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市场经济四十多年,从一开始的普遍性赤贫到今天的贫富分化,时代在改变,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在改变。
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将“有效需求不足”放到了中国经济面临六大困难的第一条,中央财办有关负责人解读时讲,“有效需求不足”同时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不足。
既然是宏观经济面临六大困难的第一条,我们有必要讲一讲需求不足的问题,为什么在今天看来格外重要。
“有效需求不足”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不足,而因为消费需求不足反过来会抑制投资需求高低,因此刺激消费本质上就是刺激投资。
但我们的消费需求不足背后,其根本问题可能还不是房地产下滑和居民信心缺失导致的,背后的深层次问题,还是“低等收入陷阱”。
何谓低等收入陷阱?
传统上的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一个经济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为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不足,陷在了比上不足比下也不足的尴尬位置,具体来看就是和发达国家相比高科技产业不具备充分竞争力,和发展中国家相比,劳动力价格优势又不复存在的局面。
而低等收入陷阱,在我看来指的就是一个经济体中最重要的一个群体,即中低收入群体由于他们的收入偏低,同时要负担的各项生活成本又太高,进一步压缩了他们的消费能力,在社会保障体系薄弱的情况下,最终导致整个社会消费不足、消费不足又导致企业投资意愿不足的尴尬局面。
数据已经很好印证了这一点;根据统计局的数据估算,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大约只有44%,作为对比,美国是75%、日本是70%,就连印度阿三也高达80%,放眼全球来看平均水平则是60%。
而我们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只有44%,这意味着我们群体中最多的不是中产,而是数量庞大的中低收入群体,他们作为消费主体,在全社会收入和财富中的占比也是偏低的,再加上我国杠杆率的增加,无形之中他们承担了更多的成本,这也造成了今天一系列经济的结构性症结。
其中最大的一点,就是有效需求不足,也就是大多数人的没钱消费,导致了企业减员、投资意愿薄弱,最终导致宏观经济增长压力凸显的结果。
低等收入陷阱,可能是比中等收入陷阱更可怕的存在;从数量上看,我国中低收入群体数量庞大,根据北师大2019年的研究显示,我国月薪5000以上的“中产群体”只有7000万人,换言之余下的差不多数十亿人的月收入是不足5000元的。
月收入不足5000元,在教育医疗房子的硬性成本之下,我们应该如何指望这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去消费呢?这本身就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而有消费能力的极少数群体,他们的消费频次则是极其有限的;一个人再有钱,一天最多也只能喝三瓶红酒,吃四顿饭,再多人的身体是承受不了的,而对一个经济体贡献就业最多的服务业,本质上就是靠着消费支撑的。
当消费不足的时候,服务业内卷加剧,就业人数就会更多倾斜于“灵活就业”。
当然,还有一个数据也很有意思,那就是我国家庭存款总额高达140多万亿,如果是平均分配到每个人头上的话,那也是人均十多万的巨额存款。
这看起来好像和数量庞大的中低收入群体相悖,但这恰恰说明了我国现如今经济结构的另一大特点,那就是贫富分化。
且贫富分化的趋势,是愈演愈烈的。
2018年,招商银行发布的年报显示,0.058%的客户占据着招行30%的财富、人均2800万元;1.88%的人占据着81%的财富、人均233.1万元;最底部的98.12%的人只占据19%的财富,人均只有1.05万元。
以2018年为终点,过去5年时间里,财富分化的趋势已经在扩大;招行私人银行客户平均持有财富从2013年的2241万元增长至2018年的2800万元,普通个人则从1.6万元降至1.05万元。
到了今天,普通个人的人均存款很有可能已经降低到万元以下。
时代红利滚滚向前,当这种经济红利的增长开始放缓的时候,这种增长更大可能性是被更富有的群体拿走了,而不是普通人。
个人所得税也能够反映普通人的收入在下滑这一事实。
今年1-4月,企业所得税17898亿元,同比增长仅0.9%。个人所得税5007亿元,同比下降了7%。
个人所得税下降,要么意味着失业人数的增加,要么意味着人们的收入更少,缴纳的所得税更低了。
我们已经进入低等收入陷阱。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解法只有一个: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从宏观角度来看,有很多办法可以增加他们的收入。
第一就是财政支出可以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更多用在民生领域,用在增加居民收入、用在增加社会保障,并且转移支付可以根据人口流动变化做相应调整。
第二是地方现在财权和事权不对称,事很多但财相对较多,这个部分可以由央行去承担更多的事权。
第三则是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有效征税,例如提高高端消费商品的消费税,同时减税降费也多向居民部门倾斜。
最后就是发展社会慈善事业,鼓励高收入者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美国的富人慈善就是一个非常鲜明例子,通过高昂的遗产税去倒逼富人群体把资产更多用于慈善事业。
只有社会中的主体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加了,消费意愿才会提高,居民的消费就是企业的收入,企业收入增加了,也有更多意愿扩大投资,同时拉动更多人就业,形成一个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投资,已经不能再靠过去的老办法了。
过去通过投资拉动消费和经济的效果是很明显的,但投资到了一定的瓶颈那就是过剩,就会溢出,进而就会导致边际效益递减,拉低效率。
因此,最终驱动社会整体投资增长的,一定源自民营企业,源自我们消费的扩大。
消费上来了,投资就会增长,服务业的强劲就会带动更多人就业,从而让经济产生良性循环;以美国为例,美国服务业贡献了84%的总就业,这也是美国经济韧性较高的根本原因,只要人们还有工作,就会有收入,从而就会产生消费,如此经济就会良性循环。
目前美国服务业的平均薪酬大概是我国的5倍,如果服务业附加值占GDP比重从目前的54%提高到65%,那么我们的新增就业就可以大幅增加,顺势还能够解决当下激烈的内卷环境。
为什么社会会内卷?本质上还是因为消费不足,导致的就业恶性竞争,本质上问题不是出在人口太多,而是太多的人口没有较高的收入,难以创造较多的新增就业。
低收入陷阱是可怕的,固有的认知观念更可怕;过去我们认为印度贫穷落后,但印度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接近于我们的两倍,这也说明固有的认知观念如果得不到更新,那么我们只会在偏执和固执中缓缓老去。
眼下来看,随着我国即将迈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一去不复返,眼下叠加低收入陷阱的困境,对我们来说,如果再不做出改变,未来叠加养老压力,社会负担沉重,届时再想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只会更加困难。
在某种意义上,欧美愈演愈烈的贸易关税至少算是一种警醒;它在此刻警示我们,一个经济体如果不转型为“内需主导型”,继续靠着“出口主导型”,迟早有一天会面临外部形势的不确定性,让我们更为被动。
此刻收入倾斜,改善贫富分化,是为了以后更高质量的发展,面对数量庞大的中低收入群体,眼下这一轮变革,必然涉及深水区。
深水区有深水区的难,但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它所带来的好处,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呈正比的,四十多年前我们有引入市场经济的勇气,那么今天面对这一难题,我们亦有解决贫富分化的勇气。
唯有勇气,才是破局的根本之道。
end.
作者:罗sir,关心经济、社会和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好奇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这比那些个专家说的透彻