岁出国,扬言宁愿留美吃垃圾也不回国

嫱嫱评国际 2024-04-13 21:59:01

"我宁愿在美国的下水道里吃垃圾,也绝不回国!",这句话出自一位在美国留学的女学生。

她叫何碧玉,2000年,14岁的她就参加了高考,并且以满分750分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

18岁就去了美国华盛顿大学留学,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天才少女。

那么,这样的一位天之骄子,为何到了美国后,竟如此的大放厥词呢?

后来的她又怎样了呢?

天才少女何碧玉

何碧玉,出生于1985年12月2日,是一个来自河南新乡普通工人家庭的女孩。她自小就展现出了超凡的智力和学习天赋。

她的父母都是当地一家石油公司的普通职工,生活虽不富裕,但对独生女儿的培养却是全力以赴。

何碧玉从4岁的时候就开始正式踏上了她的学习之路。

她不仅每天都要背诵名著古诗,还要自学小学的知识内容,但她学习的进度飞快,远超同龄人。

当别的孩子还在绞尽脑汁的学算数时,她就已经自学完了小学六年级的全部课程。

1995年,10岁的何碧玉,以优异成绩考入了河南省内唯一的一所超前教育实验班——新乡市一中少年班。这个班级只招收30名学生,足以可见录取的竞争有多么激烈了。

但何碧玉硬是凭借过人的天赋,战胜了无数天资聪颖的对手,成功杀入了这个集中了河南顶尖天才的班级。

在少年班,何碧玉每天都会接受大量新知识的洗礼,但她仍然游刃有余。短短4年时间,她就自学完了初中和高中的所有课程,彻底甩开了班上的其他学生。

当时的她已经是"学霸"的传说,被老师们私下里称赞为"神童"、"国之栋梁"。

2000年,何碧玉才14岁就大胆的决定参加高考。结果却震惊了所有人。

创造高考的神话

她以满分750分的成绩荣获了当年的河南省理科状元,创造了当时高考的最高分记录,轰动了全国。

作为顶尖名校的清华大学自然也看中了这位"神童"级别的高考状元。

不仅破格录取了她,还给予了她全额的奖学金和校园生活上的特殊照顾。

进入清华的生物系后,何碧玉并没有被新鲜环境所迷惑,依旧保持着她一贯的刻苦学习作风。

她的卓越成绩一次次获得师生的一致称赞,被誉为"文曲星下凡"般的存在。

大学四年如白驹过隙。就在何碧玉即将毕业之际,她收到了一份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入学邀请。

这份邀请给出的条件十分优渥,不仅免去了入学考试,还附带每年都有可观的奖学金。

这对于一直热衷于学术研究的何碧玉来说,无疑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权衡再三之后,她最终决定要去追求更高的学术层面,从而踏上了前往美国深造的道路。

渴望更高的学术

2005年,何碧玉抵达了陌生而神奇的异国他乡。虽然这一切对她来说都是那么新鲜而陌生,但她很快就适应这种全新的生活环境。

在导师的指导下,她很快就开始了神经科学的研究,这是一段漫长而又艰辛的征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何碧玉孜孜不倦地钻研,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没有回过一次家。

她的父母和国内的导师时常打电话关心她,并希望她学成之后早日回国,为祖国的科技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但何碧玉总是礼貌地推脱,言语间透露出对更高学术的渴望和追求。

最终,24岁的何碧玉用了5年的时间,拿到了美国神经科学博士学位。

这个成果让国内外时刻关注着她的人们都为之欢呼雀跃,大家都期盼着这位"学霸"展现更大的才华。

然而,何碧玉紧接着的一个决定,却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拒绝回国

她加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工作,选择了在国外长期发展。这对于一向对她寄予厚望的父母和老师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

因为他们期望何碧玉学成后能够早日回国,为祖国的科技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何碧玉的父母再三恳求何碧玉回国时,她更是干脆利落的说:"我宁愿在美国的下水道里吃垃圾,也绝不回到那个压抑的环境!"

这句话让何家父母痛心疾首。因为他们难以接受,自己这么多年培养出来的女儿会这么的狠心绝情。

再后来,何碧玉竟直接切断了与父母之间的联系。还搬了家,跟一起留学的同学也断了联系。

这让何碧玉的母亲忧思成疾,身体每况愈下,最后不得不住院治疗。

直到2016年,美国纽约大学神经学系聘请她来做的教授助理,还主动提出要发给她绿卡。

虽然她接受了教授助理的聘请,但是至今没有改国籍。她在纽约大学带着团队不断探索深耕未知的科学领域。

迄今已发表了上百篇科研论文,对大脑神经活动的领域探索具有重大意义。

而这样一位曾经被寄予厚望的"神童",最终为他国发光发热的事迹在国内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

如何减少人才流失?

虽然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这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但学者是属于祖国的。

一些人谴责她是"忘本"、"过河拆桥"的典型代表,她是在利用祖国的资源作为自己发展的踏脚石,还与培养了自己的祖国彻底决裂了。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何碧玉之所以会如此,原因在于她从小受到的是严苛的教育和高压的环境。同时也在思考我国为什么留不住科研人才?

无论如何,何碧玉终究是一位难能可贵的科研人才。只是令人惋惜的是,她选择了追求个人的利益,离开自己的祖国,在异国他乡发展。

在如今全球化的时代,人才流动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每年都有大批的优秀人才前往海外深造或工作,尤其是赴美国的人数最多。

不可否认的是,有大部分优秀人才因为国外的高薪酬、优渥的生活待遇、简单的人事关系以及良好的科研环境而选择留在了国外。

而清华大学作为国内最顶尖的学府,其人才流失情况最为严重。一位清华教授无奈的惋惜道:"清华已经成了'留美预备班'了。"

这种现象无疑是令人感到遗憾的。但也有不少科学家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回国奉献。

如钱学森、颜宁等人。他们放下了个人利益,怀着爱国之心回到祖国,为我国航天事业和半导体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这令人感到钦佩,值得我们永远的铭记和学习。

这些人才的回流不仅为国家带来了宝贵的人力资源,更传递了一种爱国情怀和报国精神,激励着更多人才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颜宁

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升,国家也在不断加大对科研人才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为科研人才提供了更加优厚的待遇和条件。

这无疑将吸引更多的人才选择回国效力,同时也将减缓了人才流失的步伐。人才的流失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同时也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在人才竞争中占据优势,实现持续发展。

钱学森年轻时

2 阅读:64

嫱嫱评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