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外蒙古宣布自治,自古以来和中国息息相关的北方蒙古地区,也分成了外蒙古和内蒙古。
然而,虽说外蒙古已经独立,但是地处两国境内的贝尔湖要如何划分,却成了一个难题。
因为谁都不想把自己的领地让出去,这也导致了贝尔湖的归属问题一直持续了8年之久,才终于有了答案。
那么最终关于贝尔湖,我国能拿回多少面积?
1贝尔湖,宛若一颗祖母绿般的明珠,镶嵌在绿色的草海之中。
它东接蒙古国,西临中国内蒙古,足足绵延40公里,南北有20公里宽,总面积高达608平方公里,是世界上仅存的大型淡水湖之一。
贝尔湖的水质清澈见底,湖面辽阔如镜,湖畔青草如茵。它贮存着高达55亿立方米的淡水,吸引了大批候鸟来此休憩和栖息。
哈拉哈河和乌尔逊河时而潺潺,时而奔腾,这两条河源源不断地注入贝尔湖,滋养着湖中生机勃勃的万物生灵。
暖阳在湖面上撒下万点金黄,鱼儿在水中游曳出一个个银灿灿的光环。这就是著名的贝尔湖鲤鱼。
它身姿硕大、体态肥嫩、滋味醇香,是当地渔民的最爱。
而除了鲤鱼外,湖中还孕育着各种各样的生物,高低不同的水草为它们提供栖息地,这里是生物多样性的典范。
每年春夏时节,成千上万只的候鸟飞抵湖岸,在湖中的"雁岛"上筑巢营息。
而牧民们也会看准时机,赶着成千上万的羊群和牛群,前来啃食生机盎然的青草,喝甘甜的湖水。
身在贝尔湖区,你会忘却时间的流逝,只想尽情地沉浸在这片世外桃源之中。
贝尔湖的神奇传说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片土地瑰丽壮观的景象,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的青睐。
然而,这颗璀璨明珠曾一度成为中蒙两国争夺的焦点,主权归属问题一直存在分歧和争夺。
2从上古时期开始,贝尔湖就吸引了诸多的游牧民族前来活动。
那时的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都把这片湖泊视为重要的根据地和活动场所。
他们在湖边扎营、放牧、打猎,过着与湖水相依的生活。
时光飞逝,随着中原王朝逐渐强盛,贝尔湖也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在唐代时,中原王朝把这里称作"捕鱼儿海",并纳入了安北都护府的管辖范围内。
不过,让贝尔湖真正扬名天下的,还是因为蒙古帝国的崛起。
那时,蒙古人的铁蹄,遍地开疆拓土,贝尔湖也成为他们版图中的一块重地。
1271年,一场关乎蒙古皇权的内战在此打响,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清水泊之战"。
当时,忽必烈与反对派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较量,双方在湖畔血战了三个昼夜,湖面被鲜血染红了一大片。
最终,忽必烈重新夺回了皇帝宝座。而这场内战,也无疑让贝尔湖的历史分量骤增。
朝代更迭,明朝为了彻底扫清蒙古余孽,贝尔湖又一次沦为战火焚身之地。
朱元璋亲督大军,与残余的蒙古力量在湖区周旋了数月,终于将对方赶尽杀绝。
进入清朝后,中央政权开始重视起了贝尔湖主权归属的问题,试图对这一地区实施一定程度的管理。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双方在具体的湖区划分范围上,存在重大分歧。
清廷主张将整个贝尔湖区域纳入大清版图,但外蒙古方面却坚持湖区应属于游牧民族的领土。
双方就主权归属的问题唇枪舌战,争执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
在进入晚清时期后,局势愈发错综复杂。
虽然清廷深知,贝尔湖主权的重要性。可当时清朝的国力正值衰微,再加上西方列强的侵扰。
使得清王朝根本无暇顾及边疆地区,清廷在贝尔湖地区的控制力也有了松动。湖区主权的归属问题开始更加的扑朔迷离,双方也愈加剑拔弩张。
整个局势,就这样一直蹉跎到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沙俄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崛起了,在动荡的革命浪潮中,外蒙贵族趁机向沙俄寻求庇护,并宣布独立。
外蒙古觉得有了沙俄撑腰,可以对中国政府形成足够的压力;而中国仍依旧坚持贝尔湖是不可分割的领土主权。
中蒙两国之间,关于贝尔湖主权的归属之争,再次进入一个新的死结。
虽然双方都希望,能够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分歧,但谁也不愿在关键问题上做出让步。
到了1915年,北洋政府眼看没有回旋的余地,就下定决心派军队入侵外蒙古,试图用武力来解决争端。
然而,他们万万没料到,会遭到外蒙古军队的顽强抵抗。
由于外蒙古人熟知那片土地的地形环境,加之凭借着对主权归属的执着坚持,他们奋勇反抗,给予了中国军队沉重打击。
北洋政府最终功亏一篑,战线被迫止步。这次的事件,不仅未能恢复中央政府在蒙古地区的统治权,还导致了中国在国际上颜面扫地。
后来在1919年,中蒙双方又因为贝尔湖的主权归属问题,重新启动谈判,希望通过外交手段化解争端。
但谈判还是谁也不愿让步,中蒙双方龙争虎斗,你来我往。贝尔湖的主权归属之争再度停滞不前。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直颇有国际分量的苏联政权介入了这件事。
作为外蒙古的"老大哥",苏联显然不希望这件事影响到它自身在当地的利益。
于是,在苏联的斡旋下,中蒙两国进行了近8年的贝尔湖博弈,最终得到了解决。
双方在1962年12月26日,达成一份分治协议,具体内容是:
将贝尔湖一分为二,其中93.4%的湖区和湖岸线被划归蒙古所有,剩余的6.6%则留归中国管辖。
这个结果明显对中国不公平,但当时新中国正处在百废待兴的年代,国力难以与苏联抗衡。
在国际形势的重重压力下,中方只能作出现实的让步,以维系与苏联及其附庸国家蒙古的关系,避免激化冲突矛盾,以赢得自身发展的时间和机遇。
虽然结果残酷,但也正因为新中国政府当年的睿智让步,贝尔湖问题为中蒙两国,今后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础。
如果这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似乎也暂时可以承受这样的委屈。
时光飞逝,岁月轮转。在21世纪的今天,贝尔湖已成为了中蒙两国,热衷开发的独特旅游资源。
因为两国政府都意识到,这样既能带来经济效益,也有助于促进两国地区的和平发展。
参考资料贝尔湖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